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的原因和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你在遭到網絡欺凌後你的情緒有沒有受到影響?

我們又不是聖人

情緒肯定有波動的

但不知道樓主怎麼想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近些年來在應試教育的衝擊下,許多學校重視知識教育,輕視法制與規則教育,忽視生命、尊重與心理教育,由於很多國家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受害者會長期受到欺凌。

“欺凌者”由於長期欺負別人,內心得到極大滿足,以自我中心,對同學缺少同情心,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因此,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個性張揚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價值取向錯覺、教育懲戒功能喪失後的放縱、教師權威地位顛覆後問題歸屬的誤判、對強權政治、黑惡勢力、暴力遊戲與灰色文學的認同與膜拜

校園欺凌的原因分析

一、個性張揚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相當多的家長越來越困惑於讀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識越多,和家長間的隔閡往往就越深。其實這種隔閡的焦點,就是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相互衝突。無論是做家長的,還是做子女的,都是立足在自身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規範對方的行為,這就勢必要產生矛盾。問題的關鍵是總有少數家長的價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業上和品行上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出於一種原生態的本性,又時刻擔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這種兩難中的家長,大多學會了通過物質或其他途徑來補償的辦法,以此來求得自己內心的平衡。然而這種補償多數情況下被演化成了一種放縱——文化課學習之外的放縱。由於放縱,孩子個性中的很多弱點被淡化忽視,許多違反行為規範的舉動被認可甚至縱容。這些小錯的點滴積累,慢慢地養成了孩子個性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使得孩子在處理問題時不能通過理性和規範來約束行為,而是率性而為不顧後果。因為從小到大,在相當多的孩子的腦海中,就沒有貯存過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寫滿他們人生詞典的,都是競爭是殘酷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正是這種極端的個人中心思想,養成了孩子惟我獨尊的畸形心態,形成了遇事只考慮自身利益、漠視他人存在的偏狹性格。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會採取一些極端行為來進行反擊,其中就不乏通過傷害對方身體或者性命來發洩自身的憤怒的殘忍的“江湖仇殺”行為。二、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價值取向錯覺隨著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4+2+1”的家庭結構形式,使得1個孩子處於6個成年人濃濃關愛的包圍中。這6份關愛的交匯,織成了一張厚重而溫柔的網,呵護起孩子從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擋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但正是這愛的網,人為地割裂了個體的孩子和整個社會的有機交融,使得孩子的活動,絕大多數情況下被侷限在這要風有風要雨得雨的狹隘範圍內。在這個狹小的家庭王國中,孩子是當然的國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動的最高權威。孩子的要求,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多數情況下,總會獲得滿足。於是,一切的付出都開始扭曲了,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支出。孩子心靈的田園,喪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獨尊的莠草沒有約束地漫延。當孩子的心中充徹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識之後,他的價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錯覺的泥淖中。這種錯覺,養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輕視嘲弄,更不能承受肉體和精神傷害的脆弱心理。而一旦這樣的傷害成為了事實之後,他們總會或是無法應對,躲避退讓,最終成為忍氣吞聲的被傷害者;或是惱羞成怒,憤然出擊,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江湖”方法來解決問題。更嚴重的是,極端寵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自覺不自覺中就形成了別人必須聽從於我的錯覺。他們把這種錯覺帶入了校園,在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總是希望時時刻刻能站在上風,希望大家都能聽命於自己,希望是“老大”。然而,有這樣心態的孩子太多,“老大”卻只能是一個,矛盾自然也就產生了。大家都要做“老大”,學校又不可能來排這樣的位次,家長對此也是無能為力,如何解決呢?只有用從小說和電視上學來的方法,通過“江湖決戰”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老大”形成後,其自身又確實能體味到一種滿足,其他弱小者為了不被欺凌,或主動或被迫地總要巴結討好他們。如此,又反過來助長了他們的病態心理需要。三、教育懲戒功能喪失後的放縱當教育民主被哄擡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之後,教育就成了一個什麼人都可以指手畫腳的行業。教育的神聖外衣被媒體用尖刻的文字描繪成了一個令人望而生厭的黑斗篷。從事陽光下最偉大的事業的教師,也時常被定格成了一種“禽獸”。所以,絕大多數學校再不敢......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1,暴者往往自己也是受害者,其家庭互動模式或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模式可能就是拳腳相向,如被家長、兄弟姐妹暴力對待,家庭環境缺乏愛和支持,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遭受委屈、積壓情緒,卻沒有能力直接對抗欺負者,轉而以同樣的方式去欺負別的孩子。2,尋求存在感和價值感,吸引關注。校園欺凌在中學階段比較突出,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急切地需要自我認同,需要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他人的認可。有的欺凌者往往被貼上“差生”、“問題學生”等標籤,他們以“拳頭”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感,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可,以為能提高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卻完全不考慮到行為的後果。3,物質利益的驅使也會造成某些欺負行為。4,受網絡、影視的影響,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模仿其中的暴力。

造成校園欺凌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原因很多

2.原因不唯一3.不要想太多了

4.可以寫幾篇論文

5.自己收集素材寫寫吧

校園欺凌事件存在哪些危害?

1、被欺負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極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認知,自尊較低,缺乏自信。

2、與一般兒童和欺負者相比,受欺負兒童對自己的智力與社會交往能力評價偏低,在長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無力自衛時,他們極易產生對現實世界的不信任,並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感。

3、受欺負者在內外向性維度上得分較低,而在神經質維度上的得分較高,這說明受欺負者較內向而對外界刺激又過於敏感,因而對他人的攻擊行為感受比較強烈,反應也比較強烈,情緒波動較大,心理挫折的感受比一般兒童強,經常被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所困擾,這類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現出孤獨、自卑、學習困難(注意力分散,厭學)、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有的還會出現生理反應,如頭痛,胃痛,失眠,噩夢等。

導致校園欺凌頻發的因素有哪些

一、欺凌行為的現狀調查

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全國10個省市的5864名中小學生調查顯示,32.5%的人偶爾被欺負,6.1%的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從欺凌性質看,低年級以直接欺凌事件為主,到高年級則呈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等多種方式並有。

由於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較弱,攻擊性比較強,又有強烈的同伴交往需要,特別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初中以上學生的欺凌行為有明顯的團體化特點。

二、欺凌行為有哪些表現

所謂欺凌行為,是指有意造成他人身體或心理傷害的行為,且被傷害者會力圖避免這種行為。

具體表現為三種類型,包括言語方面的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也包括身體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還包括社會方面的散佈謠言,破壞聲譽等。

你認為岀現在校園欺凌的原因主要是那些

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首先,孩子自身的身心健康極度扭曲畸形,一方面有可能是家庭生活當中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根據高年級的同學有樣學樣。其次,同學之間,尤其是女生分幫分派情況十分嚴重,應該特別告知各班級老師,嚴禁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再三就是,有的同學行為怪異,或者家庭貧困,也容易造成成為班級同學集體孤立的成員,因為忽視也是一種暴力行為。老師應該以身作則,嚴禁出現暴力手段事件的發生。

校園欺凌為什麼出現

一是個體同情心、同理心不強、恃強凌弱、欺負弱小,這一點往往與家庭對其過度寵溺相關。在家裡說一不二的“小皇帝”們到了學校,都希望延續這種狀態,在人際交往中處於上風,訴諸武力成為許多孩子達到目的的最終選擇。二是家庭成員間溝通方式簡單粗暴,迷信暴力解決問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據有關資料統計,實施校園欺凌行為的孩子裡,曾經或者經常遭遇家庭暴力的佔70%左右。父母間因家庭瑣事互相指責,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帶來了極壞的示範效應,讓孩子形成了可以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宣洩不滿情緒的錯誤認知,欺凌行為的出現也就在所難免了。此外,部分父母秉承所謂“虎爸虎媽”“狼性教育”的思想,在孩子出現欺凌行為時“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認為只要“不吃虧”“不受欺負”就行,更是成了推波助瀾的催化劑,混淆了是非對錯。三是部分學校對德育教育、法制教育重視不足,學生不服管、教師不想管,不敢管的現象突出,這一點與部分家長對待校園欺凌問題的態度有一定關係。部分家長雙眼緊盯高考的“指揮棒”,無限拔高考試科目的地位,認為德育、法制課程的開設是浪費時間,只要學習好就“一俊遮百醜”,而一旦出現問題就向學校施加壓力,致使教師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對校園欺凌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帶來了惡劣影響。四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學生盲目效仿,一些家長忙於工作,疏於管教,造成家庭教育中監管作用的缺失。

如何面對校園暴力和欺凌

作者:王文宇 想寫這一方面的文章很久了,自從接手了一個遭遇校園暴力的來訪者,傾聽了一個花季少年在遭受持續的欺凌之後變成一個問題少年的全過程。聽後很久心裡都不能平靜,我意識到這個來訪者觸動了我自己的情結。所以一直都在心中醞釀寫一篇關於孩子如何面對校園暴力的文章,希望能對廣大學生和家長有些幫助。 到底什麼是校園暴力?它和校園欺凌有什麼區別?目前學界對此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而宣傳機構或各大媒體只是將大量的筆墨用於校園暴力的事件的描述上,對於校園暴力的界定則很少提及。我個人認為所謂校園暴力是指行為人在校園內或校園附近對在校人員進行的以暴力性的侮辱、搶劫、強姦、甚至是肉體上的虐待等,給在校人員的精神、身體造成一定嚴重後果的行為。而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之間只存在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區別。校園欺凌主要表現是欺負弱小的同學,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 不管是暴力還是欺凌,都會對受害者造成傷害,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如:身心影響(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自殺,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可能是校園槍擊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響(常常逃學、對老師不恭敬、尋求黑社會報復、訴訟等)。 一份對15個省市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36%的在校學生被搶劫傷害等暴力犯罪侵害過。而說起“有沒有被人欺負的經歷”時,則約有70-80%的學生均受過同學的欺負,大多數是受過身體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別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學用鉛筆戳過眼睛,有個子小的同學曾經被個子大的同學一把抱起來,然後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還有個男生很委屈地說:“我被人看到我祕密的地方了。”還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鉛筆被人拿走,書包被同學藏起來等。被冷落也被同學們看成是受欺負的一種形式。 如此的高發率其實與青少年身心特點有關, 青少年身心發展中呈現的一些特點,使他們易成為校園暴力的高危人群:(1)有自主判斷能力,但易衝動,判斷事物不客觀,處理問題帶情緒,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響。(2)獨立意識建立,期望別人把自己看成大人;愛出風頭,喜歡逞強,希望充當夥伴崇拜的“老大”。在該心理驅使下,易以暴力挑釁來獲得成就感,滿足虛榮心。另一些青少年則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護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時選擇忍氣吞聲,“受點皮肉之苦可消災”,助長校園暴力行為的滋生蔓延。(3)自我意識剛形成,易出現自我同一性和社會角色的矛盾衝突。此時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們從小到大,無時不刻不處於有形/無形競爭壓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擾,壓力日積月累,精神得不到鬆弛調整,思想苦悶,易把壓力轉向對他人和社會實施攻擊。(4)有強烈的夥伴集團傾向。這些集團容易在不良頭目帶領下發展成反社會團伙,“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為朋友兩肋插刀”,發展幫派成員,為擴大地盤打群架,成為團伙暴力的根源。(5)不良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大。青少年特別關注人際關係;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於建立良好、穩定的人際關係;缺乏交往技能,則難以和別人溝通,不能愉快相處,易出現孤獨、彷徨等情緒問題。此時出現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很高。(6)伴隨自尊的發展,特別愛“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閉自己,因孤獨感、嫉妒心理而誘發激情報復,甚至演變成故意殺人。“差生”自認“低人一等”,對他人心懷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溫暖環境,自卑心強等,格外易將所有的挫折和批評(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當成是對自己人格的“詆譭”,從而激發強烈的暴力行為動機。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易成為欺凌者而哪......

相關問題答案
網絡欺凌的原因和影響?
校園欺凌的原因和影響?
大躍進的原因和影響?
造成被校園欺凌的原因?
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
法幣改革的原因及影響?
網購流行的原因用英語?
網絡入侵的原理是什麼?
頭昏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腦梗的原因和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