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的意義和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簡答中國精神內容即作用

什麼是中國精神:

●無論是愛國主義,還是改革開放,都只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核心”,而非“全體”

●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中國古代精神,使中國精神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分量

●一百七十多年民族發展歷程凝成中國近現代精神,使中國精神具有明確的民族指向和奮鬥目標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創造中國現當代精神,使中國精神迸發出巨大力量和絢麗光芒

中國精神對於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

●中國精神是凝聚中國心、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

●以億萬人民群眾為載體的中國精神 將中國夢與人民的夢有機地統一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構成中國精神的民族特質,使中國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中國精神的時代特徵,使中國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建立在中國精神基礎上的道路自信,使中國夢具有正確的實現途徑

●建立在中國精神基礎上的理論自信,使中國夢具有堅實的思想基礎

●建立在中國精神基礎上的制度自信,使中國夢具有堅定的政治保證

中國精神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精神,是指生髮於中華文明傳統、積蘊於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近些年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國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中國精神與今日全球時代中國應有的國家利益、國家責任以及國家榮譽相匹配,並有益於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人類發展的健康方向。

弘揚中國精神對實現中國夢有什麼重要作用

一是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文化振興的核心內容。  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內容,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興旺發達的重要標誌。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需要從本原上實現民族文化的振興。而文化的內核就是基於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近代中國的衰落,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精神禁錮、精神奴役直接相關。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了民族精神的大解放、大振奮、大煥發,才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從根本上改變漫長的封建社會和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的侵略所造成的民氣、民風上的某些愚昧落後、保守封閉的精神狀態,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自信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團結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共同奮鬥的現實需要。  雖然說在實現中國夢的漫漫征程上,我們已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從國際上看:國際敵對勢力不願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處心積慮地遏制中國的發展,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從國內情況看: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多樣、多變。

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才能凝聚億萬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共同建設中國夢?這就離不開偉大的中國精神,尤其是愛國主義精神。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中國人的命運都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利於我們最大限度的超越具體利益關係的羈絆,最大限度的凝聚思想共識,找到價值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正能量。

三是弘揚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進一步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攻堅克難的緊迫要求。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如何攻堅克難、破礁除障?同樣離不開中國精神,尤其是改革創新精神。

改革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是當代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習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在追求“中國夢”的歷史道路上,面對日益凸顯的發展瓶頸、深層次矛盾問題,必須繼續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有什麼意義?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僅取決於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而且取決於民族的綜合素質。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集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西方敵對勢力不願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加緊一各種手段和方式對中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面對這種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的培育民族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希望對你有用。

中國精神作用

中國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沒有了它,民族團結與發展建設就等於“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靈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強.

第一、中國精神可謂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豐富搏大的有機整體,既包括漢民族文化也是少數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與進步產生深刻影響,歷史上:“和為貴”“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天下為公”;新時期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心聲,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享有了“和平民族”之譽,贏得了“和平的使者”之稱;從岳飛的“精忠報國”到文天祥的血染大都;從戚繼光、俞大猷抗擊倭寇到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些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侵、抗擊外侮的偉大的愛國精神的生動寫照;“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氣節和道德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忘,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以天下為己任,無一不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華.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性.

繼續抗戰精神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偉大抗戰精神研究、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有利於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有利於堅持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偉大抗戰精神內涵豐富。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情感,是願意為祖國奮鬥獻身的價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被充分激發出來,舉國上下用血肉築起一座抵禦侵略者的鋼鐵長城。二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民族氣節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質和高尚追求。抗戰時期,面對日寇的瘋狂侵略,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前赴後繼,表現出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高尚氣節。三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英雄氣概是為了祖國利益不惜流血犧牲的崇高精神。抗戰時期,中國軍民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威脅義無反顧,表現出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四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必勝信念是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心和頑強信念。中國人民在持久抗戰中頑強抗擊敵人,最終打敗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離不開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偉大抗戰精神發揮了巨大精神動力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所孕育的偉大抗戰精神,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精神動力作用。一是推動了中國人民迅猛覺醒。面對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人民迅猛覺醒,愛國精神空前高漲,中華兒女的凝聚力戰鬥力空前提升。二是促進了中國人民空前團結。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華民族空前團結,顯示出強大力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國各族人民紛紛投入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三是強化了中國人民不屈意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以弱對強的戰爭。中國為什麼能夠取得勝利?除了客觀因素,最重要的是中華民族有著百折不撓、永不服輸的不屈意志。正因為有了不屈意志,面對強大敵人的進攻,中華兒女才能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眾志成城。四是堅定了中國人民必勝信念。當日本法西斯的鐵蹄踏進中國大地的時候,中華兒女沒有畏懼,更沒有退縮,而是抱著必勝信念,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日救亡戰場。五是鑄造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面對野心勃勃、凶殘無比的侵略者, 無論在敵後戰場還是在正面戰場,中華兒女奮起抗戰,表現出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偉大抗戰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集中體現,是中國抗日軍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有利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執政能力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關係事業的興衰成敗、關係民族的前途命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有助於領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於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有助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增強黨拒腐防變能力。二是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抗戰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堅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氣節、獻身品質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材。三是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偉大抗戰精神雖然形成於革命戰爭年代,但具有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不僅是中國共產.....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有什麼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偉大事業偉大工程,以中國夢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發活力,以改作風振奮人心,勵精圖治、攻堅克難,推動黨和國家取得了新成就、樹立了新風氣、開創了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深入闡釋了黨的十八大精神,豐富發展了黨的科學理論,進一步昇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講話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行動綱領,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凝結了全黨智慧,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鬥目標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全黨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採取一系列有力舉措加以推動,舉辦7期省部級幹部學習貫徹講話精神研討班,並對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進行集中輪訓。經中央批准,中宣部、中組部下發《通知》對黨委中心組學習作出具體部署,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舉辦學習貫徹講話精神交流會。組織各級各類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廣泛宣傳,編輯出版系列學習讀物,舉辦系列報告會,開展面向基層的宣講活動,在全社會深入宣傳闡釋講話精神。各地各部門黨委中心組按照中央要求,把學習講話精神擺在突出位置,精心組織安排,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帶頭學、作表率,推動學習迅速展開、層層跟進,興起了學習貫徹講話精神的熱潮。通過前一段的學習宣傳貫徹,有力地統一了思想、振奮了精神、凝聚了力量,推動了黨風政風轉變,促進了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學習貫徹講話精神是一個持續推進、逐步深化的過程。我們要從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的高度,從把握前進方向、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高度,從提高黨員幹部素養、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高度,充分認識講話精神的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方法論意義,充分認識深入學習貫徹講話精神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學習貫徹的自覺性堅定性。

各級黨委中心組要在已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講話精神學習貫徹向縱深發展。要著力在武裝頭腦、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切實用講話精神統一思想、統一意志,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前進方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定自覺地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著力在全面系統掌握科學理論上下功夫,把學習講話精神同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結合起來,同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準確把握黨的科學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內在聯繫,增強對講話精神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要著力在指導實踐、推動實際工作上下功夫,堅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服務科學決策、提升工作本領,解決突出問題、推動改革發展,切實把講話精神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要通過紮實深入的學習,更好地用講話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思想保證。

一、堅持原原本本學,深入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貫通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內涵豐富、思想深刻......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決定了無論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化,這是它的必然趨勢.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覆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薰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係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瞭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云:天下興亡,匹......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精神的意義和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義和作用?
勞動的意義和作用?
行政監督的意義和作用?
市場調查的意義和作用?
漢字的意義和作用?
創新的意義和作用?
博物館的意義和作用?
絲綢之路的意義和作用?
中國精神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