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俠出現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鍵盤俠的出現原因

為了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將尊嚴和虛榮的概念混淆;曾經遇到能使到達心理扭曲的事情。 “碰瓷”事件。

鍵盤俠現象

如果說中國人的耐心是舉世無雙的話,那他們則更是出了名的冷漠。”這是林語堂先生《吾國與吾民》書中的《中國人的冷漠》一文的開篇。林語堂先生還舉了英國名著《湯姆求學記》中的例子,湯姆·布朗臨行前,母親囑咐他“要擡頭挺胸,直截了當地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中國母親對兒子的臨別囑咐卻往往是“少管閒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身處一個法律不保障個人權益的社會,不關心公共事務總是比較保險,對中國人來說這正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則難以認同。

林語堂承認中國人冷漠是社會環境的產物。那麼多年過去之後,總還是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中國人的冷漠,比如小悅悅事件。比冷漠更激烈的指責是“懦弱”“、沒血性”、“該出手時不出手”。這種聲音在招遠血案中表現地尤為突出,“鍵盤俠”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

招遠血案發生後,人們在痛惜被害女子、譴責邪教暴徒的同時,也在反思,危急時刻為什麼無人挺身施救?網絡上很多網民義憤填膺,之後一篇題為《激勵見義勇為不能靠“鍵盤俠”》的時評被各路媒體紛紛轉載後,“鍵盤俠”這個詞在網絡上迅速火爆起來。大量的衍生作品、網絡段子開始佔據電腦版面,其中,鍵盤俠的漫畫尤為受人關注。它靠著漫畫這一生動的藝術表達方式,對鍵盤俠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互聯網上人人都可以成為無敵的勇士,而現實中,個人勇氣未必那麼容易呈現。“鍵盤俠”為什麼可以“脫穎而出”,就是因為現實中太多路人“勇而不為”。招遠血案發生後,“中國人懦弱”、“中國人沒血性”的聲音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以一個極端的個案來定義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品性,這是不可取的。值得注意的是,每每發生“路人冷漠”的新聞時,圍觀者總習慣從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風氣入手剖析,繼而指責路人道德品質的不佳與社會風氣的沉淪。

最新有一期媒體專題再次以“招遠血案”為由頭,一起討論了“中國人是不是沒有血性,只能在鍵盤上論英雄”。這期節目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有嘉賓從心理角度分析了“路人為何冷漠”。泛泛地說,道德也應該屬於心理或者精神層面的內容,但它和純粹的心理分析還不一樣,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動可以解剖出一個人在特定的場景裡為何“懦弱”,而道德指向的只是“你勇敢”或者“你懦弱”。

節目現場,嘉賓王芳以“旁觀者效應”解釋了路人冷漠的困局。“明知道有人需要幫助,但路人還是袖手旁觀。為什麼會這種現象?這是因為存在著“責任擴散”,意即幫助別人的責任由在場旁觀的所有人共同分擔。在場的人越多,落在每個個體身上的責任就越小。”在很多他人需要獲取幫助的場合,路人們可能都會想“我不幫助總有人出手幫助”,圍觀的路人越多,反而會阻礙每個人去施救的意願——因為我們總把希望寄託在其他人身上。

輕易去指責他人勇敢或者懦弱,總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我們應該從心理建設層面剖析出他們為什麼勇敢或懦弱。這和個人品質有關係,但又不完全有關係。在具體的情景中,每個人總會掂量一下出手所要付出的代價。我不喜歡“鍵盤俠”的一個原因是,“鍵盤俠”在炮轟路人冷漠時,很自然地完全過濾了具體情景中的具體情況。

“鍵盤俠”離開網絡來到現實世界中會不會成為英雄,這很難說。而一個社會最大的忌諱,就是有人設置出兩套道德標準,一套用在別人身上(“你怎麼能不管?”),另一套用在自己身上(“我管了會不會有代價?”)。所以,輿論也在批評“鍵盤俠”是分裂,這種“分裂”無助於健康社會風氣的養成,也無助於走出“見義不為”的困局,更難以形成集體震懾不法的力量。

那麼“鍵盤俠”的出現到底有沒有一點“正能量”?媒體人黃章晉的答案是,“鍵盤英雄出現是好現象,至少說明國家同情心、同理心喚起來了”。

以......

為什麼網上有那麼多鍵盤俠

人都是自以為是的,在網上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我說我是超人就算你不服你也不能把我怎樣,通常那些鍵盤俠都是這樣的心裡狀態,而稍微有點修養的人就不會這麼做。懂得如何在網上正確文明的討論才是真正的紳士

如何看待網絡撕逼“鍵盤俠”的存在

根本原因:中國教育問題

主要原因:中國社會本身存在問題,並且一段時間內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導致一些憤青和不滿者發怒,易產生鍵盤俠。

鍵盤俠特點:

喜歡在網絡上發言,並且含有極多的主觀看法,其看法往往過於片面,偏激。

喜歡與他人爭論,並且爭論當中喜歡斷章取義,其論據總是現學現賣,辯論點不利於自己時往往選擇轉移話題,但不敢沉默或者認錯。

認為“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自己就是少數人。三觀不正。

喜歡說別人是鍵盤俠。

看到與自己個人想法不同的言論就想反對。

自己喜歡的事物被人否定時立刻發怒,認為自己喜歡的事物是無缺點的。

與他人爭論時總是先發起爭論的一方,並且往往要爭論到自己說最後一句話,看到對方不回覆其時,就有極大的滿足感,認為自己是這場爭論的勝利者。

現實中自己的實力極低,只能在網絡上找到滿足感。

爭辯時,喜歡說:哦,呵呵,....,謝謝,不送,你開心就好等等這類幼稚的話試圖激怒對方。

你怎樣看待鍵盤俠現象

如果說中國人的耐心是舉世無雙的話,那他們則更是出了名的冷漠。”這是林語堂先生《吾國與吾民》書中的《中國人的冷漠》一文的開篇。林語堂先生還舉了英國名著《湯姆求學記》中的例子,湯姆·布朗臨行前,母親囑咐他“要擡頭挺胸,直截了當地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中國母親對兒子的臨別囑咐卻往往是“少管閒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身處一個法律不保障個人權益的社會,不關心公共事務總是比較保險,對中國人來說這正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則難以認同。

林語堂承認中國人冷漠是社會環境的產物。那麼多年過去之後,總還是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中國人的冷漠,比如小悅悅事件。比冷漠更激烈的指責是“懦弱”“、沒血性”、“該出手時不出手”。這種聲音在招遠血案中表現地尤為突出,“鍵盤俠”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

招遠血案發生後,人們在痛惜被害女子、譴責邪教暴徒的同時,也在反思,危急時刻為什麼無人挺身施救?網絡上很多網民義憤填膺,之後一篇題為《激勵見義勇為不能靠“鍵盤俠”》的時評被各路媒體紛紛轉載後,“鍵盤俠”這個詞在網絡上迅速火爆起來。大量的衍生作品、網絡段子開始佔據電腦版面,其中,鍵盤俠的漫畫尤為受人關注。它靠著漫畫這一生動的藝術表達方式,對鍵盤俠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互聯網上人人都可以成為無敵的勇士,而現實中,個人勇氣未必那麼容易呈現。“鍵盤俠”為什麼可以“脫穎而出”,就是因為現實中太多路人“勇而不為”。招遠血案發生後,“中國人懦弱”、“中國人沒血性”的聲音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以一個極端的個案來定義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品性,這是不可取的。值得注意的是,每每發生“路人冷漠”的新聞時,圍觀者總習慣從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風氣入手剖析,繼而指責路人道德品質的不佳與社會風氣的沉淪。

最新有一期媒體專題再次以“招遠血案”為由頭,一起討論了“中國人是不是沒有血性,只能在鍵盤上論英雄”。這期節目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有嘉賓從心理角度分析了“路人為何冷漠”。泛泛地說,道德也應該屬於心理或者精神層面的內容,但它和純粹的心理分析還不一樣,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動可以解剖出一個人在特定的場景裡為何“懦弱”,而道德指向的只是“你勇敢”或者“你懦弱”。

節目現場,嘉賓王芳以“旁觀者效應”解釋了路人冷漠的困局。“明知道有人需要幫助,但路人還是袖手旁觀。為什麼會這種現象?這是因為存在著“責任擴散”,意即幫助別人的責任由在場旁觀的所有人共同分擔。在場的人越多,落在每個個體身上的責任就越小。”在很多他人需要獲取幫助的場合,路人們可能都會想“我不幫助總有人出手幫助”,圍觀的路人越多,反而會阻礙每個人去施救的意願——因為我們總把希望寄託在其他人身上。

輕易去指責他人勇敢或者懦弱,總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我們應該從心理建設層面剖析出他們為什麼勇敢或懦弱。這和個人品質有關係,但又不完全有關係。在具體的情景中,每個人總會掂量一下出手所要付出的代價。我不喜歡“鍵盤俠”的一個原因是,“鍵盤俠”在炮轟路人冷漠時,很自然地完全過濾了具體情景中的具體情況。

“鍵盤俠”離開網絡來到現實世界中會不會成為英雄,這很難說。而一個社會最大的忌諱,就是有人設置出兩套道德標準,一套用在別人身上(“你怎麼能不管?”),另一套用在自己身上(“我管了會不會有代價?”)。所以,輿論也在批評“鍵盤俠”是分裂,這種“分裂”無助於健康社會風氣的養成,也無助於走出“見義不為”的困局,更難以形成集體震懾不法的力量。

那麼“鍵盤俠”的出現到底有沒有一點“正能量”?媒體人黃章晉的答案是,“鍵盤英雄出現是好現象,至少說明國家同情心、同理心喚起來了”。

以......

鍵盤俠是啥意思。。

生活膽小怕事,只會在網絡上大發言論的人

鍵盤俠是什麼意思

是流行於網上的術語。是指部分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自私自利,卻在網上習慣性地、集中性地發表"惡性發言"的人群。亦可衍生為平時人面場上極其冷場,不愛說話,一旦脫離人群獨自面對電腦敲鍵盤或用手機進行網絡評論及聊天的時候,可以毫無顧忌談笑風生,對社會各個方面評頭論足。讓別人誤以為此人睿智系列幽默風趣,人前人後判若兩人。

現代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鍵盤俠

在傻子面前智者會閉嘴。

如何看待“鍵盤俠”

如果說中國人的耐心是舉世無雙的話,那他們則更是出了名的冷漠。”這是林語堂先生《吾國與吾民》書中的《中國人的冷漠》一文的開篇。林語堂先生還舉了英國名著《湯姆求學記》中的例子,湯姆·布朗臨行前,母親囑咐他“要擡頭挺胸,直截了當地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中國母親對兒子的臨別囑咐卻往往是“少管閒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身處一個法律不保障個人權益的社會,不關心公共事務總是比較保險,對中國人來說這正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則難以認同。   林語堂承認中國人冷漠是社會環境的產物。那麼多年過去之後,總還是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中國人的冷漠,比如小悅悅事件。比冷漠更激烈的指責是“懦弱”“、沒血性”、“該出手時不出手”。這種聲音在招遠血案中表現地尤為突出,“鍵盤俠”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   招遠血案發生後,人們在痛惜被害女子、譴責邪教暴徒的同時,也在反思,危急時刻為什麼無人挺身施救?網絡上很多網民義憤填膺,之後一篇題為《激勵見義勇為不能靠“鍵盤俠”》的時評被各路媒體紛紛轉載後,“鍵盤俠”這個詞在網絡上迅速火爆起來。大量的衍生作品、網絡段子開始佔據電腦版面,其中,鍵盤俠的漫畫尤為受人關注。它靠著漫畫這一生動的藝術表達方式,對鍵盤俠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互聯網上人人都可以成為無敵的勇士,而現實中,個人勇氣未必那麼容易呈現。“鍵盤俠”為什麼可以“脫穎而出”,就是因為現實中太多路人“勇而不為”。招遠血案發生後,“中國人懦弱”、“中國人沒血性”的聲音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以一個極端的個案來定義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品性,這是不可取的。值得注意的是,每每發生“路人冷漠”的新聞時,圍觀者總習慣從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風氣入手剖析,繼而指責路人道德品質的不佳與社會風氣的沉淪。   最新有一期媒體專題再次以“招遠血案”為由頭,一起討論了“中國人是不是沒有血性,只能在鍵盤上論英雄”。這期節目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有嘉賓從心理角度分析了“路人為何冷漠”。泛泛地說,道德也應該屬於心理或者精神層面的內容,但它和純粹的心理分析還不一樣,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動可以解剖出一個人在特定的場景裡為何“懦弱”,而道德指向的只是“你勇敢”或者“你懦弱”。   節目現場,嘉賓王芳以“旁觀者效應”解釋了路人冷漠的困局。“明知道有人需要幫助,但路人還是袖手旁觀。為什麼會這種現象?這是因為存在著“責任擴散”,意即幫助別人的責任由在場旁觀的所有人共同分擔。在場的人越多,落在每個個體身上的責任就越小。”在很多他人需要獲取幫助的場合,路人們可能都會想“我不幫助總有人出手幫助”,圍觀的路人越多,反而會阻礙每個人去施救的意願——因為我們總把希望寄託在其他人身上。   輕易去指責他人勇敢或者懦弱,總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我們應該從心理建設層面剖析出他們為什麼勇敢或懦弱。這和個人品質有關係,但又不完全有關係。在具體的情景中,每個人總會掂量一下出手所要付出的代價。我不喜歡“鍵盤俠”的一個原因是,“鍵盤俠”在炮轟路人冷漠時,很自然地完全過濾了具體情景中的具體情況。   “鍵盤俠”離開網絡來到現實世界中會不會成為英雄,這很難說。而一個社會最大的忌諱,就是有人設置出兩套道德標準,一套用在別人身上(“你怎麼能不管?”),另一套用在自己身上(“我管了會不會有代價?”)。所以,輿論也在批評“鍵盤俠”是分裂,這種“分裂”無助於健康社會風氣的養成,也無助於走出“見義不為”的困局,更難以形成集體震懾不法的力量。   那麼“鍵盤俠”的出現到底有沒有一點“正能量”?媒體人黃章晉的答案是,“鍵盤英雄出現是好現象,至少說明國家同情心、同理心喚起來了”。   以......

如何看待鍵盤俠嘲諷鍵盤俠的現象

如果說中國人的耐心是舉世無雙的話,那他們則更是出了名的冷漠。”這是林語堂先生《吾國與吾民》書中的《中國人的冷漠》一文的開篇。林語堂先生還舉了英國名著《湯姆求學記》中的例子,湯姆·布朗臨行前,母親囑咐他“要擡頭挺胸,直截了當地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中國母親對兒子的臨別囑咐卻往往是“少管閒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身處一個法律不保障個人權益的社會,不關心公共事務總是比較保險,對中國人來說這正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則難以認同。

林語堂承認中國人冷漠是社會環境的產物。那麼多年過去之後,總還是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中國人的冷漠,比如小悅悅事件。比冷漠更激烈的指責是“懦弱”“、沒血性”、“該出手時不出手”。這種聲音在招遠血案中表現地尤為突出,“鍵盤俠”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

招遠血案發生後,人們在痛惜被害女子、譴責邪教暴徒的同時,也在反思,危急時刻為什麼無人挺身施救?網絡上很多網民義憤填膺,之後一篇題為《激勵見義勇為不能靠“鍵盤俠”》的時評被各路媒體紛紛轉載後,“鍵盤俠”這個詞在網絡上迅速火爆起來。大量的衍生作品、網絡段子開始佔據電腦版面,其中,鍵盤俠的漫畫尤為受人關注。它靠著漫畫這一生動的藝術表達方式,對鍵盤俠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互聯網上人人都可以成為無敵的勇士,而現實中,個人勇氣未必那麼容易呈現。“鍵盤俠”為什麼可以“脫穎而出”,就是因為現實中太多路人“勇而不為”。招遠血案發生後,“中國人懦弱”、“中國人沒血性”的聲音在網絡上甚囂塵上。以一個極端的個案來定義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品性,這是不可取的。值得注意的是,每每發生“路人冷漠”的新聞時,圍觀者總習慣從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風氣入手剖析,繼而指責路人道德品質的不佳與社會風氣的沉淪。

最新有一期媒體專題再次以“招遠血案”為由頭,一起討論了“中國人是不是沒有血性,只能在鍵盤上論英雄”。這期節目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有嘉賓從心理角度分析了“路人為何冷漠”。泛泛地說,道德也應該屬於心理或者精神層面的內容,但它和純粹的心理分析還不一樣,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動可以解剖出一個人在特定的場景裡為何“懦弱”,而道德指向的只是“你勇敢”或者“你懦弱”。

節目現場,嘉賓王芳以“旁觀者效應”解釋了路人冷漠的困局。“明知道有人需要幫助,但路人還是袖手旁觀。為什麼會這種現象?這是因為存在著“責任擴散”,意即幫助別人的責任由在場旁觀的所有人共同分擔。在場的人越多,落在每個個體身上的責任就越小。”在很多他人需要獲取幫助的場合,路人們可能都會想“我不幫助總有人出手幫助”,圍觀的路人越多,反而會阻礙每個人去施救的意願——因為我們總把希望寄託在其他人身上。

輕易去指責他人勇敢或者懦弱,總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我們應該從心理建設層面剖析出他們為什麼勇敢或懦弱。這和個人品質有關係,但又不完全有關係。在具體的情景中,每個人總會掂量一下出手所要付出的代價。我不喜歡“鍵盤俠”的一個原因是,“鍵盤俠”在炮轟路人冷漠時,很自然地完全過濾了具體情景中的具體情況。

“鍵盤俠”離開網絡來到現實世界中會不會成為英雄,這很難說。而一個社會最大的忌諱,就是有人設置出兩套道德標準,一套用在別人身上(“你怎麼能不管?”),另一套用在自己身上(“我管了會不會有代價?”)。所以,輿論也在批評“鍵盤俠”是分裂,這種“分裂”無助於健康社會風氣的養成,也無助於走出“見義不為”的困局,更難以形成集體震懾不法的力量。

那麼“鍵盤俠”的出現到底有沒有一點“正能量”?媒體人黃章晉的答案是,“鍵盤英雄出現是好現象,至少說明國家同情心、同理心喚起來了”。

以......

相關問題答案
鍵盤俠出現的原因?
共享經濟出現的原因?
開皇之治出現的原因?
金融創新出現的原因?
人口紅利出現的原因?
交子出現的原因和條件?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
尼克松訪華出現的原因?
共享單車出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