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形象是指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什麼是組織形象

組織形象,即社會公眾對組織綜合評價後所形成的總體印象。 組織形象包括的內容很多,如組織精神、價值觀念、行為規範、道德準則、經營作風、管理水平、人才實力、經濟效益、福利待遇等,組織形象是這些要素的綜合反映。

組織形象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整體性

組織形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象是由組織內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一個企業為例,企業形象包括:

⑴企業歷史、社會地位、經濟效益、社會貢獻等綜合性因素;

⑵員工的思想、文化、技術素質及服務方式、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人員素質因素;

⑶產品質量、產品結構、經營方針、經營特色、基礎管理、專業管理、綜合管理等經營管理因素;

⑷技術實力、物質設備、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這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具體形象,但這些具體形象只是構成企業整體的基礎,而完整的企業形象是各個形象要素所構成的具體要素的總和,這才是對組織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寶貴財富。當然,對有些組織而言,可能會因某一方面的形象比較突出,進而掩蓋其他方面的形象,導致組織形象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因為組織宣傳有側重點,公眾也不可能全面瞭解組織的所有情況,

他們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源於他們所能接觸到的組織的一個或少數幾個方面的情況,這就要求組織要認真對待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環節,從而在公眾心目中形成良好的總體印象。

主觀性

組織形象是公眾對組織的意見或看法,因而是一種主觀性的東西。因為社會公眾本身具有差異性,他們的社會地位、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認識能力、審美標準、生活經歷等各不相同,他們觀察組織的角度、審視組織的時空維度也不相同,這樣社會公眾對同一企業及其行為的認識和評價就必定有所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這個道理。此外,在形象塑造和傳播過程中,必然要發揮組織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滲透企業員工的思想、觀念和心理色彩,因此,組織形象是主觀的。

客觀性

形象是一種觀念,是人的主觀意識,但觀念的反映對象卻是客觀的,也就是說,組織形象所賴以形成的物質載體都是客觀的,建築物是實實在在的,產品是實實在在的,組織的員工也是具體的,組織的各種活動也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組織形象作為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能在虛幻的基礎上構築組織形象。

我們說組織形象是客觀的,還是基於一種統計規律。組織形象是公眾的意見或看法,這個公眾不是單個的人或少數群體組織,而是一個公眾的集合。個人的意見是主觀的、可變的,但作為一個整體的公眾或大多數公眾的意見則是客觀的。雖大多數人也可能被誤導或因其他原因而產生錯誤看法,但這也正是公關狀態的一種反映。如果不從整體公眾來理解組織形象,便無法形成組織形象。因為做得再完美的企業總有反對者,再蹩腳的公關也會有人拍手叫好。

穩定性

當社會公眾對組織產生一定的認識和看法以後,一般會保持一段時間,而不會輕易改變或消失,這就是組織形象的相對穩定性。要在公眾心中留下一個印象並不容易,特別是在當今產品眾多、廣告氾濫的年代;然而,要改變一種產品或一個組織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就更難了。比如說中國人到了國外,常會碰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提問,如憑票購物、統一服裝甚至還有小腳女人之類的問題,反倒是中國近2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外國人(特別是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心中並未留下什麼印象。組織形象的這種相對穩定性可能會產生兩種結果,其一是組織因良好形象被維持而受益,其二是組織因不良形象難以改變而受損。當然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但要改變一種形象總是不容易的。

可以參考......

什麼是組織形象的構成要素

現代組織形象的構成要素

組織形象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組織的總體特徵與風格

組織的總體特徵與風格是指組織最為顯著的、能代表整體情況的一些特點,是社會公眾對組織及其行為概括性認識。組織的總體特徵與風格分為內在總體特徵與風格和外在總體特徵與風格。

組織的內在總體特徵與風格指組織的精神風格、組織的價值觀、組織的凝聚力、辦事效率和組織的實力,如組織的人才、技術、資金、企業等級等。

組織的外在特徵與風格包括組織的建築、設備、環境的美化和保護、員工的儀表、服飾、態度、辦公用品、標誌、廠旗、廠徽、廠歌、特有的色彩等。

組織的內在特徵與風格和組織的外在特徵與風格是一個範疇的兩個方面。內在特徵與風格是外在特徵與風格的支柱和依據,它決定著外在特徵與風格的價值取向比較含蓄。外在特徵與風格是內在特徵與風格的直接表現,很直觀,易造成第一印象,使公眾迅速瞭解組織的特色。因此,塑造組織形象時,二者不可偏廢。

(二)知名度與美譽度

評價組織形象最基本的指標有兩個:知名度和美譽度。知名度是一個組織被公眾知曉、瞭解的程度。這是援價組織“名氣”大小的客觀尺度。但知名度是一箇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

美譽度是一個組織獲得公眾的信任、攀的程度。這才是評價組織社會影響好壞程度的指標.

知名度和美譽度分別從量和質兩個方面評價組織形象。一個組織的知名度高,其美譽度不一定高;知名度低,其美譽度不一定低。因此,一個組織要想樹立良好形象,就必須同時把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作為追求的目標。

(三)組織形象的定位

組織形象定位是組織在社會公眾中確定自身形象特定位置,這個特定位置通常是特定組織與同類組織相比較而確定的。因此,組織形象定位總是根據組織自身的特點、同類組織的情況和目標公眾的情況三個要素來實施。

組織形象定位是公共關係實務或者公共關係策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組織選擇什麼樣的總體特徵與風格,在不同時期的知名度、美譽度要達到多高,都有一個定位才能形成組織形象。組織沒有的統一的組織形象,就無法開發形象資源。而準確的組織形象定位,就為組織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請問在公共關係學中組織形象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組織形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象是由組織內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一個企業為例,企業形象包括: (1)企業歷史、社會地位、經濟效益、社會貢獻等綜合性因素; (2)員工的思想、文化、技術素質及服務方式、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人員素質因素; (3)產品質量、產品結構、經營方針、經營特色、基礎管理、專業管理、綜合管理等經營管理因素; (4)技術實力、物質設備、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這些不同的因素形成不同的具體形象,但這些具體形象只是構成企業整體的基礎,而完整的企業形象是各個形象要素所構成的具體要素的總和,這才是對組織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寶貴財富。當然,對有些組織而言,可能會因某一方面的形象比較突出,進而掩蓋其他方面的形象,導致組織形象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因為組織宣傳有側重點,公眾也不可能全面瞭解組織的所有情況, 而良好的組織領導者個體形象可以提升組織形象。領導者個體形象具有二重性。領導者個人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就代表著整個組織的形象,公眾對領導者個體形象一旦認可,也就意味著對組織形象的認可。人人都有一種“愛屋及烏”的心理,公眾喜歡領導者個體形象,自然而然也就喜歡該領導者所領導的組織。因此,領導者的個體形象與組織形象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一方面,領導者的個體形象有助於提升組織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領導者個體形象是以整個組織形象為土壤的,離開了組織形象的領導者個體形象,就好比離了枝葉的花,縱有奪目的絢爛,也是轉瞬即逝,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和你的一樣。 希望可以有助於你的理解。

採納哦

什麼是組織形象的構成要素?

現代組織形象的構成要素

組織形象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組織的總體特徵與風格

組織的總體特徵與風格是指組織最為顯著的、能代表整體情況的一些特點,是社會公眾對組織及其行為概括性認識。組織的總體特徵與風格分為內在總體特徵與風格和外在總體特徵與風格。

組織的內在總體特徵與風格指組織的精神風格、組織的價值觀、組織的凝聚力、辦事效率和組織的實力,如組織的人才、技術、資金、企業等級等。

組織的外在特徵與風格包括組織的建築、設備、環境的美化和保護、員工的儀表、服飾、態度、辦公用品、標誌、廠旗、廠徽、廠歌、特有的色彩等。

組織的內在特徵與風格和組織的外在特徵與風格是一個範疇的兩個方面。內在特徵與風格是外在特徵與風格的支柱和依據,它決定著外在特徵與風格的價值取向比較含蓄。外在特徵與風格是內在特徵與風格的直接表現,很直觀,易造成第一印象,使公眾迅速瞭解組織的特色。因此,塑造組織形象時,二者不可偏廢。

(二)知名度與美譽度

評價組織形象最基本的指標有兩個:知名度和美譽度。知名度是一個組織被公眾知曉、瞭解的程度。這是援價組織“名氣”大小的客觀尺度。但知名度是一箇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

美譽度是一個組織獲得公眾的信任、攀的程度。這才是評價組織社會影響好壞程度的指標.

知名度和美譽度分別從量和質兩個方面評價組織形象。一個組織的知名度高,其美譽度不一定高;知名度低,其美譽度不一定低。因此,一個組織要想樹立良好形象,就必須同時把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作為追求的目標。

(三)組織形象的定位

組織形象定位是組織在社會公眾中確定自身形象特定位置,這個特定位置通常是特定組織與同類組織相比較而確定的。因此,組織形象定位總是根據組織自身的特點、同類組織的情況和目標公眾的情況三個要素來實施。

組織形象定位是公共關係實務或者公共關係策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組織選擇什麼樣的總體特徵與風格,在不同時期的知名度、美譽度要達到多高,都有一個定位才能形成組織形象。組織沒有的統一的組織形象,就無法開發形象資源。而準確的組織形象定位,就為組織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行政組織形象的基本內涵及三個層次是指哪些

1概念定義編輯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通過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的各項資源,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2]它有三層含義:(1)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服務並服從於組織目標。[2](2)管理是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就是管理者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的過程。由於這一系列職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從而使得管理過程體現為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2](3)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的條件下,任何組織都處於千變萬化的環境之中,複雜的環境成為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2]2歷史發展編輯工廠管理(古典管理)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以生產管理為主,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這種效率觀被愛默森提升為以組織手段來提高效率,又被庫克進一步推廣,在非工業組織中傳播效率主義。[3]隨著統計方法、數量模型以及計算機的應用或普及,以生產為核心的管理理論開始向著管理科學的方向發展,產生了決策理論、運營管理、系統理論和控制理論。[4]這些理論的形成,為管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決策理論與過程理論之間存在很多重合的觀點,兩者的結合又為組織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運營管理把管理的內容從生產管理擴展到商業管理;而系統論與控制論作為分析工具促進了管理學的整體發展。[3]在把工人的個人效率轉化為組織效率的過程中,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和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對科學管理理論進行了補充,從而形成了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關於管理原則的觀點被厄威克歸納為八項原則,關於管理職能的原則被古利克進一步發展為(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七職能論。韋伯提出的科層制也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必不少的組織形式。[3]組織管理(當代管理)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既然人是一種社會人,並且在正式組織內部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那麼,管理就必須著眼於社會和人的技能,在正式群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群體的社會需要之間達成平衡,而且應該關注人際關係。於是,人際關係學說應運而生。[3]但人際關係學說出現了一種極端的觀點,即把人際關係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根據這種觀點,只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生產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這種極端的人際關係觀混淆了管理的起點與目的,為了還原管理學的邏輯起點,由人際關係學說發展而來的行為科學理論沿著個體和群體兩個層次對人性進行了深入探討。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實現人,麥格雷戈的超Y理論對經濟人和社會人的觀點進行了初步的融合,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等對人的心理活動過程進行了剖析。在群體層次,盧因的群體動力學理論對非正式組織的團體行為進行了分析。除此以外,坦南鮑姆的領導行為連續體理論、利克特的領導四系統模型等對領導行為及領導類型進行了探討。[3]在人際關係學說、行為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組織、群體和個體間衝突的研究也獲得了快速發展。衝突研究和行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雛形,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組織理論又把人際關係學說涵蓋其中。[5]福列特關於衝突的建設性論述把組織看作是一種協作系統,並據此認為組織管理不應該只重視人際關係的構建,更應該注重員工間的合作狀態;而且,這種協作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企業形象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形象品牌視覺整合項目:VI ( Visual Identity )即企業視覺識別,它透過科學的視覺語言充分傳達出企業的精神、行業特徵、及差異性,是塑造企業形象品牌、擴大企業知名度的強力工具,是企業形象和品牌持久穩定發展的傳播載體。 視覺傳播是企業形象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 對外,規範的VI系統設計能夠增加公司的銷售,併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生存環境;增強消費者、商業夥伴、投資者等眾多群體的能見度;提升公司的品牌力量和無形資產。 對內,增強員工的歸屬感、 忠誠度、凝聚力。簡潔和標準化的VI識別系統使溝通變得清晰有效。從而降低內耗,改善員工的工作績效。企業形象是抽象的、理念性的、全面的。 它通過企業標誌、名稱、標準字、標準色、象徵圖形 、辦公用品、服裝、車輛、建築外觀、旗幟、陳列展示、公益事業、廣告活動、公共關係等 VI 項目手段,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用一種統一獨特的符號進行傳播,引起大眾注意,形成直觀的印象,為社會所接受。 它對於眾多服務性企業來說起著直接影響其經營業績的關鍵作用,能夠產生積極的外部影響。 VIS識別系統為公司最終實現自己的商業品牌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VIS識別系統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企業標誌基礎組合規範和應用識別系統規範。.

評價社會組織形象的標準不包括什麼

不包括的屬於選擇題

請提供具體選項

以便解答

什麼是組織形象地位圖

一個組織的形象好壞,通過知名度和美譽度兩個指標就可以反映出來。將調查獲得的數據縱橫交錯,就構成了一個組織形象四象限圖,即組織形象地位圖。它是公關專家們測定組織實際社會形象的主要工具。

一個組織實際的社會形象,需要用公眾對該組織的認識、看法和評價來反映,這些指標又可概括成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兩個綜合指標。知名度是公眾對組織知曉和了解程度,是反映組織社會名氣大小的客觀指標。其具體內容包括:公眾是否知道本組織的名稱、標誌、產品、服務、領導人、成立時間等等方面。美譽度則是公眾對組織的信任和讚許程度,是組織社會名譽好壞的客觀指標。其具體內容包括:是否喜歡本企業的產品、服務和銷售方式,對本組織的機構設置、人員素質、工作效率的評價如何,本組織的經營方針是否正確等等。

一個組織的形象好壞,通過知名度和美譽度兩個指標就可以反映出來。將調查獲得的數據縱橫交錯,就構成了一個組織形象四象限圖,它是公關專家們測定組織實際社會形象的主要工具。

組織形象四象限圖中:A區表示高知名度、高美譽度,說明組織的公共關係屬於最佳狀態。將來的問題是如何保持榮譽,更上一層樓。但是也要注意,過高的知名度也會給美譽度造成壓力,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B區表示高美譽度,低知名度,說明組織的公共關係處於較為穩、安全的一種狀態。公共關係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在維持美譽度的基礎上,提高知名度。C區表示低知名度,低美譽度,說明組織的公共關係處於不良狀態。在這一種狀態下,組織首先應該完善自身,爭取較高的美譽度,而在傳播方面暫時保持低姿態,待享有較好的美譽度以後,再大力做好提高知名度的工作。D區表示高知名度,低美譽,說明組織的公共關係處於“臭名遠揚”的惡劣狀態,不僅信譽差,而且知之者甚眾。在這種情況下,其公共關係工作的重點首先在於降低已經負面的知名度,隱姓埋名,減少輿論界的注意,默默地努力改善自身,設法逐步挽回信譽,提高美譽度,再求發展。

組織形象地位圖不僅直觀地顯示了社會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初步診斷了公共關係的問題,而且為制定公共關係的方針、策略提供了依據,是公共關係工作決策的必要步驟。

相關問題答案
組織形象是指什麼?
人的形象是指什麼?
公允計價對象是指什麼?
二八現象是指什麼?
文字的形式是指什麼?
就業形式是指什麼?
組織委員是幹什麼的?
宿舍組織形式是什麼?
軟組織是指什麼?
社會組織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