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什麼情況下喝酒?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古代人怎麼喝酒?

從西周時代開始,我國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它成了那個禮制社會的重要禮法之一。西周飲酒禮儀可以概括為4個字:時、序、效、令。時,指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飲,違時視為違禮。序,指在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後長、幼、尊、卑的順序,違序也視為違禮。效,指在飲時不可發狂,適量而止,三爵即止,過量亦視為違禮。令,指在酒筵上要服從酒官意志,不能隨心所欲,不服也視為違禮。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設立專門監督飲酒儀節的酒官,有酒監、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們的職責,一般是糾察酒筵秩序,將那些違反禮儀者攆出宴會場合。不過有時他們的職責又是強勸人飲酒,反而要糾舉飲而不醉或醉而不飲的人,以酒令為軍令,甚至鬧出人命來。如《說苑》雲,戰國時魏文侯與大夫們飲酒,命公乘不仁為“觴政”,觴政即是酒令官。公乘不仁辦事非常認真,與君臣相約:“飲不觴者,浮以大白”,也就是說,誰要是杯中沒有飲盡,就要再罰他一大杯。沒想到魏文侯最先違反了這個規矩,飲而不盡,於是公乘不仁舉起大杯,要罰他的君上。魏文侯看著這杯酒,並不理睬。侍者在一旁說:“ 不仁還不快快退下,君上已經飲醉了。”公乘不仁不僅不退,還引經據典地說了一通為臣不易、為君也不易的道理,理直氣壯地說:“今天君上自己同意設了這樣的酒令,有令卻又不行,這能行嗎?”魏文侯聽了,說了聲“善”,端起杯子便一飲而盡,飲完還說“以公乘不仁為上客”,對他稱讚了一番。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即是說雖然多飲,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教人不做“三爵不識”,狂飲不止的人。

所謂“三爵不識”,指不懂以三爵為限的禮儀。《禮記·玉藻》提及三爵之禮雲:“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就是說,正人君子飲酒,三爵而止,飲過三爵,就該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謂三爵,指的是適量,量足為止,這也就是《論語·鄉黨》所說的“惟酒無量不及亂”的意思。

唐人飲酒,少有節制。大概從宋代開始,人們比較強調節飲和禮飲。至清代時,文人們著書將禮飲的規矩一條條陳述出來,約束自己,也勸誡世人,如:《酒箴》、《酒政》、《觴政》、《酒評》等。清人張晉壽《酒德》中有這樣的句子: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並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禮飲規範的具體內容。

我國古代有什麼樣的飲酒習俗?

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分佈各地的眾多民族,醞釀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酒俗。有的酒俗留傳至今。 (1) 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 和,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 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即:“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 (2) 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弔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像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3) 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新年伊始,古人有閤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4) 婚姻飲酒習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於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方人生下女兒才數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後,埋藏於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 “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約已經生效,此後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FS:PAGE]

“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孃家探望長輩,孃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只設午餐一頓,酒後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 (巹的意思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 ),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

古代人用來喝酒的叫什麼?

1.觥(gong):酒器,蓋作獸頭形。《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2、觥籌:酒杯和酒籌。酒籌用以計算飲酒的數量。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射者中,羿者勝,~~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3、?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狀像壺。《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維以不永怙。”《禮記•禮器》:“廟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東面的臺階,迎客賓處)

4、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執爵,夫人執~,觴三行管子趨出。”元稹《有酒》詩:“有酒有酒香滿尊,居寧不飲開君顏?”

5、樽:酒杯。杜甫《客至》:“盤飧市遠無兼味,~酒家貧只舊醅(pei:沒過濾的酒)。”李白詩:“金樽清酒鬥十千。”

6、觴(shang):酒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顏延之《陶徵士誄》:“念昔宴私,舉~相海。”

7、鍾:酒器。班固《東都賦》:“於是庭實千品,旨酒萬~。”

8、盅:飲酒、喝茶用的沒有把的杯子。

9、鬥:盛酒器物,也叫羹鬥,有柄。《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斗,以祈黃?(黃?:gou長壽。指老人。”《史記•項羽本紀》:“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楚辭•招魂》:“華~既陳,有瓊漿些。”《始得西山宴遊記》: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以奏爾時。”

12、白:古時罰酒用的酒杯。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者,浮以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乾。浮:罰)

13、角(jue):酒器。形狀像爵,上口無兩柱。《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

14、觶(zhi):一種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禮記•禮器》:“尊者舉~,卑者舉角。”

15、壺:古代一種盛糧食或酒漿的器皿。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恭

16、杯杓(shao):飲酒用的器皿。也指飲酒。《史記•項羽本紀》:“張良人謝,曰:沛公不勝~~,不能辭。”

17、觚(gu):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長身細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論語•雍也》:“~不~,~哉!~哉!”《論衡•語增》:“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又如“一觚濁酒喜相逢”。

18、杯:現代仍然廣為使用的盛羹、水、酒、飲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詩之一:“重陽獨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古人飲酒時的行令指什麼?

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別風行,他們還常常賦詩撰文予以讚頌。白居易詩曰:“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後漢賈逵並撰寫《酒令》一書。清代俞效培輯成《酒令叢鈔》四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為令官,或出詩句,或出對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續令,所續必在內容與形式上相符,不然則被罰飲酒。行雅令時,必須引經據典,分韻聯吟,當席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例如,唐朝使節出使高麗,宴飲中,高麗一人行酒令即應對曰:“許由與晃錯爭一瓢,由曰:‘油葫蘆’,錯曰:‘錯葫蘆’”。名對名,物對物,唐使臣應對得體,同時也可以看出高麗人熟識中國文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鴛鴦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寫的是清代上層社會喝酒行雅令的風貌。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擲骰、抽籤、划拳、猜數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熱鬧的氣氛,因此較流行。但通令擄拳奮臂,叫號喧爭,有失風度,顯得粗俗、單調、嘈雜。 飲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興,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賦詩填詞、猜迷行拳之舉,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機智,有文彩和才華。因此,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備的行令方式。 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現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 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鬨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決定負者。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於女客。

求採納

古人喝酒之前為什麼都要加熱一下是為了什麼

過去酒的蒸餾提純技術是很差的,在生產酒的過程中會產生甲醇等一些有毒物質,又沒有辦法提純。所以會通過加熱來使這些有害物質揮發,熱酒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不僅古人喝酒要溫一下,現在喝酒最好也溫一下。現代的酒精釀造過程中,還是會產生乙醇、甲醇、和各類微量酯(主要是乙酸乙酯)。乙醇就是要喝的酒了,但是隻有乙醇的酒是不會好喝的,之所以有酒香,不同窖釀的酒酒香不同,就是因為酯類物質不同。這就是為什麼老窖釀的酒好喝,因為老窖各類微生物豐富,微量酯類也豐富。同時,長時間存儲,酒中發生醇酸酯化反應產生酯,這就是“酒是陳的香”的原因。

回過頭來再說甲醇。甲醇俗稱工業酒精,有毒性,誤飲5~10毫升能致雙目失明,大量飲用會導致死亡。所以酒中最要不得的就是甲醇。

但是古人蒸餾技術有限,甲醇很難徹底分離乾淨。其實現在酒中多少也會有微量甲醇(當然是非常微量)。那怎麼辦,還能不能愉快的喝酒了?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溫酒。

古代人喝酒常用什麼動作

用袖子遮住臉 喝下去,或者是回過頭,喝下去

古人約人喝酒咋說

記住最後一次喝醉的經驗

一如字面上所示,我們指的是“喝醉”酒而非“喝酒”。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長久以來“喝一杯酒”意味著三五好友把盞言笑的歡樂時光。基於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年齡以及第一次喝酒時周圍的環境,我們都有過各種回憶和期待(有時是焦慮) 使我們可能回想起一杯沁涼的啤酒、一杯雞尾酒、杜松子酒加奎寧水、威士忌加啤酒、一口紅酒或諸如此類的事物等等。

周而復始,在多數人早期喝酒的過程中,對於酒精的期待總是能夠符合實際需要喝下的酒量。

如果剛好每次都能恰如其分,我們自然認為“喝杯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經驗,不僅滿足自己的需求,也不會逾越宗教習俗的規範。同時滿足渴望、迎合社交場合的禮儀,並有助於我們放鬆心情、振奮精神,達到我們各種不同的追求目標。例如以一位55歲的芬蘭人而言,當有人找他喝一杯時,不禁立即使他聯想到年輕時,在寒冷的天氣下喝下一兩杯白蘭地或伏特加烈酒後,所帶來的陣陣暖意。

若是一名年輕的女性,她腦海裡可能立即浮現,華麗水晶杯裝著香檳、衣香鬢影、耳鬢廝磨、情意綿綿羅曼蒂克的氣氛,或是搖滾音樂會中蓄鬍、長髮牛仔裝裝扮的年輕人,從滿袋瓶裝酒中取出一瓶豪飲,閃光燈不停閃爍,四處煙霧迷漫,每個人都尖聲狂叫,令人興奮不已的景象。有一位A.A.會員說:“喝一杯”幾乎等於是吃比薩、喝啤酒的代名詞。

還有一位78歲的寡婦說,她時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在療養院時,很喜歡在就寢時來杯雪利酒的習慣。雖說我們腦海中這種對於喝酒的印象極為自然,然而就我們現在的情況而言,卻是一種誤導,這也是我們有些人開始喝酒的方式。

如果我們喝酒的過程僅僅是這樣,那麼我們後來就不太可能會惡化成為嗜酒的問題。然而如果我們毫無畏懼的檢視從前喝酒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在我們最後幾年或幾個月的嗜酒期間,不論我們再如何努力的嘗試,未曾再出現如此完美、神奇的時光。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一再的發現自己的實際的酒量遠大於此,最後總是導致某種程度的麻煩。也許我們對自己飲酒過度單單隻有私下感到些許內疚。

但有時卻會演變為劇烈的爭吵,影響本身工作,甚至導致嚴重的疾病、意外,或法律和財務問題。所以,當一個“喝一杯”的建議出現時,現在我們嘗試著回想從開始喝酒到最後一次可憐的醉酒和宿醉的整個過程。

一般朋友對我們提議喝一杯酒的邀約,一般而言純粹指的是社交應酬、一兩杯淺嘗即止的方式。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仔細的回想上次喝醉所給我們帶來的痛苦的全部細節,我們就不會再被長久以來盤據在我們心頭對“喝一杯酒”的印象所矇蔽。

如今我們可以坦白地承認,就我們生理上的真實反應而言,我們相當確定一杯黃湯下肚,意味著我們遲早又會再喝醉酒,而帶來一連串的麻煩。

喝酒對我們來說已不再意味著音樂、歡樂,而是病痛和悔恨的記憶。有位A.A.會員曾經如此表示:“我知道現在如果去酒吧喝一杯酒,將絕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用一點時間、花一些金錢而已。

這一杯酒將會耗盡我的銀行賬戶、我的家庭、我的房屋、汽車、工作、我的理智,甚至於我的人生。這實在是太大的代價太高的風險。”

他記住了他最後一次喝醉的情況,而不是第一次喝酒的經驗。

近年來的酒後事故頻發,給社會和家庭都迼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和損失,因此喝酒出事後由誰承擔責任也成為人們觀注的焦點問題。筆者總結認為,有六種行為人要對酒後發生的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甚至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一種是強迫性勸酒的人,如故意灌酒,刺激性勸酒,這種人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二種是明知飲酒者不能喝酒或身體不適仍勸其飲酒的人,這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酒後駕車......

古人喝酒勸酒是怎樣的情況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當之無愧的飲酒大國

對於古時的達官貴人、文人騷客來說

飲宴是最重要的社交活動,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持續到黃昏

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

清朝很多公家買單的宴會甚至持續三五天

其中貫穿始終的

唯有歌舞和喝酒

但幹喝總是無趣

於是便有了各式各樣的勸酒遊戲

來 讓喝酒變得更有趣!

比如燕射投壺

曲水流觴

擊鼓傳花或是猜燈謎、行酒令或者賽詩詞

這樣的智力遊戲

古人勸酒講究文雅隨性

多為助興取樂

現代人勸酒顯得低俗乏味

純為強人所難

看看如今的勸酒詞

哪還有半點雅韻?

有裝比挑釁的

“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

“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

有道德綁架的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

有附庸風雅的

“人生難得幾回醉,喝得一定要到位”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杯我請美女陪”

有拉你陪葬的

“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裂條縫”

還有各種汙汙的黃段子

“領導在上我在下,您說幾下就幾下”

面對這種情況

我只想說一句

但古代也有些奇葩

喜歡不講道理地勸酒

比如三國名將——張飛

作為一個十足的酒鬼

張飛每次召集小弟喝酒

都要大家一口悶

誰不喝,就打誰一百軍棍

下屬曹豹不會喝酒,只喝一杯

張飛大怒,抽了他五十鞭子

曹豹因此記恨

最後把徐州獻給了呂布

相對於張飛,劉表算是溫柔的

大宴賓客時

他身邊放一根長木棍

木棍的頂端安放長針

類似這樣的……

如果誰喝趴了

他就拿針扎人家屁股

扎醒後命其繼續喝

曹操從不親自勸酒

他在前面敬酒

典韋拿著大斧子緊隨其後

曹操向誰敬酒

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

那架勢的潛臺詞是:

“你喝不喝?不喝爺爺砍了你”

孫權也沒好哪兒去

在一次宴會上,孫權逼大家喝酒

虞翻假裝喝醉,倒在地上

當孫權要離席的時候,他爬起來就要溜

孫權大怒,拔劍就砍

要不是身邊人拉住,他的腦袋就落地了

比起三國的梟雄們

西漢的朱虛侯劉章更狠

他在宴會中以軍法勸酒

有一人不堪其醉逃席

被劉章追回後

直接斬首!

但中國歷史上勸酒最絕的還是西晉的石崇

他讓家裡養的美女給客人勸酒

如果哪位客人沒幹杯

他就命人把美女的人頭割!下!來!

很多客人礙於人命關天

不得不多喝

後來在東晉擔任大將軍的王敦偏不信這個邪

無論美女怎麼勸酒就是一滴也不喝

石崇毫不猶豫地連續殺了三個美女

王敦只好開始喝酒

話說回來

因為古時釀酒技術差

酒精度普遍較低

像武松打虎之前喝的燒酒

居然還能解渴!

撐死也就20多度

你讓武松喝十八碗茅臺

別說打虎

估計連自己姓什麼都忘了...

古代人喝酒靠什麼助興

古代人喝酒頗講氣氛,往往以歌舞助興。不過僅限於有條件的達官貴人。

一般的布衣百姓喝酒,文人們往往以詩詞歌賦相輔,或者下棋撫琴等娛樂項目來助興。

古代人喝酒為什麼那麼海量

1、古代的酒用糧食發酵,度數很低,甚至不及現在的啤酒。

2、文學及影視作品對古代飲酒有誇張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誤導作用。

3、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煮酒論英雄、無酒不成席、酒壯英雄膽等已成為當代人談論的焦點話題,戀古情懷決定了當代人在情感上崇尚古代人,相信古代人有酒量。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在什麼情況下喝酒?
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暈倒?
男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硬?
德牧在什麼情況下咬人?
借條在什麼情況下無效?
油在什麼情況下導電?
遺囑在什麼情況下無效?
在什麼情況下用賓格?
孔雀在什麼情況下開屏?
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