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地緣博弈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中國在大國鄰國博弈中的致勝之道

一、對內戰略:提升經濟實力,為大國博弈打下牢固的經濟基礎。

中國在對內通過實行穩增長、促改革(反腐敗)、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加快高新科技產業,尤其是現代裝備製造業和製造服務業的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提升經濟整體實力,應對世界的挑戰。

二、對外的向南向西戰略

(一)風格。

領導人的個人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的對外風格,中國的對外已經改變了原來以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為主的外交風格,轉向穩健、務實和親和的風格。

(二)向南向西戰略

1、遠交近攻的向南戰略。

1)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是中國對外的基礎;

2)通過中非、中阿和中拉三個合作論壇,發展和非洲、中東阿拉伯國家和拉美國家的經濟合作。

2、避實擊虛的向西戰略。即“一路一帶”。

1)對美國亞太再平衡實行再平衡,突破美日在亞太地區對中國的圍堵遏制;

2)整合亞歐大陸,形成新的國際經濟格局,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世界經濟中心;

3)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核心,其地位日益凸顯,其原因:

(1) 是因為交通工具的現代化;

(2)是因為產品結構的輕便化、高附加值化;

(3)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

(4)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4)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亞歐大陸中俄德三個國家的合作,形成亞歐大三角,保障中國資源,特別是能源,通道和技術安全。

(1)能源安全:中亞、西亞、俄羅斯,再加上拉美和非洲;

(2)通道安全:以陸權對付海權;

(3)技術:中德合作(製造業)、中俄合作(軍工)。

5)向西戰略的三個關鍵點,決定向西戰略成敗的關鍵。

(1)中亞(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節點,同時控制了中亞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亞歐大陸;

(2)南海(海上):是世界主要海上通道,特別是東亞的主要海上通道,控制了南海,就獲得了亞洲,特別是東亞的主動權;

(3)烏克蘭(東歐):牽制俄歐和美國,促使俄歐與中國合作,有助於中國向西戰略。

其中中亞和南海對於中國是生死攸關的兩個點,不僅關係到中國的能源、通道安全,還關係到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

6)中國對外風格的改變和對外戰略的調整,對很多區域和國家在中國這個大棋局的地位產生影響,特別是東盟國家。

(1)中國對南海勢在必得,加上美日越菲的攪局和挑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東盟的關係,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改變,特別是越南、緬甸等國,加快向美日靠攏;

(2)隨著中國向西向南戰略日益清晰,東盟對於中國已沒以前那麼重要了,特別是緬甸,中國把重心集中到中亞和南海,緬甸的地緣位置戰略地位就大打折扣了;

(3)隨著美國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斷攪局亞太,一方面鼓吹中國威脅論,離間挑唆和中國有海洋爭議的國家挑釁中國,一方面大搞政治民主;再加上美國退出QE,東盟各國的經濟都不景氣,這樣導致很多東盟國家陷入動盪;

(4)越南和緬甸給中國的教訓讓中國明白了一個道理:靠錢是交不到朋友的,善良忍讓剋制是換不來和平的,靠的是實力和實力的運用。使得中國在對待東盟態度上更加穩健、務實、鮮明。

3、向南向西戰略形成中國對外格局。  1)向南向西戰略的關係。

(1)向南是為了給向西戰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餘地,使得中國向西戰略更穩健從容;

(2)向西戰略的成功使得中國實力壯大,更有力的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更有利促進和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促進向南戰略的實現,使得中國在大......

地緣政治鬥爭是什麼意思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地緣政治鬥爭就是國與國之間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在某個地區範圍內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的對抗。

20世紀世界地緣政治鬥爭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 2 0世紀初 ,止於1 945年 ;第二階段始於 1 945年 ,止於1 991年冷戰終結 ;第三階段自冷戰結束迄今。與此三階段相一致 ,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兩次大調整 ,即從以歐洲為中心的多極格工轉向以歐亞大陸為中心的兩極格局 ,再從兩極格局向新的格局過渡。但迄今為止 ,這一過渡尚未完成。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及地緣政治中心具有可變性 ,變化的原動力基於大國綜合實力 ,尤其是經濟力量對比關係的變化。

側翼大國是什麼意思

獲得霸權的國家大多出自側翼。過去500年崛起的所有大國皆是側翼大國,只能在或陸或海的兩大地緣政治範疇之一獲得霸權地位。從某種意義上,它們皆是殘缺的。美俄都是側翼大國,不能發展成為完全的世界霸權。中國以兩棲大國的身份崛起,開500年曆史之先河。

側翼大國位於體系的側翼或邊緣,通常與體系相對隔絕並擁有優越的地緣天險,從而享有多重戰略優勢。在弱肉強食的國家叢林中,可超然於列強爭奪,擺脫來自身後或側翼的打擊,避免列強的圍堵和夾擊,享有相對長期蓄積國力的和平期;在外交上可以更集中有效地使用資源,坐觀成敗、伺機而動;側翼大國的側後通常存在蘊涵豐富資源的地理空間,可以通過對該空間的擴張擴充國力。

趙葆珉

1.中國作為“中央王國”的崛起

中國向兩棲大國演變,開500年大國曆史之先河。中央王國曾是漫長亞洲歷史的地理根基,是華夷秩序的權力軸心。近代以來歐洲均勢的擴張,沿中國陸海兩線匯聚,喚醒了中央王國的海洋潛力,中國被困於西方權力秩序中,也曾遭受了持續的雙重鉗擊,中國以喪失周邊力量範圍與龐大的疆土為代價,獲得了喘息並得以重生。跨距大陸與大洋的結合部,混一陸海兩大權力資源,中央王國是空前的、絕無僅有的兩棲大國,是500年來唯一擺脫海權掣肘脫穎而出的歐亞大國。中國崛起打破了陸海權力的限隔,突破了本質上源於歐洲均勢的權力框架,遨遊於兩大地緣政治空間,沒有天然障礙遏制其力量的自然伸展。立國歐亞大陸,處於全球人口和幾乎所有財富的地理中樞,自由進出大洋,將自然地使其餘大國處於從屬地位。應運而生的高鐵,使其獲得了一種聚合陸海體系的空前機運,可破除海洋封鎖,建立與環海經濟並立的大陸經濟圈,並處以這一大格局的核心。[3]

中國以兩棲大國的身份崛起,打破了歐美海權體系,改變了大國崛起由來已久的範式,使政治上的東方與地理文化上的東方趨同。中國崛起沿陸海兩線輾轉推進,逆轉了歐洲均勢。中國在冷戰中崛起,從樞軸地帶發揮威力,打破了美蘇(俄)並立的側翼地位,歐洲均勢中兩極權力模式走形。美俄(蘇)立國側翼,割據陸海兩大範疇之一,藉助於殘缺的歐洲均勢得以擴張壯大。在一個久遠的陸海權力對抗的世界中,美俄各自佔據半壁江山,成為歷史的主角。因中國崛起,俄羅斯喪失了其崛起且得以在歐亞大陸長驅擴張達4個世紀的地緣根基;而美國喪失了側翼海權國家的戰略集中,被迫實施兩洋戰略,其均勢行動在遼闊的歐亞大陸上左右支絀。美俄衰落更凸顯了這一中樞地位。過去20年,中國遊刃於陸海兩線,將源於歐洲均勢的兩極側翼大國逐一拖垮,象徵著華裔秩序捲土重生。在業已變遷的世界上,美俄屈服於地理宿命。美國淪為歐亞大陸海岸外的一座島嶼[4],而俄羅斯蜷伏在歐亞大陸腹地。

地緣政治風險是什麼

地緣政治風險是指由於地緣關係導致的政治風險。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地緣政治學又稱“地理政治學”。

古代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緣特性

四大文明古國

古埃及 尼羅河流域 約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倫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約公元前18世紀

古代印度 印度河與恆河 公元前2500年

中國 黃河、長江流域 約公元前2027年

在大河大江附近有利於農作物種植

交通便利環境稍微好一點

比較適於人類生存

地緣戰略與大國戰略的定義、異同

這種問題最好結合實事進行解釋,比如中國之於日攻,就是這兩種戰略相結合.因為中,日是鄰邦,所以中國對日的態度一向持以和平為先導,互助為先提的策略,而在歷史上中日關係並不理想.這也就決定了中方對日的大國戰略上即要持之以遠,又要撫之以靜.也就是在交往上實行先禮後兵.在經濟上實行平衡互補,在政治上實行互不干涉,在國際問題上實行獨立自主.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在中美間,中國一向講求化整為零戰略,即不管你發生多大的事,中方始終持觀望態度.不做出過激的行為.這正附合中庸之道.而在經濟上,只看中國這幾年大力支持國有經濟的發展就可看出大有取美以代之的想法.在中國這麼大的一片土地上要把一個國家的投資完全排除在外是不現實的想法,中國的做法是海納百川,兼收並續.讓各國投資在大陸達到一個動態上的平衡,這樣就不會出現一家獨佔的情況了.也就無法如美國所想的一邊倒式的經濟侵略了.在對朝問題上,中國一直堅持幫撫政策,但中國的做法是隻給你錢,不給你印鈔機.所以你就得依附於中國,要不然你就沒錢.從這些事就可說明一個概念,地緣戰略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因地理位置而制定的策略,而大國戰略可以理解為地緣戰略的一個分支,正如二戰時的美國,遠離戰場,就可大發戰爭財.而中國作為主戰場之一則要多方兼顧了.

從地緣政治分析:為什麼巴基斯坦離不開中國巴基斯坦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巴基斯坦的國情:這個伊斯蘭大國地處南亞次大陸西北端;國土面積大約88萬平方千米;人口近2億。地緣格局層面,印度河自喀喇崑崙山脈發源,由北向南貫穿國土,是維繫巴國命脈的生命之河。河水流經形成的沖積平原,為發展工農業提供了天然的基本條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巴基斯坦的核心主體板塊;

東北方向號稱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阻斷了印度河流域乃至南亞次大陸與東亞的交流;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面的俾路支高原,則是巴國跟伊朗、阿富汗的地緣分割線;東面,一個總面積高達60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橫亙在印度河流域跟南亞最大板塊——恆河流域之間。至於南部,則是浩瀚的印度洋。

就這麼看,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不錯,稱得上是一個四塞之地。但是也有硬傷:它賴以立國的印度河流域,被恆河流域壓制。

其實在次大陸,印度河與恆河流域一向齊名,是次大陸的二元核心板塊,但二者作比較的話,恆河流域比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第一,是板塊體量龐大,地緣實力更強。恆河長度兩千五百千米,印度河只有一千三百千米;在流域面積方面,兩河倒是差不多;只不過印度河流域降雨量匱乏;恆河中下游卻是降水豐富。鑑於淡水是發展發展工農業的基本條件,所以恆河流域的潛力更大。

第二,在南亞次大陸範圍內,而恆河處在板塊中央,印度河流域卻處在西北角落。這也就是說,恆河平原更適合做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相對於印度河,恆河平原不但更強大,還能憑藉“中原”的區位優勢,就近掌控德干高原、孟加拉等其它板塊,而印度河流域由於過於偏僻,所以無法做到這一點。

正因為如此,雖然印度文明是在印度河流域發源,但隨著時光流逝,這個古老文明的核心區域轉移到了恆河大平原上,印度和流域反而成為邊緣板塊。

按常理說,不管印度文明的中心是恆河還是印度河,它們整體上都歸屬次大陸,所以一般情況下,這種地緣博弈和核心遷徙,不至於發展到引發文明分裂的程度——比如,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就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但他們照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

可是南亞次大陸卻不一樣。因為在文明核心遷移的同時,印度河與恆河這兩大板塊,在文明體系方面分道揚鑣——政治上,形成了印巴兩國,文明體系上,印度河板塊,這個印度文明的發祥地,最後竟被伊斯蘭吸納。

之所以如此,全因中亞板塊對印度河流域的衝擊。

相對於喀喇崑崙山脈和西藏,俾路只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的地緣阻斷功能較弱。所以中亞與南亞的交流相對頻繁。公元7世紀起,伊斯蘭文明開始東進,將中亞遊牧民族陸續吸納。在完成對中亞的整合後,伊斯蘭教依附於中亞突厥系遊牧武裝,逐漸穿越興都庫什山脈,侵入南亞次大陸。

當時的伊斯蘭文明,綜合實力遠在印度文明之上;而印度文明在政治上缺乏凝聚力,面對伊斯蘭體系的中亞突厥勢力時處於下風,不少傳統勢力範圍都被伊斯蘭吸納。印度歷史上的德里蘇丹國、以及赫赫有名的莫臥兒帝國,都是進入南亞的突厥系伊斯蘭勢力所建。

只不過伊斯蘭雖然總體佔優,但其主體核心區位於中東,影響力到南亞已是強弩之末,不足以將印度文明徹底取代。但儘管如此,伊斯蘭文明仍在部分板塊實現了替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

進來以後,伊斯蘭文明相對衰落,英國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開始統治印度。

不過英國的統治,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式殖民統治,目的是奪取利益,對文明同化興趣不大。再加上印度文明規模龐大,與英國相隔萬里,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維護自身統治,有意擡高信仰伊斯蘭教、錫克教的少數派族群,以協助其壓制做對多數的印度教——而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印度的宗教和文明矛盾。

英國的統治,進一步加劇了印度的宗教和文明矛盾......

相關問題答案
大國地緣博弈什麼意思?
國稅定額是什麼意思?
國家基藥是什麼意思?
工地三巡是什麼意思?
大腳指甲脫落什麼意思?
大樂透膽拖是什麼意思?
居住地街道是什麼意思?
大點鴛鴦譜是什麼意思?
大飽眼福的飽什麼意思?
大話西遊講的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