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現實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什麼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具有豐富的現代內涵,它的實施需要貫徹四個方面的原則。因材施教對於教師、家長、學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些什麼現實意義

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子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獲得知識,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簡述因人施教的重要意義

因材施教 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實行因材施教, 對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原則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於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於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傳統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單一、機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對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千差萬別的學生,他們忽視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對學生制定統一的目標,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從而導致差生吃不飽,而優等生卻消化不了,天才的學生不能脫穎而出。學生猶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這顯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這種教學容易扼殺孩子的創新能力,導致學生因為彆扭、困難而厭學,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喪失了原有的靈性。

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的現代教育意義

一、教學中隨時瞭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孔子在教學中,隨時注意瞭解學生,把對學生透徹的瞭解,作為有的放矢進行教育的基礎。他一生中花費了很多時間來了解學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長,有時他能從學生優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有多才多藝;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強一些?”孔子說:“子張偏激一些,辦事說話容易過頭;子夏遲鈍一些,辦事說話有時跟不上。”子貢又問:“那麼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呢?”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即過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正因為對學生的如此瞭解,他的教育和教學才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

二、根據學生個體性格特徵,“因材施教”

孔子竭力避免教育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育。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往往許多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而孔子回答不一樣。如子路問:“聽到一個道理馬上就執行嗎?”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實行?”冉求也問,而孔子答:“對,馬上去實行。”公西華問為什麼對同一個問題而答覆相反。孔子說:“冉求遲緩,我推他一下,子路向來膽大好勝,所以我往後拉他一下。”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

三、根據學生個體智力差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還必須針對受教育者的智能高低進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他主張對於智力不同的人分別實施教育,才能獲得好的教育效果。

孔子非常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學受學生的個別差異所制約,又能長善救失,促進個性的發展,培養出各種人才。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華。

四、孔子因材施教教學思想對後世教育的深遠影響。

我個人以為,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自從孔子興辦私學二千多年以來,幾乎每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學過程中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並且加以補充完善發展。

孟子繼承發揚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強調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法。對有的學生應及時點化,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入門者則可以間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誨也者,足亦教誨之而己矣”。“教亦多術”,一切因人而宜。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進一步概括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為經典教學原則。

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所以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

總之,中國曆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同時“因材施教”對我國當今的素質教育也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教學中貫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知識、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意識。因此,科學地對待孔子的這樣一份遺產,對於我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簡述因人施教的重要意義

對於教師:

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師要監控學生的發展過程並適時糾偏。其一,老師要適時佈置作業,並及時批改,發現問題及時糾錯。如果老師佈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與學生完成作業的時空不對稱,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生很容易擺脫老師的監控。其二,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必須在老師的監控之中,其行為表現實際上是記憶力、興趣和愛好、反響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種行為特徵的綜合反應。哪一種行為的偏差都會對一個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所以老師必須關注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其三,鼓勵和強制同樣都是使其“樂知”的法寶,有的人天賦反叛心理,強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這類人是少數;但大多數人是需要管理和監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識的殿堂,終究會有嚐到知識的美味那天,待那時自然就是“樂知者”了。其四,作為教師應徹底消除偏見,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無類,人人都應得到公平的教育。

對於家長:

因材施教同樣對家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長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應該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切不可把自己扮成旁觀者和不相關者,錯誤地把教育當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其一,家長要向老師報告學生的在五個行為表現方面的真實的具體的情況,配合學校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其二,家長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活動之中,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鼓勵其優點,糾正其缺點,不要等到報考分的時候才秋後算帳。其三,把學習與人生的職業取向和價值取向區分開來,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把孩子的行為活動或學習上的問題與未來聯繫起來,這是非常錯誤的。其四,興趣、愛好和志向是可以被引導或糾正的,但卻不可把父母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強加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強烈崇尚“子承父志”的民族,也正因為此,中華文化才源遠流長生生不熄不可戰勝;但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實實在在地演繹過許多因逼迫子承父志而發生的悲劇。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成長,創新的機會成本遠遠大於父母的期望利益。其五,鼓勵、承認和欣賞給人以動力,責備、反對和不被重視的打擊往往使人陷入無助的境況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做一個有責任心的,有愛心的,懂得欣賞的父母,是實現望望子成龍的根本保障。

對於學校:

學校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獨立法人意志的機構,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無類,實現教育的公平原則。其一,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系統的學生個性特徵的測評制度。其二,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學過程控制系統。其三,改革現行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制度,教學分工的專業化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班主任應當從任課教師中分離出來,專門負責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

教育公平: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關報告中的教育公平定義:“教育公平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證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種族等個人和社會因素不妨礙人達到其能力所允許的教育高度。第二個含義是覆蓋( inclusion ),就是要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標準的教育-例如,每個人都應該能夠讀、寫和做簡單的算術。”因此,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充分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因材施教 是重要教育思想,現在仍然很重要嗎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早在戰國時代就由孔子提出,至今已經2000多年,老則老矣,但通觀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它至今仍然是最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因而也是最先進、最合理、最人性化和屢屢創造奇蹟的教育理念(例子就不用舉了,想一想都能明白)。它既要把人培養成現實社會的有用之人,又要符合不同人的特點把個人的全面能力最大化。看一看現在幼兒園教育對幼兒天性的過早壓抑,中小學填鴨式教育對青少年學習潛力的過度開發,大學“養雞場”教育模式催生的一個個怪異現象,就會知道因材施教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但在當今中國人口壓力過大、教育資源稀缺、各種社會不公平現象還遠沒有消除的現實背景下,實現這一教育理想是多麼地困難重重。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理想,這就需要社會特別是政府對教育投入更多的關注和努力,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愛心和細心。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國創造教育的開拓者。他在反對傳統教育和洋化教育的鬥爭中,在根據中國國情創建新教育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獨具特色的創造教育思想,為中國教育理論寶庫作出了獨特貢獻。認真研究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有助於深刻理解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重要指示,深化教育改革。

一、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有一個形成發展過程,現在看來,大體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一)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階段。這個階段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試驗教育的形式出現;(二)1933——1946年,是形成和發展階段。這時陶行知不僅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創造教育思想,而且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發展。

改革和創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徵。早在五四時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擊“沿襲陳法”的傳統教育和“儀型他國”的洋化教育,主張以新教育取代舊教育,並明確提出“去舊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辦法是試驗。因而在這個時期,他大力提倡試驗教育,先後發表了《試驗主義之教育方法》、《試驗主義與新教育》、《試驗教育的實施》、《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概而言之,陶行知倡導的試驗教育主要有以下內容:首先,重視創新對於國家命運的重要。他斷言:“非試驗的教育方法,不足以達救國之目的也”。(注:《陶行知全集》第1

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頁。)其次,

強調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他說:“會試驗的教育家和會試驗的國民都是試驗教育所要養成的”。(注:《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頁。)這裡的“試驗”即是創造之意。所以,他指出:“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這是“第一流的人物”,他們“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的精神”。(注:《陶行知全集》第1

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頁。)最後,注重創新發明能力的培養。他認為“發明能力之如何”是新教育與舊教育的區別所在,提出試驗教育應從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發明能力:(一)“提倡試驗的心理學”,反對偏重書本知識、偏重主觀研究、沒有發明的心理教育。(二)主張“設立試驗的學校”,反對按著一定的格式、規定的目的方法的學校教育。(三)主張“注重應用統計法”的教育原理,反對定於一人私見、定於一事偶然的教育原則。(四)主張“注重試驗的教學法”,側重培養學生獨立思想的能力。(注:《陶行知全集》第1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頁。)由上可見,儘管陶行知這時還沒有明確提出創造教育的概念,但是他的試驗教育重視創新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強調創造人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顯然已經包含著創造教育的核心內容。陶行知早在本世紀20年代就提出這樣的見解的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當時具有震聾發聵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不但大力提倡試驗教育,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身體力行,實施試驗教育。1927年3月,他在南京創辦了曉莊學校,

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說,生活教育“是在曉莊一面試驗一面建設起來的”。(注:《陶行知全集》第2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7頁。)由此我們認為, 生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創造教育。

陶行知明確提出創造教育是在30年代初。1933年3月,

他在《教育建設》上發表了《創造的教育》。這篇文章對於什麼是創造教育,以及創造教育的目的、對象、範圍、內容、方法等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闡述。因此,這篇重要文章的發表,標誌陶行知的創造教......

相關問題答案
因材施教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
因材施教的理解?
民法總則的現實意義?
等待戈多的現實意義?
古代史論文的現實意義?
小國寡民的現實意義?
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
論實事求是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