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惡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聖經中人性七惡分別是哪些?

你說的七惡並不存在於聖經中,它們是幾世紀之後才發展出來的基督教道德觀。在聖經中只有“十貳”。

七種美德:四種自博拉圖以來的普遍美德:智慧,節制,勇敢,公正;三種自中世紀神學家 托馬斯 馮 阿奎因 以來的基督教美德:信,望,愛。

七種惡習:驕傲,妒嫉,貪吃{貪婪},吝嗇,懶惰,暴戾,性慾。這七種惡習的說法原自4世紀時一位埃及學者的理論。

人性的醜惡有哪些

人性存在的醜惡有 自私,嫉妒,貪婪,虛偽,仇恨,墮落,自以為是,驕傲,自戀,歧視,等等!你看過 沉默的羔羊 七宗罪 這樣類型的電影嗎?就是反映人性醜惡的!

人性的惡是什麼

性慾,噁心,粗鄙。本是美好但因為過度而變得下流

佛說,是貪嗔痴。沒有貪嗔痴,眾生皆是佛。

貪嗔痴,又可只歸為一字,貪!

因為嗔與痴,都是由貪而起,沒有貪就沒有嗔與痴。

由貪而起,生成了攀比與執著,形成了各種行業與行為,由貪成就了自私等等一切。

人性最大的【惡】是什麼?

缺,(德)

什麼是人性本惡論?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醜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瞭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荀子的“人性本惡”是與法家思想的共通之處。

荀子的觀點

荀子性惡的觀點(即,性本惡),是中國思想史中,最早出現的性論。 其觀點主要出現於其《性惡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瞭解荀子的性惡論,就還必須參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性本惡的含意

(1)荀子對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治或亂),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 即他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惡論必須分清楚性與惡,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學習就得到,不可努力就獲得。偽是能夠學習和致力於就可做到。偽有兩個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為;二是結果方面,人為所養成的人格。

(2) 【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從引文可看到,他說的性是績......

聖經中有哪些故事是顯示人性本惡的?

創世紀第四卷中這樣記載:經 文:“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又生了該隱的兄弟亞伯。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有一日,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地發怒,變了臉色。……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耶和華說:‘你作了什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裡向我哀告。’”這是聖經中第一個出現人命的事件,人類第一次肉身的死亡,並不是由於神公義的忿怒,而是人邪惡的仇恨所造成的結果。第一具躺在墳墓裡的屍體,並不是得罪神的亞當,乃是討神喜悅的亞伯。第一個美麗家庭生活的破壞者,不是外來的敵人,而是家庭中一位滿心嫉妒的成員。既然一切不幸都是人類自己的愚昧一手造成的,那麼,人還有什麼理由責怪神呢?雖然如此,神卻沒有撇棄我們;時至今日,他仍透過亞伯的信心向我們說話。因為亞伯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他指出有一個比他的羔羊更美的祭物,就是神的羔羊,他為我們流出寶血。人只要不責怪神,並且肯聽從這話,必能找到進入神國的道路。在那裡,再沒有忿怒,也沒有死亡。那裡就是人們所向往的天堂。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西方所堅持的理念:人性本是惡的,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要贖罪的。該隱必將得到上帝的懲罰,甚至不是儲輩子能贖完的。

你認為人性最大的'惡'是什麼

我認為人性最大的惡是不知足,生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自己有足夠的養料或食物夠自己的生活和生長,但人不同,人不知足,有一個想兩個,有兩個想三個,夠一輩子吃的都不夠還要掙兩輩子三輩子,然後還要揚名利萬,反正吧永遠不會思考一下和其他的生物或同類共存,都是想著自己比其他人好。

荀子說人性本惡,有他的原話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醜恨惡的,這恭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瞭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參考資料:learning.sohu.com/20050207/n224270740.shtml

相關問題答案
人性的惡有哪些?
帶金屬性的字有哪些?
可惡的惡有哪些讀音?
亻人旁的字有哪些?
彳彳人旁的字有哪些?
木屬性的字有哪些?
中國的人間奇蹟有哪些?
常見的熱性食品有哪些?
人身依附性權利有哪些?
單人旁字旁的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