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春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剪紙] 剪紙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滿、蒙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漢族的節日

農曆原來叫夏曆,是夏朝時期定的歷法,是漢族的文化組成部分。

其他民族使用了漢族的歷法,也會學著過這個節日。

補充說明:在解放前,中華民族=華夏民族=漢族。在解放後,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包括歐洲來的俄羅斯族。

春節都有哪些節日

除夕到十五 大習俗 小禁忌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十三食暗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從古到今,新年習俗流衍變化,裡頭暗藏了古早人的信仰與風情,以及現代人與時並行的腳步。無論你做或不做,信與不信,都一定要先看個明白!

除夕夜 圍爐慶團圓

◆除夕稱為過年,意為舊歲至此夜而除,明日即換新歲。這日下午會備牲禮祀神祭祖,稱為“辭年”。

◆除夕夜全家齊聚,圍爐吃團圓飯,而且吃得愈晚愈好!

◆吃長年菜(臺灣中北部吃芥菜、南部吃菠菜),一口吞進嘴裡再慢慢咀嚼,以求長命百歲。

◆水餃形似元寶,咬到暗藏銅板的人,還可以好運旺財一整年呢!

◆記得在入夜前洗澡,並把衣服洗晾完成,不能溼過年!

◆廟宇會在除夕夜關上大門,一到午夜十二點,鐘聲敲響,信徒蜂擁擠進,據說贏得頭香的人,在新的一年能獲得好運勢!

◆吃魚,年年有餘;吃韭菜,長長久久;菜頭會有好采頭;丸類象徵團圓;年糕意味“步步高昇”。

◆除夕圍爐後,長輩會發送壓歲錢給晚輩,祈求長命百歲;之後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稱為“守歲”。

年初一 開春吉祥

◆以干支定開正時間,時間一到燃放鞭炮,象徵趕走年獸;並在神明前供奉甜湯圓,以示開春。

◆穿新衣新鞋,代表萬象更新!還傳說穿上紅色內衣,全年都會“鴻運當頭”。

◆到廟裡祈福,同時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朝吉利方向前進,認為可招來好運!

◆為祈求年年益壽,神壇上的香燭必須 終日明亮。

◆親友相互往返拜年,道吉祥恭喜,祝福對方來年順利、身體健康。

◆開車出門,經過山洞或陸橋時會撒些“四方金”與“土地公金”,可以消災解危,逢凶化吉,中部與苗栗人至今還有這種習俗。

◆吃瓜子,象徵“多子多孫”;糖蓮子表示“連生貴子”;糖蓮藕寓意“年年都有”。

◆避免吃稀飯,這天若吃稀飯,這一年外出會被雨淋,甚至大雨會將田土沖垮。此外,吃稀飯是貧窮的象徵,初一吃稀飯,恐怕之後都得過著窮困生活。

◆部分客家人與閩南人會吃早齋,據說初一吃素代表全年吃素。

◆嚴禁灑掃與倒垃圾, 會把家裡的福氣財運掃光光; 若真要動掃帚, 記得由外往內掃!

◆儘量不動刀剪針線,一旦有差錯,會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財路剪斷。

◆初一打破碗碟杯盤,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不能睡午覺,男人在這一天睡午覺,他的田畦就會崩坍;女人在這一天午睡,爐灶會塌陷。這亦是取古意,勸人不要懶散。

◆忌洗衣,因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這二日不宜洗衣。

◆不可以躺在床上說恭喜,傳說會導致長年臥床!

◆不能打人、罵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頭。

◆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後果。

◆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否則會倒楣一整年!

◆不宜殺生。殺生必見血光,為不祥之兆,會引起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發生。

◆出嫁的女兒初一不能回孃家,據說會讓孃家破敗。

年初二 回門是喜

◆出嫁女兒偕女婿回孃家的日子,稱為“回門”。早期還須由孃家兄弟前來迎接,並準備紅包分送給小輩。

◆回門時不能空手,且帶給孃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 做牙。

祭拜土地公,早期多以牲禮祭拜,現代逐漸改為鮮花水果。

年初三 老鼠娶親

◆可安睡遲起,因為自除夕到初二都勞累,這日可以......

春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地有哪些春節風俗習慣

春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在今年的節日是最重要的,如何生活,以慶祝這個節日,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習俗,並有許多傳說。 的掃塵 臘月24,除塵掃房子“呂氏春秋”記載,在姚明的時代,有順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說:“塵”與“陳”諧音中國新年掃塵“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窮人運算,席捲了所有的壞運氣。這種風俗是受委託的願望人新渠道,和新年的祈禱。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庭清潔的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掃6盧庭院單拂灰塵蛛網,疏浚明渠的溝。到處都充滿歡樂搞衛生,清潔迎來春天和喜悅。 對聯貼對聯叫門貼春聯,對春節,整齊,均勻,操作簡單,複雜的文本描述的背景時代,以表達良好的祝願,中國的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期間,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精選一個大紅色的對聯貼在門上,並增加了節日氣氛的假期。這種做法自宋代以來,在明代至清代已成為流行,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對聯寫的樑一刻專著“叢話”的楹聯的起源和特點的各類相關聯的閾進行了討論。 對聯種,根據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橫披彈簧杆,Doufang。貼在門上端的中央門心臟“部分;“盒子”,固定到左側和右側的門框架;“橫劈貼到門尾橫杆;彈簧條”根據內容粘貼在適當的地方;的“剷鬥磅”,也被稱為“門葉“,貼在傢俱上,照壁廣場菱形。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的各種剪紙 - 窗花貼。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集裝飾,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流行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所愛的人,主要是因為它是貼在窗口上所謂的“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吉事祥物,良好祝願的頭,節日裝飾蓬勃發展的富有。 到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想在房間的門,牆壁上,門楣將其粘貼大,小春節貼“福”字,“福”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福”字,意味著好運,財富和希望的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並祝願我們的民間習俗。更美好的未來,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只是倒掛“福”字貼,表示“好運氣一直以”民間也提??出的精描字,“福”的優良品種幸福的圖案,圖案的生日,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市和農村地區也很常見,厚黑色的重量和顏色的畫數以百萬計的家庭加入到繁榮,歡樂的節日氣氛。年畫的一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的人。繪畫,對聯,起源於“守門員”。隨著木材的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限於門將和之類單調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彩,一些新年研討會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 “中國的糧食利民”,“六畜興旺”新的春天“經典色New年畫,以滿足人們幸福祈年確定慾望。經歷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新年的三大流派,具有不同的功能。 今天我們最喜愛的最早的畫是南宋,“與朝鮮窈窕傾國之芳容”木版年畫,畫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色的珠子使用最廣泛的民間傳說是“老鼠娶親”年畫有趣的場景描繪小鼠按照自定義的世界。到結婚的新娘。中國共和國初期,上海鄭曼陀鈴日曆和年畫相結合的兩個。這是一個新形式的年畫。這種結合2成的繪畫作品之一,後來發展到日曆,已風靡全國。 ,慶祝除夕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慶祝除夕低俗的很長一段時間。看在西晉周的最早記錄“地方性智:除夕夜,提出每一個階段,稱為”饋歲;附近,被稱為“做歲,年輕的和老的食物和酒聚飲,烤麵包完整的,所謂的分歲“,夜不眠,以待天亮了,說:”慶祝除夕。 “雙歲,五更分為兩天的晚上,除夕夜,家人團聚,吃了晚飯,點燃蠟燭或油燈,......

白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白節,也叫白月、查幹薩日,是蒙古耿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75024.htm

各個民族的春節習俗

各民族春節習俗其他民族我不知道,不過我是壯族的,我們每年過年都要包粽子(這點和大家端午包粽子不一樣,而且包的粽子是駝峰棕),大概會在大年30的晚上就開始煮粽子一直煮到天亮。

這是一個QQ空間裡關於粽子製作過程的配圖文章:user.qzone.qq.com/260079139/blog/106

還有下面是從別人哪裡轉貼的,其他民族的我不大瞭解,壯族的描述還是可信的,不過,是廣西各個地方壯族的綜合,因為我們這邊不喜歡白斬雞,我舅舅那邊喜歡: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曆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曆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曆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裡非常盛行。藏曆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曆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曆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裡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譁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綵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繫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

春節是什麼種類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裡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為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在中國的各個少數民族裡,有哪些春節習俗?

少數民族過春節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

春節各民族的民族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

相關問題答案
春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開齋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三月節是什麼族?
牧塵是什麼族的?
目腦節是哪名族的節日?
美國的春節是什麼時候?
春天是什麼的季節填空?
我說春天是什麼的季節?
迎春花是什麼季節開的?
春天是什麼水果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