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幼兒共情的能力與日後什麼有關

就是站在孩子角度處理問題,體會孩子的情緒想法,理解孩子的立場和感受

望採納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步驟一:學習擺脫自我中心

人在兒童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認為太陽是為他而發光,星星是為他而閃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以他為中心而發生發展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開始瞭解個體與環境中他人的關係,開始漸漸擺脫自我中心。

但是,中國的獨生子女們由於自小所受到的關注、照顧和呵護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導致的對青少年人格、情感培養的嚴重忽略,因此現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理年齡與其生理年齡沒有同步發展,都上大學了,卻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需要和願望,受自己需要和願望的支配,對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這種狀況中,還怎麼談得上利他?

所以,要想具備共情,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擺脫自我中心,學習關注周圍的人。

步驟二:培養對人需要的敏感

我曾經非常注意地觀察過在車上不懂得讓座的青年人,我發現那不像很多老年人認為的那樣只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我認為就青年人而言主要的問題還在於他們缺乏對人需要的敏感。

我觀察到一些很善良的青年人因為缺乏對人的敏感而對站在自己身邊的老人視而不見,在很多需要提供援手的場景中無動於衷。

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觀,也不乏善良,他們缺的只是對人需要的敏感和具體的共情與利他習慣。

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中,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牽動,一次稍縱即逝的皺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學習從這些細微的非言語表達中迅速察覺別人的需要。

步驟三:學習觀察並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缺乏對人情緒的敏感而難以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所以我們還有必要通過對他人情緒的觀察與體驗,來提高我們對人情緒的敏感,以此增強我們對他人的共情。

為了提高大家對情緒的敏感度,我們先就情緒描述語作了詞彙替換練習。中國傳統中一向強調自我剋制,因此,中國人不太善於描述自己的情感,所以,從積累相關詞彙入手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我們分別就以下詞做了替換練習,它們是:

“高興”;“煩惱”;“憂傷”;“焦急”。

例如:煩惱的替換詞包括:煩躁、煩悶、鬱悶等等。

從情緒描述詞彙的擴大入手不僅有助於提高對情緒的敏感度的,它還能增強我們對情緒的體驗和描述並表達情緒的能力。

步驟四:通過觀察非言語信息增加對他人的瞭解

人際之間的交流交往,既通過言語也通過非言語進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際互動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語形式傳遞的。

所以,要想準確體驗並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意圖,在傾聽中還需要養成觀察非言語行為的習慣,學習把非言語信息當作為了解他人的重要線索。

心理學共情能力的書

羅傑斯曾這麼定義:“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 就是說關心一個人,不能把他作為一個客觀物品從外面觀察,要進入他的世界 ,並根植於此。 我個人認為,共情基於人類共同的心理沉

心理學,共情

羅傑斯曾這麼定義:“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 就是說關心一個人,不能把他作為一個客觀物品從外面觀察,要進入他的世界 ,並根植於此。 我個人認為,共情基於人類共同的心理沉

缺少共情能力

自戀的表現之一就是缺乏共情能力。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也就是和別人共悲喜的一種能力。

共情能力對於孩子的成長重要嗎

共情,我想,如果你對孩子教育非常關心,都是應該知道的。可是,依然有朋友問我,到底應該怎麼做呀,我做的怎麼好像沒有什麼效果?其實,這還是大家沒有完全明白,過多的關注自己“行為”效果,有時候太不自然了。另外,大家也太期望“一招仙”了,我井中月說,大家有時是做的非常好的,只是沒有堅持下來,結果反而前功盡棄了。

我們假設一下,你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會不會先批評教育,耐心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可實際上,這種“教育”效果往往是,孩子並不知錯也不認錯,下次還會再犯,他們對你的“管教”並不服氣,外在的壓力可能暫時平息了孩子的脾氣,但卻加劇了他們內心的衝突與困惑,因為你的道理並沒有讓孩子心服口服,他們不認為自己“錯”了。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我井中月看來,這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加上你往往認為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導的。所以,你沒有采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與感受。這就是我要說的“共情”。

共情,也可以說是同感心、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同時也是讓孩子的情緒有了宣洩的機會和出口。有時候,孩子跟你傾訴,他們只想要理解和認同,而並不是要你謀劃策或是批評。所以,你要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這不僅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也促進了孩子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

當你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如果缺乏共情,則你的孩子會感到失望和受到傷害,認為對自己不理解、不關心,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同時,還會造成你對孩子的自我探索不加註意,影響孩子的自我瞭解。甚至你可能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

共情,我井中月告訴你,它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即你要同時扮演三種角色:演員角色、觀眾角色、導演角色。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與孩子進行共情。但需要說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共情的。

第一,如何做一個好演員?

其核心是家長藉助孩子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這也就是說,家長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處境,來嘗試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對此感受越準確,越深入,共情的層次就越高。

1、放棄自己的想法,進入孩子的世界中

要想具備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學會關心別人。家長要不時的提醒自己,是否主觀性很強、對孩子完全接納、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換位思考,能從孩子角度為孩子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並以最大限度地理解發孩子。想做好換位思考,我井中月說一個簡單的方法,你可以假設你的孩子總是愛哭,儘可能多角度尋找孩子“哭”背後的原因。

2、共情時,你要善於使用肢體語言

人際互動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語形式傳遞的。共情的時候,你可以使用大量的非言語行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動作變化等等,也可以適當使用擁抱、撫摸、親吻孩子。這些非言語行為,有時候不僅比言語表達更簡便而有效,讓孩子感知你的認同和理解,同時還不會干擾孩子的持續表達。

第二,如何做一個好觀眾?

其核心是家長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孩子的體驗與他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真正的理解,包括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能力,以及對他人觀念的尊重。所以,當一個好觀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家長必須學會傾聽

要想理解別人,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你能全身心地聆聽孩子的表達。對於這點,我已經有一篇文章重點說了,請參閱我井中月寫的《......

缺少共情能力

性格問題吧。感情不那麼細膩。粗神經一樣的,有丹大條。別的方面會做得很好,比如說樂觀,開朗。給好朋友帶來積極的情緒。人都是有有點和缺點的。別太勉強自己。

共情技術和情感反應技術有什麼區別?

情感反應技術是指諮詢師把求助者所陳述的有關情緒、情感的主要內容經過概括、綜合與整理,用自己的話反饋給求助者,以達到加強對求助者情緒、情感的理解,促進溝通的目的。按照羅傑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求助者內心世界的能力。共情的具體含義包括:第一,諮詢師通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與思維。第二,諮詢師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其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繫,更深刻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體問題的實質。第三,諮詢師運用諮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表達對求助者內心世界的體驗和所面臨問題的理解,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情感反應)。情感反應是一種技術,共情是一種能力。兩者側重點是不同的。共情通過情感反應表現出來。 查看原帖>>

如何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

既是培養,那多為後天所得。共情行為是先天還是習得,不同理論流派的觀點也不同。

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很強的人會不會很痛苦

這樣的人能夠很好的理解他人,所以帶來的優勢就是人際關係良好,因為誰都願意和理解自己的人交往,往往這種人都是有很大正能量的,所以妥善運用,是很有利於自己生活工作,自然也就開心,而不會單純的痛苦。

愛的五種能力是什麼

愛是一種能力,但又不只一種,嚴格來講,愛的能力包含五種具體的能力,有了這五種能力,無論你跟誰生活,你一定會比原來更加幸福。這五種能力分別為: 愛的能力之一 “情緒管理”: 每個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去愛別人。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常常讓與自己相愛的人非常痛苦,容易錯失愛的機會,甚至會傷害人。 愛的能力之二 “述情”: 是指用不傷害關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望和感受。人們在表達和溝通上常犯的錯誤是要麼有了情緒或需求不說,悶在心裡,隱忍,等到忍不住了就爆發了,要麼就是常常用指責和抱怨的方式表達和溝通。隱忍傷自己,指責和抱怨傷害對方。 愛的能力之三 “共情”: 理解並支持對方、善解人意。這是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愛人能有的能力,但很多人都沒有,很多人都是習慣了講道理,教育對方,而不知道對方需要的其實是共情。 愛的能力之四 “允許”: 尊重差異、允許成長。愛人之間吵架,發生分歧,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允許所導致的,不允許對方跟自己不一樣,不允許對方有些缺點,想要控制對方或改變對方。 愛的能力之五 “影響”: 做好自己,對方也會變得更好。每個人都會變,在愛情關係裡的人更是會因為對方而變,可以說一個人找了不同的愛人就會變成不同的人,人有可能越變越好,也有可能越變越不好,那麼,自己怎麼做,對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呢?這就是影響的能力。 愛的五種能力中,每種能力都很重要,五種能力相互影響。而且越是前面的能力越是基礎,基礎不好,後邊的能力就會更差。 比如: 一個人做不好情緒管理,經常發脾氣,那他就做不到述情、共情了。 一個人不會述情,就不能把對方影響到越來越好的狀態上去,因為影響有時是需要述情來達成的。 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允許,就做不到共情了,他常常會想改變對方,所以,也做不到積極地影響對方了。 在本書第二到第六部分,我將分別介紹愛的五種能力的具體內容,以及練習的方法,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和練習,一定會讓你的愛的能力快速提升,也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有個數據是可以說明這一點的,參加過“愛的能力”之後再結婚的人,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離婚的,他們的離婚率目前是零。 “允許”輕鬆解決婆媳關係問題 舉例子說我的那位學員面對她的老公和妹妹過於親密這個情況,如果能提升自己“允許”的能力,她馬上就可以輕輕鬆鬆地獲得幸福。 哥哥和妹妹,本來從小就是親密無比的一對兄妹,長大了要保持多少的親密和距離,是沒有一個標準的,只要沒有做出“過分”之事,在道德和法律上就都是允許的。 這對兄妹有這樣的親密,是他們從小發展過來的模式,是他們從小一起的經歷導致的,也許是一起經歷過苦難導致的。 這也是他們特有的家庭模式,是由他們的原生家庭決定的,就像是有些兄妹較為疏遠一樣,都是一種獨特的關係。 如果嫂子能允許他們這樣保持親密,能夠有共情的能力去理解到老公和妹妹的內心,哥哥和妹妹獨特的親密關係就不會成為嫂子心裡的一個障礙。 很多時候,家庭裡的一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就像世間的生老病死一樣,是自然規律,如果內心不允許,痛苦的就是自己了。 比如: 在中國的個別家庭裡,婆媳關係一直都是一個不好處理的問題,也是個千古難題,關於婆媳大戰的情景也經常被搬上熒幕,有人說:“誰要能想出辦法解決了婆媳問題,應該頒給他諾貝爾和平獎。”婆媳關係的問題有多麼難以解決可想而知。 婆媳關係為什麼就那麼難處理呢? 媳婦和婆婆兩人本來就沒有血緣關係,又沒有深厚的感情,有的只是因為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對接而應該遵守的道德約束,還有因為爭奪來自同一個男人的愛而產生的矛盾,所以,婆婆和媳婦兩人關係不好也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婆媳關係不好這個......

相關問題答案
共情能力是什麼?
事務執行能力是什麼?
變現能力是什麼意思?
五大思維能力是什麼?
發展能力是什麼意思?
幹部四種能力是什麼?
實踐能力是什麼?
勞動能力是什麼意思?
原生質抗凝能力是什麼?
審美能力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