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能教育出好孩子來?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怎麼樣才能教育出好孩子來

1、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進入了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像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2、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嗎?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學生數學奧數競賽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母親初中都沒畢業,但她卻讓孩子上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做到呢?

3、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質的教育。優秀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者。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4、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優秀的父母在這些方面大都做得較好,他們的良好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守了這樣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5、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意志、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遠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遠有多高。

怎樣才能教育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來呢?

沒有天生是懂事的孩子,也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一、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優秀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二、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三、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

四、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五、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意志、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的。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自己。

怎樣才能做到正確的教育好孩子?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必須要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正確的成長。下面我想從教育孩子應當避免哪幾方面的問題,說一下,希望對你能夠起到幫助。避免這幾方面問題後,相信就會起到正確教育孩子的作用。 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 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以後,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後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 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有無數個理由,又豈找出一個藉口,去挑戰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於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別: 一箇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鑑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 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麼,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於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麼可怕呀!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質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並不陌生。據瞭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鐗: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裡,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裡,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第四、動輒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凶 體罰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裡。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麼“不打不成才”、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於是一個嶄新的輪迴繼續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

如何教育才能培養出好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孩子的教育問題已越來越成為社會和家庭關注的頭等大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全、熱愛生活、有理想,有文化的新時期人才,也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嚴肅課題。下面我就如何教育孩子,和孩子真誠互動溝通方面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學會賞識。 賞識的概念就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認識並欣賞自己的孩子。其實所有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樣,人性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作為一個全新而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嶄新的世界上,他需要在這個世界上學會自立,自強以及很多陌生的東西,與毛澤東、牛頓,愛因斯坦一樣,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因為在他的生命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我兒子今年已經十二週歲了,書也讀到了初中一年級,在他成長的這十二年中,我作為一個父親,一直都在欣賞並在讚美著他。我認為還成長的道路猶如跑道和戰場,父母應以一種期待和鼓勵的心態為他高喊“加油、努力”。哪怕他一千次跌倒,也要堅信他會一千零一次站起來,我堅信自己的兒子是最聰明和堅強的。我從不說兒子笨。因為家長在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會以他自己幼小的自尊捍衛著,他在剛會說話和懂事的時候內心深處就已經形成了強烈但比較脆弱的自信,但隨著你這種說“笨”觀念的不斷深入,不厭其煩並周而復始,孩子就逐漸開始相信自己笨了。他會從相信自己笨的一瞬間起,眼神陡然黯淡無光,言談舉止和思維也必將失去活力。老師只要出一個題目說:“同學們,這個題目有點複雜,大家好好想想。”他的情感第一反應就會是:這個題我肯定不會,因為我比較笨!這是一種傳播給孩子多麼危險的信號啊!我堅信自己的兒子是獨一無二的。對他在不同方面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我都會伸出大拇指對他說:“兒子,你真棒!”記得那是兩年前,他看到有許多兒童在溜冰場溜冰,兒子頑皮而又調皮的天性讓他也躍躍欲試,但他又怕摔。我就鼓勵他說:“既然別的小朋友能學會,你也肯定能,不要怕摔倒,摔倒了你也可以自己爬起來啊。”就這樣他逐漸在摔倒中找回了自信,由慢到快,由正滑及倒滑,再玩出許多溜冰花樣。如果我當時對兒子說:“學什麼學,你這麼笨也能學會溜冰嗎?”那結果可想知,他也會在永遠的笨的感覺中消沉和沮喪下去。 還有一點,就是兒子長這麼大,我從來沒有打過他。如果學校的老師搞一次家長測評,讓從沒打過孩子的家長舉起手來,我肯定會是第一個,而且毫不猶豫。我的這種做法看似有悖於現在社會上的傳統教育觀念和模式。因為我們傳統的做法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更有句說法叫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常聽一些家長邊打孩子邊說:“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誰說了算?!”關係緊張的好象是階級鬥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中國幾千年來的君臣父子關係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響,一個理直氣壯的理由就是:父母打罵孩子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天經地義..但我做為父親總會反思一下,你打孩子的後果是什麼呢?打掉的,只能是孩子的尊嚴和自信! 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方法還不如一個種地的農民對莊稼的態度,農民永遠不會苛求自己糧食的產量,而更注重自己種莊稼的方式。說句通俗話吧: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亦將決定孩子的命運! 二、信心是成功之母。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誠然可貴,我覺得在失敗中多一些真心的對待也是人生一種必須的感悟。為了讓兒子樹立起屬於自己的自信,我雖未煞費苦心,但仍有我內心的一種深情注入。兒子從今年五月份喜歡上了打檯球,而且自認為在同年齡中已屬佼佼者,我的水平自然遠在他之上,但為了培養他這種愛好和自信,我就故意先輸他幾局......

在不打不罵的情況下,怎麼樣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3歲)

你要讓他明白,他已經做錯事情了孩子可以不打,但是不能不罵。如果連罵都捨不得罵一下的話,孩子很容易對他所做的錯事不以為然

怎樣才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

教育孩子從心出發,要與他多溝通,多瞭解他們在想些什麼,想要做什麼!然後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正確的領導,畢竟他們還小,有的時候不瞭解你們的想法,有點年紀了,就用商量的口氣和他說任何你感覺有所不對的地方,這樣孩子就會願意和父母溝通,商量他想做的事情,也就減少了錯誤,當然也可以培養他獨立思考和處理事情的能力!不要他寵愛對方,這樣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定要循序漸進!做到儘量的培養出好的寶寶!

採納哦

如何正確的引導,教育好孩子

一、進行賞識教育,鼓勵引導孩子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是樹立孩子自信心,鼓勵孩子成功的前提。我家一貫採取賞識、鼓勵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讓她正確認識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樹立自信,戰勝困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在我們家中專門為孩子設立了“成功箱”,記錄孩子成功的事例,珍藏孩子的獎牌、獎狀,以此來鼓勵孩子樹立自信,敢於走向成功。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人們長期從事某種活動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和傾向。這種行為和傾向一旦形成,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否則就會感到不適。因此,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首先抓學習態度作風,經常檢查孩子是否專心讀書,是否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是否工整,對學習能否知難而上,持之以恆;第二抓作業,察看孩子放學回家是否自覺做作業,做作業前是否複習,做完作業後是否檢查,對老師指出的錯題、錯字是否更正了,作業本是否整潔;第三抓能力,察看孩子是否有複習、預習、記憶、思考、寫作、運算的能力;第四抓技能技巧,察看孩子的作業是否格式正確,寫字是否又好又快,學習方法是否正確,學習效率如何。

當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從“強制”入手,嚴格要求、耐心講解、仔細觀察、隨時糾正;具體指導,一點一滴地糾正學習中的不良習慣,發揮模仿優勢;因勢利導,發現孩子自覺學習的行為時要及時鼓勵,使之鞏固,逐漸形成習慣;不斷提出新要求,要勤檢查,勤督促,及時鼓勵,提出要求;創造學習條件,讓孩子在書桌上學習,給孩子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

三、與老師搞好配合。

我感到世界上再沒有比老師更無私了!他們總是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而從來不考慮索取回報。有時,學生上課交頭接耳、不認真聽講等,作為老師,從對學生負責的前提出發,對此進行了嚴厲批評。此時,家長不能採取無所謂的態度,應抓住時機配合老師教育孩子,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溝通,弄清事實,瞭解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孩子的態度如何,不能在學校老師說一個樣兒,回家後家長又說另一個樣兒,對老師的批評,孩子一時想不通,家長就不要“強按著牛頭喝水”,可以拖一拖,給孩子一段時間思考,進行妥善處理,幫助孩子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危害,教育孩子正確理解老師的批評,並改正錯誤。

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後產生的情感體驗。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只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讓孩子對自己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設法補救,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也許對方會認為損壞的玩具沒多少錢,或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賠償,但家長應堅持讓孩子給予對方補償,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當然,父母在家中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模仿對象。

五、藝術地誇孩子。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假,可真要想把孩子誇好,還得做到以孩子為本,講究誇的藝術。誇孩子要有......

怎樣才能教出一個好孩子,培養出她的好性格?

孩子優秀只是因為教育方法更優秀。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長、老師常常因為孩子進步緩慢而著急,由此或者粗暴地給孩子戴上“腦子笨”、“性格難以改變”之類的帽子,或者自認為學識淺、水平低,不會教育孩子。實際上,只要方法妥當,任何孩子都是優秀的;只要用心,總能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

一、扮弱計——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二、補強計——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

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三、誘導計——幫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

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為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隻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四、冷淡計——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

五、授挫計——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也就是說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六、放手計——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麼都為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臺,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

七、縱容計——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慾、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八、處罰計——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裡越陷越深。

九、製冷計——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十、包容計——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十一、樣板計——父母要給孩子當好第一任老師。

父母......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樣才能教育出好孩子來?
怎麼樣才能把歌練好?
怎麼樣才能看出來懷孕?
怎麼樣才能出人頭地?
蝙蝠在房間裡做窩怎麼樣才能趕出去 ?
怎麼樣才能買得起房子?
怎麼樣才能成功創業?
怎麼樣才能把拼音學好?
怎麼樣才能不駝背?
怎麼樣才能快速瘦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