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衝降逆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4月15日

防己黃芪湯的加減化裁

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藥以柔肝理脾;衝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衝降逆;水溼偏盛,腰膝腫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苓桂術甘湯的方義

苓桂術甘湯,出《金匱要略》方。組成: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溼的作用。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喝桑葉能否配桂皮

一般不這麼用,桑葉是辛涼解表的藥,清燥潤肺,清肝明目。不知道你說的桂皮是桂枝還是肉桂,一個樹上的兩個東西,功效不一樣,桂枝是可以理解為辛溫解表藥,但作用沒有那麼強,溫經通脈,助陽化氣,平衝降逆,舒肝。肉桂溫裡散寒,引火歸元。三藥無毒,但功用不同。不管是食療還是治病用藥,都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藥。中醫不是簡單的知道藥性就能治病,食療同理。

桂枝都有什麼功效啊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

1、用於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生薑、大棗等同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2、用於風溼痺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風溼痺痛,肩臂肢節冷痛,常與附子、生薑、甘草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喜溫喜按,常與飴糖、白芍、生薑等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湯.血寒瘀滯,經閉腹痛或痛經,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經,如溫經湯.心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蔘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3、用於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溼內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常與白朮、茯苓、甘草同用,以溫運脾陽,化溼利水,如苓桂術甘湯.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如五苓散.心陽虛,發汗過多,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用量用法】3~9克.入湯劑.

能說說那個桂汁湯的內容嗎

【方名】 桂枝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桂枝(去皮)(9克) 芍藥(9克) 生薑(9克) 大棗(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 藥枝棗姜甘(方劑速記法) 【想象】要支走蔣幹;芍藥 桂枝 大棗 生薑 甘草 【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本方不單可用於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對病後、產後、體弱而致營衛不和。證見時發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及病後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qian)麻疹等屬營衛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極為講究,首先是藥煎成取汁,“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同時“穩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合,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至於服後汗出病瘥,停後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劑”;以及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劑後應該注意的通則。 【禁忌】 表實無汗,或表寒裡熱,不汗出而煩躁,以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咽痛脈數時,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今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乾嘔,是腠理不固,衛氣外洩,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併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化裁】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附方】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 【附註】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本方特點:“桂芍等量” ◆方劑比較:上述四方皆為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為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為基本病機,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桂校加厚朴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氣平喘。後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為治裡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於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衝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

誰能提供一下仲景經方,最好比較有造詣的前輩指教一二,而且古今的計量換算之類的

仲景經方劑量研究概況

仲景制方精妙,藥簡效宏,為歷代醫家推崇備至。其方劑藥物用量,因時移物換,原貌不可得窺,是以爭論頗大。劑量之多寡、比例之大小,與療效息息相關,實有考證之必要。近年來有關經方劑量的研究報道不少,今據近十年有有關文獻,勾勒其研究動態如下。

一.古今度量衡制的考證

仲景著書於東漢末年,其計量單位自為彼時所習用者。因時隔近兩千年,度量衡單位屢經變更,原制已不可知,故今人採用各種方法以考證換算之。

研究表明[1~3],秦至東漢度量衡單位實值雖變而無大異,根據對秦始皇26年的方升、西漢初年的“尚方半”、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權”以及東漢“永平大司農銅合”等衡量器的考證,、東漢1斤合今制250g,1兩合今之15.625g,1升合今之200ml。而方寸匕當是容積為1立方寸的立方形容器。若以漢時1寸為2.3cm計算,其容量當是12.167cm3[4]。

而根據《金匱要略》烏頭桂枝湯方後注,經換算得出:漢制1斤約為126g,1兩約8g,與前述結論不符[5]。

更有研究認為[6],古代常用市秤不符合藥物計量實際,古時另有古藥秤和古藥升,經實測計算得出:漢時每藥兩為1g左右,最大不超過1.6g;而每藥升容積按同製為6.34ml,按南北朝制應為10.4ml,漢制不越此值。

米氏[7]通過對《傷寒雜病論》桂枝湯的藥物劑量、煎藥加水量、煎次、煎出量用服用量的古今差異進行考證,並結合自身臨床實踐,認為現行“1錢等於3g,尾數不計”的定量換算關係不符合中醫傳統用藥1錢有效量之實際數值,提出今舊市制1錢應摺合公制3.73125g,臨床使用可約為3.5g。

從上述可知,大部分研究結果接近於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1兩=13.9g,1升=198ml)和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1兩約合15.6g,1升約合258.14g)的記載,與現行換算關係量不符,然亦存在古市秤、古藥秤之爭。

如按上述研究結果摺合,則仲景經方劑量明顯大於或小於現代常用量。對此,各家認識不一。有認為[1~3],量重味寡是仲景用藥特點之一,符合原意 且從中醫學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也有的認為[8,9],對經方藥量不必鑿求,而應以臨床藥效為準,現代《傷寒論講義》的折算標準符合臨床實際。

二.經方劑量運用規律和特點

仲景對劑量的應用有嚴格的原則性和規律性[10],表現為:①制短揚長,如瓜蔞薤白半夏湯辛熱藥與寒潤藥為3:1,故制其寒而用其開通之性;②量依病變,即根據症候的主次、輕重而確定藥量;③動靜相合,即動靜藥物配伍須依比例而行;④量變性變,即藥物劑量變化會導致方劑性質的變化。因而,在運用經方時應重視[11]:①每劑量,即每一劑藥物中某藥的分量,它主要是通過調整各藥間的相互比例而影響到藥物的配伍關係;②每服量,即每次服用的劑量,通常此量為該藥的治療量,顯示了藥物的量效關係,而根據量效關係原則,在一定劑量範圍內,隨劑量的增減,其方藥效也相應增減;③每日量,即一日中某藥服用量總和,此量決定於每服量和每日服用次數,即藥物時效關係的影響,而根據時效關係原理,每種藥物在服用後均有相對穩定的潛伏期、高峰期和殘效期,間隔一定的時間重複給藥可以維持藥效的連續性。從另一種角度認識,也應注意[12]:①單一方劑中的藥物用量、尤其要掌握方中較重要的藥物用量;②重視複合方劑中的每一方劑用量;③重視加減方劑中的方藥用量,即基礎方的取用量、加味藥物用量和藥味相同方的用量等;④重視方劑的每次服用量。

簡言之,經方劑量的具體應用要注重藥物的絕對量,絕對量反映了藥物的有效用量,但不能生搬硬套,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如病情重者......

相關問題答案
平衝降逆什麼意思?
鼠和馬衝煞是什麼意思?
黃曆中衝馬是什麼意思?
如履平地的戰什麼意思?
兔衝太歲什麼意思?
鹽水衝管是什麼意思?
會計衝賬是什麼意思?
工行卡衝正是什麼意思?
兔衝雞是什麼意思?
衝破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