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貢獻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魯迅有哪些貢獻

魯迅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永不磨滅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初學醫,後因決心改造國民的精神,棄醫從文。魯迅一生,創作近四百萬字,翻譯五百多萬字,整理古籍近六十萬字。魯迅的著作譯成英、日、俄、法、德等五十多種文字。

魯迅的文章滲透著一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魯迅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最深刻地反映了農民悲慘命運和提出了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體----農民連同他們破爛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靈魂,帶進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學殿堂。在魯迅筆下,我們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紳折磨得成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閏土,也看到了像雙喜、阿發一類機智能幹、純樸無私的農村少年。魯迅這些洋溢著濃郁泥土氣息的作品,為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魯迅在反映下層人物的作品中,他的著意描寫並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無病呻吟,總是把活生生的現實同殘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國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緊密相連,以現實中的小事刻畫出重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是被科舉制度愚弄乃至毀滅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又是一個不能清醒遭人恥笑的可憐人物。給人留下了一個可悲、可嘆的鮮活的人物形象,令讀者無不深深思索。同樣,《一件小事》中,啟示知識分子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向滿身塵垢卻正直無私的“卑賤者”學習,從他們身上尋求希望和力量。

魯迅的作品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從留日時期就確定致力於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吶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國民靈魂的藝術實踐。比如在《孔乙己》中,魯迅通過酒客的笑聲跟主人公悲慘的命運的對比反映了“社會對受苦人的冷漠”。《藥》反映了因國民的愚昧造成的辛亥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眾》通過首善之區街頭十八個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們靈魂麻木的共性。在獲得世界聲譽的《啊Q正傳》中,魯迅更把幾乎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特別是“精神勝利法”,融進了啊Q這個不覺悟的落後的農民形象中,從而完成了一個包涵複雜思想和社會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學價值的精神典型。

魯迅的作品通過生動的細節描繪來達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後雜談》中,他就活龍活現地刻劃了那些既要大慈大悲又要吃牛肉的君子們自欺欺人的醜態:“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見牛的臨死的觳觫,於是走開,等到燒成牛排,然後慢慢地來咀嚼。牛排是決不會‘觳觫’的了,也就慈悲不再衝突,於是他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齒,摸摸肚子,‘萬物皆備於我矣’了”。

魯迅是一個真正的、嚴峻的現實主義者。他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特別擅長通過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同時,魯迅又決不機械地恪守前輩現實主義在創作中已經形成的特點和格調。魯迅生活在新舊交替嬗變的時代,有價值的東西常常在現實中遭到毀滅。因此,魯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具有深刻的悲劇性,總體上呈現出沉鬱的風格。但在暴露上流社會的墮落和國民性的弱點時,作家諷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現出來,使這些作品中的悲劇因素跟喜劇因素互相滲透,互相轉化。讀者在接觸魯迅筆下所描寫的悲慘、齷齪、病態的現實之後,不是悲觀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和療效的注意。

魯迅作品是現實與理想緊密相連的完美整體,他既深刻鞭撻黑暗封建社會的殘酷,又把人類美好理想深情寄託出來,但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式的超現實理想。譬如,他在《燈下漫筆》中寫道:“……這人肉的宴席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使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文如其人,......

魯迅的主要的貢獻

魯迅作為一個民主戰士,用他的文章與敵人戰鬥,並且通過文字表達了對國人當時狀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可以警醒世人,為中國當時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魯迅也給中國當時的文學青年帶來很多先進的思想,推動了中國的文化進步。另外在文學方面,魯迅推動了白話文進程,創作了大量的白話文作品,翻譯了很多國外的進步文學作品。不過白話文在當時並不成熟,所以我個人很難認同他的作品,因為很明顯魯迅先生處於文言文向白話文過度的階段,所以魯迅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不幸的,不然他肯定在文學上,創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更好的作品,但反之,如果不是這個時代階段,他也不會成為推動白話文的先驅。結果成了現在這樣,魯迅先生的作品互常都在一個尷尬的位置——我們不能當成文言文,但當成白話文卻又很難符合已經完善了的白話文語法等各方面的規則,這就使得魯迅很難真正成為一個文學家。但誰說偉人一定是文學家了?魯迅就算不是文學家也依然是個偉人。

魯迅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那裡,才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這個更廣大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係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係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裡,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怎樣一種扭曲的人生!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挺起腰桿來做人,爭取自己幸福的未來。 除了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之外,魯迅還塑造了一些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要求,有改善社會的良好願望,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愛,但當時的社會卻不能容忍他們。“狂人”詛咒人吃人的現象,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周圍的人就把他當成瘋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狂人日記》);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藥》);魏連殳關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結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鬥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的進步而掙扎、奮鬥。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類人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的,那就是那些權勢者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這需要高超的藝術功力。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們卻在這麼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我們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緻入......

魯迅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一,魯迅對當時社會風氣和國民性的批判和揭露是一針見血,十分到位的,可惜現在的教育和現在的老師很有問題,他們講魯迅時,給學生的感覺就是難懂。其實有時發現,要讀懂魯迅的文章,人生閱歷和對歷史背景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我只到20多歲才真正明白以前魯迅寫的文章的深刻涵義。

還有一 ,魯迅開創了描寫知識分子和農民這兩個現代文學題材,注意了描寫了這兩個階層,並著眼於他們精神的病苦和內心的苦痛。

二,魯迅開創性的貢獻是嘗試寫出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並在思想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三,魯迅的寫作的獨特的小說模式及看與被看的模式和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

魯迅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

他用手中的筆作為武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敗,在人民思想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魯迅對社會做出了什麼貢獻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號豫山,後改名為周樹人,改字樟壽,號豫才。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是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攻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母親是魯瑞,父親是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對國家做出的貢獻有哪些

最主要的還是精神層面

魯迅作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偉大思想家,其最顯著的特點,正在於他對中國的社會心理,對於中華民族的靈魂,特別是對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傳統心理,具有獨創的極其深刻、透闢的分析和批判。認真研究魯迅的這一偉大思想,不僅可以開拓一個新的園地,而且有益於提高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方面的貢獻是什麼?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

魯迅先生,中國文學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

魯迅為人民做了哪些貢獻請舉出事例

魯迅

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餘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薰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餘“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于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

相關問題答案
魯迅的貢獻是什麼?
居里夫人的貢獻是什麼?
扁鵲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藩屬的貢史是什麼意思?
魯肅的意思是什麼?
吐魯番的市花是什麼?
卓越貢獻是什麼意思?
杳無音迅的讀音是什麼?
魯班的裁決是什麼?
指數貢獻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