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的溼氣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中醫講‘溼氣’,主要指什麼體質

中醫解說“溼氣重”到底是什麼意思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很多人都存在溼氣過重的問題,

中醫認為溼邪入體,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最大。那麼“溼氣重”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溼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一.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二.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

三.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溼,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症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溼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髒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洩物。

胖人多陽虛“溼重”

很多胖人看似壯實,實為虛寒。特別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來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們體質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這種胖人,

他們的皮膚一般都是涼涼的。

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自己知

道缺少陽氣,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中醫所說的體內有溼氣是代表什麼意思

中公衛生人才網整理中醫專業考試試題中關於氣虛發熱的知識。自金元時期補土派醫家李東垣首次提出“氣虛發熱”概念以來,後世對其病機的理解,歷來說法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脾胃氣虛,心火內熾說,中氣下陷,虛陽外越說,脾胃中虛,清氣下流,溼鬱化熱說等。

現行高等中醫教材及中專教材在闡述氣虛發熱的病機時皆認為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是其發病機理,這觀點與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所提出的是一致的,且臨床確實存在因過度勞累,飲食失調,或久病失於調理而引起發熱,伴頭暈乏力,氣短懶言等氣虛發熱的證候。

《脾胃論》曰:“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即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東垣認為,元氣不足導致的心火為陰火,陰火併不是心陽,而是下焦離位的相火。“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相火為下焦(腎)之陽氣,是命門之火。在正常情況下,它對五臟六腑有溫養作用,即為“少火”。我們知道,少火之所以能安居其位,有賴於脾氣脾陽充足,脾氣健旺,脾土發揮敦阜、監護的功能,所謂“土厚火自斂”。若“脾胃氣虛,下流於腎”,抑遏源於下焦之相火,則迫使其由原本能生氣之少火,變成賊害元氣的壯火。這種火離位上行,上衝至胸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連成為包絡之火。故出現“氣高而喘,為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這樣一些臨床症狀。“火勝乘其土位”,上衝之陰火,侵犯脾胃,食脾胃之氣,而“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故脾胃越虧,元氣越陷,則陰火越升,心火愈熾。

《內外傷辨惑論》曰:“是熱也,非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溼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燥熱。”這是李杲“氣虛發熱”的又一病機,發熱並非外來之邪所致,而是因為脾胃氣虛,不能升清,水谷精微等清氣反下流成溼,致溼氣閉塞下焦,鬱久而化熱。可見,東垣所指的“陰火”,一指“下焦離位的相火”;二指溼鬱化火。

更多中醫專業考試試題,請關注中公衛生人才網中醫學備考資料!

中醫所說的溼氣是什麼

你好,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裡的津液沒有正常代謝,而是堆積在身體裡的某個地方,顯現出一些症狀,叫溼氣。深山果農養生專家提示,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溼的,脾受到傷害,水溼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溼氣。

中醫所說的溼熱到底是什麼意思

溼熱體 質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調理。體內溼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 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想要擺脫體溼的朋友可以嘗試一 下方式:

1、食療

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溼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湯等。薏 米,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有健脾止瀉 、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溼。

2、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 ,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為感覺身體 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 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溼熱病症。

3、清淡飲食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 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 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 ,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 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4、調味料祛溼

姜、蔥、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 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薑湯,用薑湯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 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5、注意室內通風

不通風是加重溼氣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裡的 溼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裡等。

6、適當保暖

“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溼邪侵入身體。全身都要注意保 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中醫說的溼氣重是什麼意思

體內滯留的不必要的多餘水分。全身或局部腫脹、發酸、犯困、發麻、舌體胖大、舌苔厚、身體極不舒服等等。統稱脾虛

中醫說的溼是什麼意思

溼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溼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溼的入侵,外溼也常困阻脾胃使溼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醫源資料庫》溼:  ①潮溼,與“幹”、“燥”相對。《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見溼,乃生痤疿。” ②自然界中風、寒、暑、溼、燥、火六種氣候因素之一。《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溼、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 ③病因。“六淫”之一的溼邪。《素問·痺論》:“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 ④水溼停滯一類的病證。《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相關問題答案
中醫講的溼氣是什麼?
中醫說的風邪是什麼?
中醫的破氣是什麼?
翁中之鱉的意思是什麼?
中藥用的刀豆是什麼?
中介點的意思是什麼?
初中大葉的意思是什麼?
送中性筆的寓意是什麼?
中國夢的定義是什麼?
竹子的勇氣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