什麼是邊際生產力?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什麼是邊際生產力,給個具體解釋。

是指生產中每多增加一單位的生產要素所能增加的生產量。通俗易懂的講法:生產要素是指工人、錢等,那麼邊際生產率就是指增加一個工人或者增加一定數量的錢能比原來多生產出來的產量的多少。

邊際生產力是什麼意思?

1、是邊際生產“率”,而不是邊際生產“力”吧!

2、邊際生產率,是指生產中每多增加一單位的生產要素所能增加的生產量。通俗易懂的講法:生產要素是指工人、錢等,那麼邊際生產率就是指增加一個工人或者增加一定數量的錢能比原來多生產出來的產量的多少。

什麼叫勞動 邊際生產力?

當其他要素數量不變,而單位某種生產要素離開(或加入)生產過程時所引起的商品產值的減少(或增加)量,就等於該種生產要素一個單位的服務報酬;這種增量的變化叫做這種要素的邊際生產力

邊際生產力的解釋

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化生產中必然存在的現象,那麼邊際生產力理論必然要對這種與其相矛盾的規模報酬遞增給以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經濟中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之所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是由於有一種促使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要素被人們忽視了。只要加入新的生產要素,生產函數就不會存在規模遞增現象:兩種要素的生產函數解釋不了現實經濟的真實情況,在現代經濟中,生產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產函數中去,生產函數成了Y=F(L,K,T,I,E……),從而使生產函數變得越來越複雜,這樣處理之後,生產函數就成為線性齊次性,就可以滿足於總額相符,從而就使邊際生產力學說更加完美,甚至進一步找出科技、知識、教育等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來。這種學說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錯誤,根據生產要素的性質,生產要素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生產過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產過程中得到相應的報酬。儘管我們可以通過複雜的計算得出科技、知識和教育的邊際生產力,但是是誰根據這些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而得到它的報酬呢?是工人,還是資本家,還是科學家?另外,科技和知識都是體現在勞動和資本中,不能從勞動和資本中獨立出來,生產函數的形式應該是Y=F[L(T,I,E……),K(T,I,E……)],這樣,從數學的邏輯上分析,自變量之間必然是獨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術、知識、教育和勞動、資本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它們就不可能同時作為生產函數的自變量,即同時成為生產要素。因此,用多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使之成為線性齊次性,從而可以使之滿足總額相符的方法,是存在著邏輯矛盾。還有一種解釋的方法是採用改變生產函數的方法,認為生產函數是不斷變動,即將生產函數動態化而成為Y=F[,t](L,K)。認為在靜態中,不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只存在著規模報酬不變的現象,之所以存在規模報酬是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生產函數發生了變動,而這種變動的主要原因還是歸因於技術進步導致了生產函數的移動。在這裡,我們用數學的形式加以說明:在靜態中,生產函數的形式是Y=F(L,K),由於是規模報酬不變,即存在線性齊次性,因此可以得到:Y/L=F(L,K)/L=F(1,K/L),Y/L是單位勞動的產出,即勞動生產率,我們用y來表示,K/L是資本勞動比,我們用k來表示,那麼,生產函數就可以表示成y=F(1,k),我們用一個新函數f(k)來代表F(1,k),那麼就得出線性齊次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這樣的形式:勞動生產率是資本勞動比的一個函數,一般情況,這個函數是凸性,即f′(k)>0,f″(k)<0(如圖中的f[,1](k))。隨著時間的改變,技術進步改變了生產函數的位置,生產函數從時間t[,1]的f(,1)(k)移動到t[,2]的f[,2](k)。這樣在每個靜態的時點上,生產函數是線性齊次性,因此可以滿足總額相等原理,從而生產要素可以按照邊際生產力得到相應的報酬。而在不同時間上,這種生產函數的移動體現的是技術進步對生產過程的影響。變動的生產函數不利於數學分析,因此把生產函數Y=F[,1](L,K)變形為Y=F(L,K,t),t代表著時間。進一步,新古典理論又把生產函數擴展到宏觀總量生產函數,因素t不包括來自增加資本和勞動投入的貢獻,為技術進步的貢獻,是扣除勞動和資本增加投入的影響後剩下的部分。很明顯,這樣的處理方法和前一種方法是相同的,只不過是把技術、知識和教育等因素全部歸因於時間的變動。

邊際生產力和邊際產量有什麼區別啊?

邊際生產力遞減是在生產中隨著一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其邊際產量到達一定數量後成遞減趨勢。而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保持產量不變,一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量,這種比率是不斷降低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又稱該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MP),它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該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或這種產量所帶來的收益)。邊際生產力也是遞減的。

邊際產量是以實物產品數量所計量的生產要素邊際生產力,若以貨幣方式計量,則根據計算方法不同,有邊際產值(VMP)和邊際收益產量(MRP)兩種。

邊際收益產量等於某產品生產中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與邊際收益的乘積。它表示每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可以獲得的收益增量。滿足:MRP=MP•MR。

什麼叫資本的邊際生產力

它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前提下每增加一個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量,即邊際物質產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有時被簡稱為邊際產品MP)。而增加一個單位要素投入帶來的產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邊際收益產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簡寫為MRP)。

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是什麼?

邊際生產力”這一術語是19世紀末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首創並進一步用於其分配論分析的。它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前提下每增加一個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產量,即邊際物質產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有時被簡稱為邊際產品MP)。而增加一個單位要素投入帶來的產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邊際收益產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簡寫為MRP)。邊際收益產品等於要素的邊際物質產品和邊際收益的乘積,即:

MRP=MP×MR

因此,可變要素的邊際收益產品MRP,取決於兩個因素:⑴增加一單位要素投入帶來的邊際物質產品(MP)的變化;⑵增加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益(MR)的變化。

特別地,最後僱傭的那個工人所帶來的產量稱為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或勞動邊際收益產量;最後追加的那個單位資本所帶來的產量稱為資本邊際生產力或資本邊際收益產量。

什麼是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定義:在技術給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連續增加某一種要素的投入所帶來的總產量的增量在開始階段可能會上升,但遲早會出現下降的趨勢,這就是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也稱之為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通俗理解為企業TP(總產量)總是隨著勞動要素的增加而產生遞增,在前期未成規模時,邊際成本較大,邊際收益較小;企業俱備規模後,邊際成本急劇下降,銷售單價不變,邊際收益加大,總收入上升較快;當企業的資本存量利用接近飽和,再增加勞動要素將導致平均邊際成本上升,邊際收益下降,總收入下降。所以整個TP應為傾斜S型曲線。

MP(邊際產量),在企業初始創業階段,受社會及個人心理等因素影響,各勞動生產力的MP值總是大於AP(平均產量)值。在MP經過一段極速增長期,企業步入穩定生產過程後,開始下降,直至和AP曲線相交。此時為AP最大值,企業發展最快。在第三階段,每增加一個勞動要素,邊際收益越來越少,導致平均收益也開始降低,但總體收益仍成上升階段。當每增加一個勞動要素所產生的勞動成本與邊際收益執平時,即MP等於0,企業TP增長為0,並開始倒退。此時,企業TP最大,即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分配理論

根據簡單化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能作出什麼樣的實際推斷呢?對正統經濟學的激烈批評力圖令人相信,工會問題、公司權力結構、總需求狀態、政府有關收入和價格的政策,所有這些看來與收入分配問題有關的因素,都被新新古典理論想方設法地推給了“社會學”。這種新新古典理論僅僅用技術,消費者偏好和給定的要素供給來解釋工資和利潤。對於這種批評,不應輕率地一笑置之,但它確實包含著一些語言混亂。就分配理論而言,這種批評可以引起一種分配份額理論,而在傳統經濟學中,收入分配理論是一種要素定價理論:事實上,直至希克斯之時,還不存在普遍贊同的國民收入中的工資和利潤份額理論。希克斯以後,我們才有了這種理論,但它的真正意義卻常常遭人曲解。不過,不管認為這一理論是好是壞,都沒有妨礙人們相信,“階級鬥爭”對於分配份額、甚至工資和利潤率的確定,作用極大。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邊際生產力?
什麼是解放生產力?
什麼是安全生產?
什麼是精益生產方式?
什麼是邊際效益?
什麼是商品生產?
什麼是安全生產標準化 ?
為什麼說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
什麼是國際收支不平衡?
什麼是實際利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