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又叫什麼月?

General 更新 2024-06-17

正月還有叫什麼月?其來歷的由來如何?

中國農曆的第一個月一般稱為 正月 。 正月,又稱陬月、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而正月初一,就是我們說的“春節”,被稱為“元旦”。“ 元 ”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古稱“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作“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從殷商起,就將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時算起,謂之“元旦”或“元日”。自從凱撒創造了《太陽曆》,即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當然,現在提起“元旦”都很自然地想到公曆的一月一日,這是民國以後的事。咱老北京把正月初一稱作“大年初一”或“大年禧”,“大”是熱鬧的意思,也就是這一天要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 。

正月又叫什麼月

一月——華月 二月——如月

三月——寐月 四月——清和月

五月——皋月 六月——旦月

七月——涼月 八月——桂月

九月——玄月 十月——良月

十一月——葭月 十二月——涂月

每年的一月叫(正月)那麼二月到十二月都叫什麼月呢?

農曆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樑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後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裡的“開歲”也是指農曆一月。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雲: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曆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緻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 孟夏之月 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雲:“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別稱還有叫余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餘。”郝懿行義疏雲:“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餘,舒也。”

農曆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於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 這出汙泥而不染的蓮篷,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繫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穀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爾雅·釋天》中雲:“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唐人宋之問把月中的桂花飄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間山歌裡唱道:“八月裡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李商隱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後衰老、枯落之故。

農曆十月的別稱有:初冬、開冬、露月、良月等。《爾雅·釋天》中說:“十月為陽。”郭璞的註解為:“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玄。”《後漢書·馬融傳》說:“至於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鄉間開冬之後,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閒,良辰美景多可入選。

《禮記·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暢月。”鄭玄的註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曆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註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也。”而孫希旦的集......

正月也叫什麼月

正月是中國農曆的第一個月,,又稱孟春、端月、開歲等,但是在古代正月一開始並不是指夏曆一年的第一個月,在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殷歷以建醜之月為正月,周曆以建子之月為正月。

農曆正月、二月三月至臘月各叫什麼?月

農曆月份的別稱 Z   農曆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樑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後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裡的“開歲”也是指農曆一月。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雲: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曆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緻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雲:“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別稱還有叫余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餘。”郝懿行義疏雲:“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餘,舒也。”   農曆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於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這出汙泥而不染的蓮篷,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繫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穀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爾雅·釋天》中雲:“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唐人宋之問把月中的桂花飄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間山歌裡唱道:“八月裡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李商隱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後衰老、枯落之故。   農曆十月的別稱有:初冬、開冬、露月、良月等。《爾雅·釋天》中說:“十月為陽。”郭璞的註解為:“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玄。”《後漢書·馬融傳》說:“至於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鄉間開冬之後,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閒,良辰美景多可入選。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鄭玄的註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曆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註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

農曆一月為什麼又叫正月

正月,又稱陬月、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而正月初一,就是我們說的“春節”,被稱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古稱“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作“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從殷商起,就將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時算起,謂之“元旦”或“元日”。自從司馬遷創造了《太陽曆》,即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當然,現在提起“元旦”都很自然地想到公曆的一月一日,這是民國以後的事。咱老北京把正月初一稱作“大年初一”或“大年禧”,“大”是熱鬧的意思,也就是這一天要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

為什麼農曆一月要叫做正月?

人們習慣把農曆一月稱作“正月”,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據春秋時代《春王正月》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飢居道,故月稱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頭一個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

另據史籍記載,周朝時,許多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贏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穿破,讀作徵。正(徵)月的叫法,就這樣一直沿用到現在。

人們為什麼把一月又叫做“正月”? 20分

中國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民間習慣稱這一天為正月初一。農曆的第一個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中國古代,每年以哪一個月當第一個月,有時是隨著朝代的更換而變化的。在漢朝以前,每換一個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據說,商朝把夏朝規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個月,直到漢朝的漢武帝,才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現在。這幾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後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們看來,既然他們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也得跟著他們“正”過來。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麼正月的“正”字,就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麼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征”的“徵”字音呢?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覺得“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說是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徵)月”。後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抄來的)

一月叫正月十二月叫臘月其他月叫什麼

【農曆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歲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農曆二月】

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鍾、仲鍾、仲春、仲陽、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壯、竹秋、花朝

【農曆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姑洗、桃浪、雩風、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竹秋

【農曆四月】

乏月、荒月、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槐月、麥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維夏、始夏、槐夏、得鳥羽月、花殘月、仲侶、純陽、純乾、正陽月、和月、麥秋月、麥候、麥序、六陽、榎月、梅溽

【農曆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陽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月不見月、吹喜月、皋月、蕤賓、榴月、端陽月、暑月、鶉月、鳴蜩、夏五、賤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種、啟明、鬱蒸

【農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鐘、精陽

【農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孟商、瓜時

【農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獲月、壯月、桂月、葉月、秋風月、酉月、月見月、紅染月、南呂、仲商、柘月、雁來月、中律、四陰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農曆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禰覺月、菊開月、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五陰月、窮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

【農曆十月】

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小陽春、神無月、拾月、時雨月、初霜月、應鐘、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極陽、陽止

【農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

【農曆十二月】

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余月、極月、涂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迴節、殷正、清祀、冬素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年的十二個月,都叫什麼月?

一月: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稱柳月。

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

二月: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曆三月,或陰曆三月。

蠶月:夏曆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曆三月。

四月: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余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鬱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儲“蒲月”。

六月: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十月: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曆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曆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

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迴節。......

相關問題答案
正月又叫什麼月?
三月又叫什麼?
陽曆十一月又叫什麼?
農曆三月又叫什麼?
正山又叫什麼名字?
三月三又叫什麼?
初一的月亮叫什麼?
二月份月亮叫什麼?
四月叫什麼月?
古代月經叫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