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胡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如何評價胡適

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如何評價胡適,以及他在歷史上的貢獻?

要說胡適的重要,可以看他一篇小說,在臺灣,我們不看魯迅的「阿q正傳」,我們讀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同樣是用小說來提醒國人,希望改變中國人身上的共通毛病,胡適的正面作用,顯然大於魯迅。

作為影響後世中國人的前行者,魯迅太被強調他的憤怒和不屑,而胡適更多一些是勸告和諄諄善誘,正如用胡適的傳世名言一般:「想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一直以來,正是很多臺灣老一輩學生共同信奉的格言。

胡適是一個重要人物,要評價他,豈是知乎這小小的頁面,數百字可以為之的?但,我的建議是,我們大可不去說胡適有多壞(很多人指責他說,抗戰時任駐美代表,只是營私,而沒有出作出實際貢獻,其實大謬矣。)我們也不說,胡適一門心思,只在推倒文言文,是功?還是過?(其實,這還是外界的誤解)。

但,我們看胡適,我的衷心之見,不妨正視胡適所帶來的「正面效果」。

就建設性而言,魯迅的地位,遠遠不及胡適重要。只因,一個是拆毀者,而另一個,卻是建造者。

建造豐碑的人,總容易被攻擊,而拆房子破壞專家,某種程度來說,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沒有胡適,豈有我們現在手下暢快淋漓的白話文寫作呢?附:「差不多先生傳」。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裡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總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話,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

歷史上對胡適的評價?

胡適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胡適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居功至偉!是魯迅他們所不能比的,他的天賦不光是文字,還涉及到其他方面。蔣界石多次向他求教!

胡適為人寬和,文筆也最為順暢!是繼梁啟超之後中國又一浮思想啟蒙者,他領導了中國的文藝復興,由於共黨的關係,不容異己,對思想家 不尊重,所以他去了臺灣!

胡適一生都在反對獨裁專制!

如何評價胡適的這句話

感激之情,文章質樸,甚至可以說,相得益彰。再如“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真切的敘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構與作者真摯。

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母親在自己成長曆程中對自己的影響而說說自己的母親,這種感情表現在樸實的語言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文章是用童年回憶童年往事的。首先。對文章採用這種樸實的語言。我們應有一顆感激的心。

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又是當家的後母,真誠傾吐、發自內心的情感相輔相成。”這句話寫得極為蒼涼。其次,將母親的淒涼生活景況的定性力透紙背。如有些語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多久了”其中“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酒漿母親的辛苦寫得淋漓盡致,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著對母親的敬愛之情,亦無學者的深沉,作者是掏出“心靈”來寫母親的,對愛我們的父母應多些理解和體諒。……萬分之一,毫無成人的姿態,令人讀來潸然淚下,如實道來,並好好珍惜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文章中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戴

如何評價胡適這首詩?

《蝴蝶》作於1916年8月,出版時題為《朋友》。全詩內容如下: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胡先生採用白描表現手法,敘寫了一隻黃蝴蝶對自身遭際的無奈和迷茫,並以物喻人,並無創新之處。

此詩並不符合中國詩詞傳統的“蘊藉”的審美習慣,顯得幼稚而淺白,無法給人以審美愉悅,無法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塑造來引起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

如果要挖掘此詩的現實意義,它作為一種嘗試,為擺脫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為中國白話詩歌開闢一條道路。這就是此詩獨有的歷史意義了。

其次就是此詩的背景。《蝴蝶》其實是一曲中西合壁的現代“梁祝”。它紀念了胡適與韋蓮司一生的愛情悲劇。這是胡適對自己愛情生活的一聲嘆息。胡適十幾歲時就與江冬秀訂了婚,但到美國之後,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韋蓮司併為之傾倒,兩人的半世情緣從此啟幕,現在已不是祕密了。這首詩寫於1916年,正是胡適回國的前夕,這首《蝴蝶》其實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現代“梁祝”。本來“雙雙飛上天”翩翩翻飛的兩隻蝴蝶,因胡適母親催胡適回家成親,不得不“忽飛還”一個,剩下韋蓮司一個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憐”——韋蓮司一生未嫁。表達了他當時孤寂、苦悶心情。

如何評價胡適及其貢獻?

無需長篇大論,李宗仁的評價最準確:“適之先生,愛惜羽毛”,一句話高度概括了。

名人對胡適的評價是怎樣的

作者:天光

鏈接:www.zhihu.com/...60134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胡適先生為人,因家庭的緣故,多少有所瞭解,至於胡適先生的影響和地位,真不是簡單數語可述,其思想和精神之內涵,許多至今尚未被消化完畢,尤其在大陸。

應該說我們家是深受胡適先生恩惠和影響的。剛剛看及@yofilm 答案中的胡適先生那篇著名的短文,不由是心頭一熱的。這篇短文在我們家造就了至少三代的強迫症 ( 我是病得最輕的,依然在大學畢業時麥肯錫職業取向的心理測試中獲得了較嚴重強迫症患者的評語 )。

胡適先生的學術和思想,我不敢妄談,單說說一些陳年軼事,都是我爺爺親歷,我親耳聽來的。

胡適先生,當年就任中國公學的校長,我爺爺當時是校內的一個普通學生,在校內兩年不到的時間內,修滿了畢業學位所需要的學分,然卻未獲學位。我爺爺大急,以一介普通青年學生的身份直闖去見胡校長質問緣由,胡校長解釋道,說現在學校的規定,從原來的純學分制改為學分+學年結合制,因此,我爺爺在校時間不夠長,不能獲得學位,建議再留校學習一年。我爺爺當時和他據理力爭,說入校的時候規矩是純學分制,要改規定也不能從他們這一波學生開始改,而且家境貧寒,希望早日畢業以謀生計補貼家用。其時陣勢頗為尷尬,然胡適先生以堂堂校長之身份,始終和顏悅色,平等相待。後胡適先生調閱了我爺爺的學檔,發現所有功課全優,對我爺爺不以為怒,反以為喜,建議我爺爺留校當助教,一方面以滿足在校時間的規定,一方面也能有工作和收入,並問我爺爺是否有其他想法和願望,我爺爺談及想進一步深造,無奈受家境所限,胡適先生便推薦我爺爺出國深造。由於沒有學位證(胡適先生還是堅持原則,不給我爺爺發學位證,呵呵),胡適先生以校長身份親筆寫一書面證明,證明此學生品學兼優,達到學校畢業水平云云,同時解釋了學校規定和不能授予學位證的緣由,並說明此證書效力等同於學位授予。在經濟上,胡適先生主動擔當了我爺爺的留學經濟擔保人的角色,並指點我爺爺考取了庚子賠款的獎學金,同時也安排的歐洲的友人予以照拂,可以說是全力促成和幫助了我爺爺留歐。後我爺爺在歐洲學成以後,有很好的留校機會,對家境困難的他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但是亦在胡適先生等長者的影響之下,毅然回國了。

三反五反到文革期間,我們家無數次被抄被砸(其實因為流放的原因,家都換過很多個),我爺爺自己10年心血的學術著作都沒有放在心上(最後是我父親,姑姑這一波子女偷偷得藏了起來保留了下來),然胡校長這紙證明,一直是我爺爺的寶貝。我爺爺常說,“他這一輩子,和諸多顯要打過交道,亦經歷過很多苦難,危困,榮耀和幸福,但獨和胡適先生相交這一段,一幕幕至今細節清晰可憶。不敢妄稱胡師,因為學術思想上並未有傳承,亦沒有授業之實(我爺爺是學法律的),然深受其影響一生(獨立思想的教誨卻也是給我爺爺帶來了20多年的苦難,乃至過世以後留下了不為人理解之處)。人生軌跡有賴胡適先生影響和提攜,深感大恩”

我爺爺是一個離開課堂就沉默寡言,沉穩深厚之人,平素罕有論及他人,即便我們向他問起以前他舊識的一些舊時名人,他最多也就說句,某某時候,和這某某有過什麼樣的交道而已。像他這樣主動動情得談及胡適先生,極為難得。胡適先生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包括那篇差不多先生的短文,也是我們家......

如何評價胡適的《胡說》

要說胡適的重要,可以看他一篇小說,在臺灣,我們不看魯迅的「阿q正傳」,我們讀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同樣是用小說來提醒國人,希望改變中國人

怎樣評價胡適這個人? 5分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人物簡介

胡適父親胡傳,字鐵花,官至臺灣台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臺;母親馮順弟,安徽省績溪縣人。   胡適5歲啟蒙,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礎。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   1904年,他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後任該報編輯。   1906年考入中 國公學,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庚款官費留學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試兩場,文章和雜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頭一場文章胡適揚揚灑灑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見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唯心主義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並一生服膺。   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所寫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且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逾兩年;胡適生活照(20張)與張君勱等展開“科玄論戰”,是當時“科學派”丁文江的後臺。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   從1920年至1933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考證,同時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並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   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   從1917年(25歲)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寄居美國,致力於《水經注》的考證等工作,後來去往臺灣。   1954年,任臺灣“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7年,出任臺灣“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臟病去世。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評價胡適?
如何評價一則廣告?
名師如何評價一篇作文?
如何評價蘇秦和楚王?
如何評價日本傳統文化?
石國鵬如何評價袁騰飛?
如何評價宋慶齡?
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
如何評價楊洋?
如何評價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