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覺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佛學(教)中獨覺住是什麼意思/解釋

“辟支佛”譯為“緣覺”,新譯“獨覺”,他不等待他人的輔佐和幫助,可以獨自的向於解脫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傳教的地方,能夠體會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云何獨覺住。

謂初所習鱗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什麼是獨覺佛

叫緣覺 是生活在沒有佛的年代!!

辟支佛,意譯為緣覺,也作獨覺。一般謂出於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於無佛世,觀外緣而無師自悟者為獨覺。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九之三:“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悟,名為獨覺。” 唐 呂岩 《敲爻歌》:“聲聞緣覺冰消散,外道修羅縮項驚。” 唐 希運 《傳心法要》卷四:“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 呂澄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依佛家無常說,應該講遷,現在反講不遷,正是針對聲聞緣覺執著無常不懂得真正的意義者而言。”

以殺獨覺是什麼意思

兄弟,沒見過.不能說沒有.世界那麼大.而且還能每件事都報道啊...

什麼叫獨覺,緣覺,獨覺佛

緣覺 :闢支迦佛、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不心問旁人,獨覺行聲聞是什麼意思

獨覺是觀花生花落覺悟。或觀四聖諦覺悟,

不心問旁人,是自己用心覺悟。

緣覺是關十二因緣覺悟

獨覺佛成就什麼法?

獨覺不是佛,獨覺又被稱為辟支佛,辟支佛證得是有餘涅槃,佛是證得究竟涅槃。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緣覺乘(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而覺悟)和聲聞乘(直接聽聞佛陀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合稱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薩乘,總稱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間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統稱為「五乘共法」,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說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菩薩乘。

誰能講講獨覺佛和釋迦佛的區別嗎

一、打個比方:阿羅漢是學士,菩薩是碩士,佛是博士。

那麼,辟支佛,即獨覺,只是學士。

二、相關資料:

辟支佛,即闢支迦佛陀(闢支迦佛陀的簡稱,又音譯作鉢羅翳迦佛陀,或簡稱闢支迦佛、闢支等。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新譯)或“緣覺”(舊譯)。

漢傳佛教天台宗區分“獨覺”和“緣覺”:出生於沒有佛的時候的開悟得道者,稱為獨覺,而出生於有佛之世,觀察思惟十二因緣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

大乘佛教認為,辟支佛是緣覺乘(乘是載運的意思,載運修行的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緣覺乘(沒有聽聞佛陀教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等法理而覺悟)和聲聞乘(直接聽聞佛陀教說,思惟修證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覺悟),合稱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薩乘,總稱為“三乘佛教”。而再加上一般世間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人乘、天乘,統稱為“五乘

辟支佛

共法”,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說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聲聞乘(4)緣覺乘(5)菩薩乘。

且進一步認為,並不是每一位修行佛法者的覺悟解脫都是成佛,因為成為一位正等正覺開創佛法傳統的教主,需要在修菩薩行時修行六度波羅蜜,累積聲聞、緣覺所沒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雜阿含所提唯有如來成就的“如來十力”)才能成為一代教主。依照部派佛教的看法,辟支佛與阿羅漢都是究竟解脫,也就無需再修行成佛。但大乘佛教依照《法華經》的教義,認為所有的修行者終將成佛,辟支佛與阿羅漢的覺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們繼續修菩薩行,終將也會成為正等正覺的佛。

而現今原始佛教之研究,則於經典提出,二乘的區分方法有明確的錯誤,依阿含經的記載,阿羅漢所思惟修證的四諦,內容實為十二緣起,而後世不解,以為有修十二緣起的緣覺與四聖諦的聲聞乘,為佛教發展與大乘化後所產生的重大錯誤之一。

菩提意思是什麼

1::(一)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唸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菩提心經卷一、舊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華嚴經卷七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四十四、成唯識論卷一〕

(二)即唐代時來華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或雲“大乘心”,或雲“普賢心”,再簡雲“發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

一靈獨覺法中的覺怎麼理解

道家十二靜坐法之一,即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

相關問題答案
獨覺是什麼意思?
語句中獨苗是什麼意思?
回籠覺是什麼意思?
紅包踩獨雷是什麼意思?
獨本是什麼意思?
久違的感覺是什麼意思?
明星獨臺是什麼意思?
考試沒感覺是什麼意思?
警覺是什麼意思?
選擇了獨孤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