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學習資治通鑑的意義?

《資治通鑑》是北宋時期名臣司馬光奉旨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史實。一直以來,為歷代統治者所看重,並且學習借鑑,從中獲取正反兩方面的統治經驗和領導藝術。

中國是個非常注重歷史同時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的國家。正是這一傳統確保了中國文化脈絡在不斷的王朝顛覆和興替中不致中斷,反而得以不斷延伸和發展,並通過一次次內外經驗的融入與整合,使得中國文化更加豐富和龐雜。

歷代統治者雖然寄希望於通過 借鑑歷史,少犯錯誤,走一條長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們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難”,最終“事與願違”。畢竟,好的經驗不能照搬實施於現實,即使相同的事情由於環境、人物以及形勢的不同,實行起來也可能差異很大,結果難以預料。也就是說,歷史的經驗固然彌足珍貴,但是能根據現實情況的不同靈活地加以發揮才更為關鍵。

司馬光因編纂《資治通鑑》為後人所推崇,將他和司馬遷並列稱為“前後兩司馬”。大家知道,司馬光所處的宋神宗時代正值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一個理想化的改革家,他的政治主張是企圖以激進式改革來促使國家迅速走上富強之路。雖然王安石有十分崇高的人格魅力、堅定的魄力和“道之所在,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大勇氣,並且位高權重,深受當時的皇帝信任,但是他的激進式改革既觸犯了當時官僚利益階層的利益,計劃中的改革藍圖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因為各種原因並未達到實際的效果,最終導致改革的徹底失敗。可見政治的好壞並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價值觀為衡量標準,只能以實際的結果來判斷。所以,王安石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和想幹大事的好官員,但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改革家。因為政治觀點的不同,王安石有很多政治上的反對者,司馬光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目的之一也是借總結歷朝歷代的經驗告訴當時的皇帝,積弊甚深的社會,如果要採用激進式的社會變革往往容易使社會矛盾激化,從而造成社會激盪,社會改革觸及方方面面,往往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形勢,只有對社會各階層具有深刻的瞭解和洞察力,以及以極大的細緻和耐力,採取抽絲剝繭之方式,才能逐步引導改革使趨於穩定的方向。這也算是司馬光的一種巧妙的“書諫”吧。同時,司馬光也通過《資治通鑑》委婉地告誡統治者,統治固然需要“法、勢、術”三者並行,但是“術”也就是權術謀略卻是一柄十分危險的雙刃劍,用之善則善,用之惡則惡,而好的統治則必須沿循一定的治理之道,以誠信治國教化育民,才是正途。所以如果我們把讀《資治通鑑》作為學習權術謀略的教科書,就違反司馬光老先生的本義了。

近年來,國內有關教人各種謀略的書籍層出不窮、汗牛充棟,給我們造成一種強烈的錯覺,即當今時代競爭激烈,人與人之間非謀略無以自保和戰勝他人。一個社會充滿著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危險的社會弊病。所謂從一個社會的趣味可以看出這個社會的傾向。臺灣作家柏楊先生曾著《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書中論及中國人喜內鬥,“一箇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我們想,如果一個社會中到處充滿謀略,人與人的交往中充滿謀略,那麼這個社會是多麼的悲哀。清初學者陸隴其曾對《戰國策》一書有個評語,也很適合那些教人各種謀略的書籍,就是“其文章之奇足以娛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之心術”,這種教人謀略和機變的行為實在不如教人誠實處世的好。所以老子早就提出“滅民智”的思想,他並非是反對民眾有智慧,而是反對民眾之間使用謀略。因為老子自己的“智”就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如果他反對開啟民智,那麼他實際上就否定了自己。再看老子提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以及“大智若愚”等思......

《資治通鑑》對現代人的價值和意義在哪?

資治通鑑》是政治經驗、管理經驗、人生經驗的集大成,我們可以體會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提供很多處理複雜矛盾的借鑑。其價值的大小取決於你自己的領悟力。但如果自己去悟書中的人生智慧,還不如先由名師導引。近段時間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要開一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的高級研修班,這個班就是講《資治通鑑》中的十二鑑還有帝王古都遊歷的。

《資治通鑑》(書名)有什麼含義?

“資治通鑑”四個字作為書名的含義是:

“資弧,在文言文做動詞使用的時候,解作“用於、用以、提供”。

“治”,在這裡解作“治理、統治”。

“通鑑”,在這裡解作“通用的,可廣泛使用的借鑑(資料)”。

所以此書全名合理串解,意譯就是“提供給當時(北宋)統治者通用的,可廣泛使用的借鑑性的歷史資料”。

聯繫到《資治通鑑》是北宋時期丞相司馬光帶頭編制的,這個書名的含義就更好理解了。

資治通鑑是什麼意思

《資治通鑑》,其目的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 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

《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主編司馬光原欲定名為《通志》,神宗即位後,把《通志》改名為《資廠通鑑》,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資治通鑑重要了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資治通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我們幾萬冊的史學典籍中,如果你要挑幾部最具代表性的,那必有《資治通鑑》。但一般讀者想把握其中的精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它篇幅巨大,從戰國三家分晉開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陳橋兵變,有1300多年曆史,共294卷篇幅。歷史學家在敘述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同一件事不同的歷史學家會有不同的表述,這就體現了他們的思想差異。對於《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對於《資治通鑑》,以往大概有這麼三種讀法。

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週一良先生小時候,他父親給他制定過一份日課,其中就有點讀《資治通鑑》的內容。這樣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一些私塾中。這樣讀《資治通鑑》,除了瞭解基本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以前的書籍,一般沒有句讀,小孩兒閱讀的過程中,需要自己點斷。今天覆旦有些單位訓練研究生,也還在用這種方法練習古文閱讀能力。這當然是《資治通鑑》最簡單的讀法。

第二種讀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讀者的讀法,就是通讀《資治通鑑》,藉以瞭解宋朝以前的歷史。我在學校和社會上講過很多次《資治通鑑》,每次都會激起一些聽眾的興趣。很多聽眾就會去買一套《資治通鑑》,但是一般讀一段時間就會找到我說,太難了,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繼續讀下去。讀古文的過程本身就很困難,一般讀者讀《資治通鑑》就是一頁頁往下翻,再一看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鑑》有二十冊,就著急,恨不得一下看掉半本。大家算一下,這樣讀,即便能堅持一天讀一卷,讀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但這樣閱讀的效果不會太好,人腦的記憶功能有限,吸收新知識過快就容易忘掉舊的,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除非真有非常充裕的時間,把《資治通鑑》翻來覆去讀,否則很難通過這條途徑掌握中國古代歷史。而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反反覆覆地閱讀《資治通鑑》中某一段內容,顯然不太現實。所以我經常對學生講,如果想了解中國通史,讀《資治通鑑》並不合適,還是選擇錢穆的《國史大綱》比較好。讀《國史大綱》當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點毅力,一個學期看完應沒問題。另外,程度高點的同學可以去看清代學者趙翼的《廿二史札記》。

而第三種讀法,就是通過讀《資治通鑑》來做研究。這是專家們的事情,和多數普通讀者沒太大關係。

我今天主要想談另一種《資治通鑑》的讀法,也是我給復旦非歷史專業本科生開設通識課程“《資治通鑑》導讀”的主題內容,是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鑑》。

什麼叫思想史的讀法,思想史讀法的基本立足點在哪裡?《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我們今天給他一個歷史學家的頭銜,其實大家不要忘了,回到司馬光生活的那個時代,回到當時的場景中去,他最重要的身份不是歷史學家,而是政治家。司馬光可以說是宋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他都參與。如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而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領袖就是司馬光。司馬光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司馬光就寫過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會危機,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張。司馬光所反對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變法的策略與具體內容,他認為王安石的方法行不通。反對失敗後,司馬光離開北宋首都開封,來到洛陽,一住就是十五年,而這十五年就是《資治通鑑》完成的重要時期。

從《資治通鑑》的編修受官方資助開始,到編修完成,前後十九年,大部分內容是司馬光洛陽定居時完成的。大家想想,一位關切時事、對時事有著深切觀察和思......

讀資治通鑑有意義嗎?

讀書能學習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有意義是肯定的,但無論什麼知識,都需要思考和理解,盡信書不如無書,一件事有什麼意義,看的是做事的人怎樣去做,這才是關鍵。

我讀《資治通鑑》1:為什麼要讀通鑑及讀通鑑的意義

從高中時期開始讀《史記》,雖未得入門,但囫圇吞棗之餘,常常會有所領悟。後又零零星星地讀過《資治通鑑》,這本書常常被冠以“帝王書”、“權謀書”、“智慧書”,這引起我極大的好奇。這幾年斷斷續續讀完前半部分,依然感覺迷茫,未得入門,主要還是受文言文的障礙,“文字障”害人不淺,後又激化起自己系統學習古漢語語法的鬥志,而堅持至今。

相關問題答案
資治通鑑的意義?
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
固定資產盤點的意義?
資治通鑑用英語怎麼說?
有序政治參與的意義?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
時事政治班會的意義?
讀史記還是資治通鑑?
政治參與的意義是什麼?
資治通鑑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