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內核是什麼物質?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白矮星的內核會變成鑽石,中子星的會不會,我老是搞不清

樓主往下看:

白矮星:一種由電子之間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穩定恆星。

白矮星形成過程: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超過一億度,於是氦開始聚變成碳。

這就是說白矮星裡面可以產生碳原子,而且白矮星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所以白矮星內部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鑽石是在星球內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

所以白矮星內部可以有鑽石。

但是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沒有碳原子,所以它的內部沒有鑽石。

以上是按照樓主的思想根據物理原理推論的,實際上正確?

中子星的形成和爆炸

中子星是恆星在毀滅後的“遺留物”,它通常和一個城市一般大小,中子星是整個恆星收矗後的樣子,大部分是恆星的內核,它的密度溫度都極高,一立方厘米的重量就可達一千至一千萬噸,但中子星在過去了一定的時間後,它便慢慢地變暗,不再發光,但它會不會爆炸就難說了。

望採納!

如果還有問題可以來問我。

中子星是什麼?

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過能夠形成中子星的恆星,其質量更大罷了。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當老年恆星的質量大於十個太陽的質量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十個太陽的恆星往往只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

典型中子星的直徑為20公里,質量約等於太陽的質量。因此,它們的密度極高,約為水的10的14次方倍,大體相當於原子核內部的密度。在某種程度上,中子星可以認為是由其自身引力吸在一起的巨核。在密度最大的中心處,物質據信主要是超子和介子。在中介層則多為中子,而且可能處於“超流”狀態。儘管溫度可能達到百萬度的高溫,最外面的1000米還是固體的。外殼由各種原子核組成的點陣結構和簡併的自由電子氣所組成。外殼內是一層主要由中子組成的流體,在這層中還有少量的質子、電子和μ介子。

對於中子星內部的密度高達10的16次方克/立方厘米的物態,目前有三種不同的看法:①超子流體;②固態的中子核心;③中子流體中的π介子凝聚。在極高密度下,當重子核心彼此重疊得相當緊密時(這種情形有可能出現於大質量中子星的中心部分),物質的性質如何,是一個完全沒有解決的問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約為0.1太陽質量,上限在1.5~2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半徑的典型值約為10公里。密度最低的固態表面是高密度的鐵。

中子星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存在強度極高的磁場,超過10的12次方高斯,它使表層的鐵聚合成長長的鐵原子鏈:每個原子都被壓縮並沿磁場被拉長,而且首尾相接,形成從表面向外伸出的“弧狀物”。在表面以下,由於壓力太高,單個原子不能存在。它使中子星沿著磁極方向發射束狀無線電波(射電波)。中子星自轉非常快,能達到每秒幾百轉。中子星的磁極與兩極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極恰好朝向地球,那麼隨著自轉,中子星發出的射電波束就會象一座旋轉的燈塔那樣一次次掃過地球,形成射電脈衝。人們又稱這樣的天體為“脈衝星”。1967年發現了脈衝星,首次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現已發現1620多顆脈衝星,普遍認為它們就是旋轉的中子星。蟹狀星雲脈衝星和船帆座脈衝星的脈衝週期極短,說明它們不可能是白矮星。據認為,脈衝星是由於它們的旋轉和強磁場而產生的一種電動力學現象,就像發電機的情況一樣。另有證據表明,某些雙星X射線源也包含著中子星,它們似乎是由於壓縮從伴星吸積到它們表面上的物質而發出X射線的。中子星據信是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在該過程中,隨著核心密度增至10趵15次方/立方厘米,中子壓力便會頂住中心核的坍縮。若坍縮中心核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2倍,則不能形成中子星而可能變成黑洞。

中子星的外殼

中子星是一種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恆星,主要是由中子以及少量的質子、電子所組成的超密恆星。1932年發現中子後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存在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1934年巴德和茲威基也分別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而且指出中子星可能產生於超新星爆發。1967年英國射電天文學家休伊什和貝爾等發現了脈衝星。不久,就確認脈衝星是快速自轉的、有強磁場的中子星。它的外層為固體外殼,厚約1千米,密度為100萬~1億噸/釐米3,主要是由各種原子核組成的點陣結構和自由電子氣。外殼內是一層主要由中子組成的流體,其密度大約為1億~10億噸/釐米3,在這一層中還有少量的質子、電子和μ介子。對於中子星中心部分的密度高達10億噸/釐米3以上的物態,目前還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

(1)認為是超子(一種質量大於核子質量的粒子)流體;

(2)是固態的中子核心;

(3)是中子流體中的π介子凝聚。子、電子和μ介子凝聚。

......

什麼叫做中子星?

中子星是一種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恆星,主要是由中子以及少量的質子、電子所組成的超密恆星。1932年發現中子後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存在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1934年巴德和茲威基也分別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而且指出中子星可能產生於超新星爆發。1967年英國射電天文學家休伊什和貝爾等發現了脈衝星。不久,就確認脈衝星是快速自轉的、有強磁場的中子星。它的外層為固體外殼,厚約1千米,密度為100萬~1億噸/釐米3,主要是由各種原子核組成的點陣結構和自由電子氣。外殼內是一層主要由中子組成的流體,其密度大約為1億~10億噸/釐米3,在這一層中還有少量的質子、電子和μ介子。對於中子星中心部分的密度高達10億噸/釐米3以上的物態,目前還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

中子星結構圖

(1)認為是超子(一種質量大於核子質量的粒子)流體;(2)是固態的中子核心;(3)是中子流體中的π介子凝聚。子、電子和μ介子凝聚。

中子星不僅密度高達1億噸每立方厘米以上,而且它的磁場強度也高達1億特斯拉以上。中子星的體積很小,它的半徑的典型值約為10千米,質量下限約為0.1太陽質量,上限為1.5~2個太陽質量.

中子星爆發之前的表面

中子星是由恆星演化而來的。在中子星裡,壓力是如此之大,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電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在形成的過程方面,當恆星外殼向外膨脹時,它的核受反作用力而收縮,核在巨大的壓力和由此產生的高溫下發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最後形成一顆中子星內核。而整個恆星將以一次極為壯觀的爆炸來了結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天文學中著名的“超新星爆發”。

銀河系中著名的氣體星雲──蟹狀星雲的中心星就是一顆中子星(脈衝星)。中子星是目前已知的恆星中最小的。由於中子星的體積很小,所以不能用熱輻射接受器觀測到。但接收到它們的射電脈衝,在研究脈衝星和雙星X射線源時發現了它們.

中子星最後會變成什麼?

一顆恆星到一段時期會“濃縮”,變成中子星,它不能一直濃縮下去。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當它們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績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

相關問題答案
中子星內核是什麼物質?
火狐內核是什麼?
中醫的內溼是什麼意思?
百度瀏覽器內核是什麼?
合理內核是什麼意思?
明星審核是什麼意思?
地球的內核是什麼?
瀏覽器內核是什麼意思?
黑金剛內膽是什麼材質?
太陽中心是什麼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