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昧為空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楞嚴經中的:認悟中迷;晦昧為空什麼意思

原文: <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攻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

認悟中迷.........(認 = 認識到, 悟 = 本性) .......認識到追求物質名利是迷失精妙本性.

晦昧為空.........(晦昧 = 錯誤, 迷失; 空 = 明白, 道理)....... 把錯誤當作道理

晦昧是什麼意思

晦昧_詞語解釋

【拼音】:huì mèi

【解釋】:1.昏暗,陰暗。2.猶愚昧。3.隱晦不明;模糊不清。

認悟中迷晦昧為空出之楞嚴經第幾品

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應該是卷一的內容

請教<<楞嚴經>>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 = 晦昧即無明之義。晦昧為空是說從本妙明的“真空”中,因無明而產生虛空。空晦暗中,指在虛空的晦暗之中(因無明故有晦暗之相)。結暗為色是說聚積(結)暗相成色蘊(色)。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色即表示五蘊,五蘊心產生後再加上對塵境之妄想,稱為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指此妄想之“相”,即五蘊身。身為人之五蘊身。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 “聚緣內搖”:指第六識聚合五塵落謝的影子(即法塵)在內心動搖不停。·“趣外奔逸”:指前五識外緣五塵諸相奔走不停。·“昏擾擾相弗以為心性”:於是產生迷而不覺,擾擾不停之相,眾生誤認這些塵相妄心以為“心性”。

........................................

意義綜合: 如果心中執著妄念(晦昧),就產生各種各樣的幻象,並且把幻象當作自己。生活在糊里糊塗的苦海中。

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什麼意思

在六喻中,夢喻是總,而幻、泡、影、露、電是別,但都是說明它如夢一樣。根性好的人,一聽到夢喻,便可以明瞭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但世尊又恐怕有人或者還不明瞭,因而又說了幻、泡等五喻。對於這五喻若明白了,便當可恍然,萬事都同樣歸到一夢了。

所謂夢,也是緣生法之一。古語說:“日有所思,夜形諸夢”。這個所思的,就是他作夢的緣。但也有並沒有所思而作夢的,如世俗所說的託兆,那個託兆也是他入夢的緣。所以說,夢是緣生之法。

有緣必定有因。那麼,作夢的因是什麼呢?是意識(也叫妄心)。如果沒有這個因,緣也就無從相遇。所以說“至人無夢”。因為有道的人,他的妄心雖然或者還未曾斷,但必定已能降伏,因而他的夢就少了。從此可知: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

可憐凡夫,在他做夢的時候,固然是妄心,即使當他所謂醒的時候,也全是妄心。所以,他的所謂醒,依然也是在夢中。為什麼呢?因為他從來在迷中而未曾覺的緣故。如果他已經覺的話,決不致於只知道夢中的悲、歡、離、合,得、失、窮、通是假的,而又認為所謂醒時的悲、歡、離、合,得、失、窮、通倒是真的。須知醒時的心和夢時的心,既然都是妄的,不是真的,所以當醒時的種種境遇,或者是由於計劃而成,或者是出於意料之外,其實,這同他入夢之緣,或者是由於日有所思,或者是由於神靈託兆,其理由是完全相同的。而轉眼皆空,了無所得也毫無二樣。豈不是醒時就是夢時嗎?所以經警告我們說“如夢”!但凡夫卻迷戀在夢中,計較分別,執著不捨。真正是“痴人說夢”,所以說:眾生從來不覺。現在警告說如夢,正是喚醒我們很快地覺醒。

......一切有為法,都是依心為因,託事為緣,因緣會合所生的果吧了。除了因果之外,便一切烏有了。而稱它是果的,卻又成為因;說它是因吧,但又變成了果。這是從因果的本身而言,又是毫無定形,因此說:當體即空。

譬如做夢,在夢中所遇到的事相,不是象真有的那樣嗎?其實這個有卻是非有。因此說:因緣生法,即假即空。所以,只要舉出一夢喻來,便已足夠了徹一切了。但由於眾生長久以來,一直在迷途之中,在平日也未嘗不知世事如夢,但當一遇到順逆境界現前時,卻仍執迷不悟,放不下去了。還說道:過去的事,確實是象夢一樣。倘若遇到順逆境界現前,但又是清清楚楚地親身受到,你說它不是實事,可以嗎?因此,又要告知他說:你所遇到的順逆種種境界,雖然歷歷身受,其實都如幻的啊!

“幻”,就是佛經所說的幻術。現在世間上就叫它戲。意思是說:你見過幻人、幻術嗎?幻人能變出種種飛潛、動植物來,難道不煞象真的一樣嗎?

又如演戲那樣,演員們粉墨登場時,有邪、正、賢、愚、悲、歡、得、失的劇情,演得多麼神情活現!有時能使人看了發笑,也有時看了就會淚下。你不是也認為那是真的嗎? 是不是因為那個戲演得無比悲喜,猶如自己親受一樣,因而才執以為是事實嗎?

當知,我們人生在世,也如同演戲一樣,一切所遭遇到的,無不都是妄識、業緣所變現的而已。人世間就是戲場,而一切眾生就是這戲場中的各色演員。當戲場裡鑼鼓喧天,非常熱鬧的時候,其中有智慧的人,便已在警告自己,一轉眼便下臺了。這時,在這戲裡所扮演的這個角色不過是由於業力所牽,必須了卻一段緣法而已。豈可當真呢?

譬如唱戲,既然做了戲曲中的一名演員,其中必定有縮因才現出這果來。當然,他也不能不用心去唱、做,卻誤了所抱的目的。然而,也決沒有執著戲中所扮演的人物,而當作是自己的。今世來做這個人,不過是暫時充當這齣戲的一個角色吧了。演員尚且能不執著他所扮演者當作自己,那麼,我輩難道可以把暫充的角色,誤認為是自己呢?應當知道:因果是難逃的,因果是可畏的......

問楞嚴經的裡面的一個句子

【註釋】

“諸善男子”:這是包括了與會的四眾,而以“善男子”為代表。

“色、心、諸緣”:“色”,為色法,有十一種。“心”,即心法,亦即八識心王,有八個。“諸緣”,指心的生起所必需的四緣:親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又名次第緣)、所緣緣。

“心所使”:亦即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個,其中包括遍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五個)、善心所(十一個)、根本煩惱心所(六個)、隨煩惱心所(二十個)、不定心所(四個)。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因是受心王所驅使者,所以稱為“心所使”。

“諸所緣法”:指“心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個,這二十四法不屬於色、心二法,且為與“心法、心所有法、以及色法”不相應之有為法的聚集(分位假立)。依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說法則為:在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之外,另有與心不相應之“實法”,其體系有為法,又為五蘊中之“行蘊”所攝,故稱心不相應行法。經部及唯識等則主張心不相應行法乃於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並非實法,非有實體。這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為: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唯心所現”:以上所舉之心法、色法、心所有法、及心不相應行法,即是有為法,亦即唯識五位百法中的前四位,此百法即代表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是真心所現之法。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妙明”,指真心於凡位時,雖在暗而常明,故稱妙明。“真”,真實不妄。“精”,純一無雜,《圓覺經》所謂:“無壞無雜”,全體皆真,故稱“真精”。“妙明”與“真精”都是形容詞,形容下面的“妙心”。“妙心”,此真心因能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不可思議,故稱為“妙心”。

“認悟中迷”:自錯認而妄取常覺心性中的一點迷情。

“晦昧為空”:這句是開示眾生是如何遺失本妙的心性,而將本無迷悟、內外、身心世界的一真法界,轉為身心、九界具足之法界的:那是由於最初一念妄動,迷於本性之本明,而成無明,以是無明故,其相變成“晦昧”暗澹。由於這晦昧暗澹的無明力,便轉原本靈明通徹之“真空”,成為冥頑昏昧之“虛空”。這就是《起信論》所說的“業相”,也就是從真起妄之相。

“空晦暗中,結暗為色”:在“業相”的頑空中,本來亦無一物可見,但自心又以無明力,而欲有所見,因此就轉本有智光為能見之“見分”,這就是《起信論》所說的“轉相”(轉本有智光為能見分),既有能見之見分,欲見則見,於是在“頑空”中變現所見之“相分”;其方法為:瞪以發勞、而結頑空之暗境成為色;所以本經雲:“空晦暗中,結暗為色。”暗境一結為四大之色,於是變起山河大地等依報之世界。這就是《起信論》所說的“現相”(依“見分”而變起所見之“相分”)。這就是本經下文中所說的:“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以上所說的“業相、轉相、現相”三者合起來,就是“三細”,也就是阿賴耶識之業用。以上所說的色、空等法,迷人皆誤認是心外實有之法,而不知乃是本識阿賴耶所變現。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色”,就是上面所說結暗所成的四大之色。“妄想”,亦即妄心。“想”,就是上面的妄想心;“相”,就是上面的妄色。以妄想心取少分四大妄色,色心相雜、色心和合而變起正報之內色,此即“想相為身”。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聚緣”,積聚能緣的氣分,此即《圓覺經》所云:“妄有緣氣,於中積聚。”於妄身之中,內緣五塵落謝的影子,計度分別,搖動不休,這就是第六識的“獨頭意識”,內緣法塵而起活動,故稱“聚緣內搖”。“趣外奔逸”,第六識之“五俱意識”同時又向外緣取五塵境界,明瞭分別,奔逸不息。“昏”,聚緣......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是什麼意思

古德有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如同魔說。

心經說: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金剛經最後這個偈子的意思是教人離妄證真的。圓覺經裡釋迦牟尼佛告訴普賢菩薩:“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鼎離諸幻。 ”正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仁者想要了解此中深意,建議讀誦楞嚴經。

頂禮法師,請問,對於佛教是怎麼講述物種起源的

淨空法師:宇宙萬法從哪裡來的?

摘自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講記》

【原夫一念自性,體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虛靈。無相無名,絕思絕議。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究竟號中道正空,褒美稱第一義諦。】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給我們敘說法界的根源,或者說法性的根源;諸位要知道,法性跟法界是一樁事情,法性是從體上說,法界是從用上說,有體有用,體用是一不是二。這從哪裡來的?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宇宙萬法從哪裡來的?這個地方一行半的文字就把它說盡了。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自性是什麼?一念。一念很難體會,一念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為什麼難體會?我們今天想體會已經落二念、三念,就不是一念。諸位要知道,你要能夠見到一念,能夠契入一念,在佛法裡面講你就成佛。禪宗裡面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就是一念。佛法修學無論哪一個宗派,最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念;宗門叫“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叫“一心不亂”,一念就是一心。你要是證得一心你就成佛,這個佛不是普通佛,天台大師講圓教的究竟佛果。一念難!一念是根源,宇宙萬法的本體。

我們知道現代哲學裡面講本體論,講的人很多,著作也非常豐富,我們也曾經看過,總不能叫我們心服口服。原因在什麼地方?因為他沒有證到一念,他所說的這些道理還是落在二、三,這就叫我們不能夠服氣,不能心服口服。要證得一念要甚深禪定的功夫,說實在話,佛家講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只不過是禪定功夫淺深不同而已。禪定功夫很淺的沒有出三界,這是四禪天;功夫再深一點的超越六道輪迴,才可以證阿羅漢、證辟支佛、證菩薩,也能證到所謂權教的佛果,沒有出十法界。為什麼沒有出十法界?沒有證到一念,如果證到一念就超越十法界,所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一念變現出來的。一念就見一真,多念就見到許許多多的法界,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真的。所以佛告訴我們宇宙萬有從哪裡來?從心想生,心想是什麼?多念,不是一念。一念就是《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這是一念;唯心所現是一真。落二、三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那就變無量無邊的法界。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將無量法界歸納成十法界,所以“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代表無量無邊。

我們每一個人念頭都不一樣,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法界。我一個人是不是真的一個法界?不是。一個人也是無量無邊法界,為什麼?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念念都不一樣,每一念就是一個法界,將來諸位讀《華嚴十定品》裡面你就會明瞭。法界存在的時間多久?剎那,剎那際,前一個剎那際跟後一個剎那際的法界不一樣。說剎那際我們難懂,我們今天講分秒,前一秒的法界跟後一秒的法界不同,這裡頭有很大很大的變化,所以法界無量無邊。這個現象怎麼成的?唯識所變。這地方一開端是給我們講“一念自性”,這是把根源找出來、說出來了。一念自性是什麼樣子?“體元湛寂”。這個體是講性體,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它的意思,千萬不要作實,以為真正有個實體,你就錯了。你要虛求你才能體會意思,決不能作實,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宗門講“豁然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

****************************************************************************************************

佛經告訴我們:宇宙萬物、森羅萬象皆是妄念的波動現象

清晰的概念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在大經裡,佛舉例說明一切萬物,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仁王經》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種說窢撣促趕詎非......

六根不全或者六根損壞的人什麼表現?

根與器不能截然分開,如眼與眼根,眼睛的任何一個部位受損與視神經系統障礙都歸入眼根受損,如色盲、青光眼、近視、白內障之類的眼疾,都屬於眼根受損,最嚴重的是先天失明,先天失明會使人從出生到死亡都不會有視覺的認知;同樣,聽覺也是這樣,幻聽、弱聽、障聽以及聾啞都是耳根受損,最嚴重的是先天失聽(兼啞),先天失聰者,腦海記憶中不會有聲音,夢中也是寂靜世界。

空性怎麼創造出臨虛塵的 0怎麼積聚出1

詳細的查看宣化上人講的楞嚴經第四卷吧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楞嚴經第四卷中問佛“世尊,假若世間的一切萬法,六根、六塵、五陰、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來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淨本然,既屬清淨則不應該更有染相之法。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為何又有生滅之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滅了又生,生了又滅,循環不息?求佛再解說這個道理。又如來常說土火水風這四大的本性,是圓融無礙,本不搖動而能周遍法界,湛然不變,常住不滅的。上面說疑四大周遍,這裡加空大,總疑五大,而不疑見大和識大,因見和識都是無相,無相便無障礙,所以不疑。

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法界,但土其水,有土便無水,土和水是不相合作,怎會有水呢?假若水性周遍法界,則應滅火,因水克水,有水便無火,水火不相容。怎可以說水火二性俱遍虛空,彼此不相毀滅呢?世尊,地性屬有形,乃障礙之義,空相屬無形,為虛通之相。一能一礙,兩不相容,又怎可說空地二性,都能周遍法界?我實在不知這個義理所歸屬。”

佛這樣回答的,佛說:富樓那,如汝所說,在如來藏中,本是清淨本然,如何忽然而會知出山河大地呢? 你不是時常聽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的道理嗎?性覺真覺,原是一真覺。性覺,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覺,是一真理體。本覺即天然原具,每個人本來就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覺,亦即始覺。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體是不變,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隨緣,故叫做照。

佛舉這二語是具歷很深的意思。(一)顯示無明萬法,離此就無所依。因無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覺的覺,而起隨緣之用。(二)顯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佛說:“你稱覺明時,究竟如何解說?汝以為性本自明稱名為覺,即本具靈明,不必加明,還是以為覺本不明,必須加明於覺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覺。”

本具靈明為真明真覺,若必須加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如問阿難:心在何處?以何為心,皆欲逼出阿難生平所誤認的,然後才破之。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富樓那像阿難一樣迷惑,即答道:“若這覺體,不必加明而名為覺,則無所明。”意即必要在覺體加明,才是有明之覺。

這答語如阿難一樣。上文阿難答:“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草木”。阿難所執是六識妄心,富樓那所執是根本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言:“汝說不加明於覺,只可叫覺,要加明於覺,才叫明覺,這是錯的。因真覺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於覺。加明於覺,就如體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則時有時無,不能常住。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二句是說,一有加,則覺明二義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的真覺。若失憶無所加明時,則此覺又不是明覺了。真覺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寶珠一樣,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則非真覺,如電燈泡,必加開關掣,一開即明。但這明實非真明,而是電氣令它明。有開有明,無開就無明,不是常住真明。“無所加明,則非有明”:如電燈泡,開關掣不開時,就沒有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因加明於覺,則失覺明之義而墮無明。既無真明,就不是真覺之湛然妙明瞭。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時有時無之妄明也。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自性本來就具明覺,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於覺,才稱明覺,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為,不當為而為,遂將妙明轉為無明,真覺變成妄覺了。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相關問題答案
晦昧為空是什麼意思?
美空是什麼意思?
黃金做空是什麼意思?
為乜是什麼意思?
不必為急是什麼意思?
忍者為王是什麼意思?
忘情或司空是什麼意思?
復型圖中空是什麼意思?
話官為鬼是什麼意思?
航空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