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精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17

清華大學的人文精神

“濃縮精英教育,直通北大清華!”,人才文化、狀元魅力源於卓越人格藝術和一流學習策略的綜合作用。本課程以兩校校園文化、狀元品質、學習策略為主線,在對比北大清華校史文化、校園景點文化、校內師生生活環境閱歷、人才機制和狀元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全面解讀社會大眾看不懂的青少年成長藝術,揭祕狀元“天才”!是刺激和引導學生積極性和發展方向的經典遊學課程!

清華校徽的清華大學校徽的來源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任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徵。在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一個學校的校徽是其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體展現,是學校形象識別系統中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元素。我國自19世紀末興辦新式學堂,辦學模式主要是借鑑於歐美,同時也模仿歐美大學的校徽式樣設計中國大學的校徽。應該說中國較早出現的校徽是北洋大學的校徽,時間大約在1913年-1928年間,此時期國民政府把她定名為國立北洋大學。校徽為盾形,並把“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制上模仿西方大學校徽是顯而易見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請魯迅設計校徽。魯迅於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圖樣。魯迅設計的圓形校徽,以篆書書寫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筆鋒圓潤,結體緊湊,頗具對稱之美,更於簡潔古樸中見沉穩大氣。並且,我們能從魯迅的設計中讀到中國文化的元素。今天我們可以從北京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下載到清華大學的校徽圖案。 在新竹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也可以得到與之相近的校徽圖案。現在的問題是清華校徽最初圖案是何時並由誰設計的?是否與前面提到的兩所大學的校徽有所聯繫?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末創辦的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因為這個特別的出身,清華學堂有個英文校名“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用今天的習慣可譯為“清華帝國學院”。學堂的創辦者痛感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須以新式教育來救國,特為學堂制定“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進入民國後,學堂改稱學校,英文校名去掉“Imperial”一詞。儘管仍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但周詒春校長提倡德、智、體“三育”並舉,培植完全人格的辦校方針。為此,學校定期聘請社會賢達、學者來校演講。1914年11月5日,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梁啟超以“君子”為題在清華學校禮堂(同方部)演講,勉勵清華學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說:“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又說:“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他希望:“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自此之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以其所體現的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而為清華學子銘記於心。 1916年秋,學校為增強學生體魄,鍛鍊尚武精神,組織成立兵操訓練營,並聘請畢業於美國陸軍學校的李寰偉先生為兵操營長兼教官。這是一個準軍事化的組織,他把童子軍之外的學生約200餘人,全部編入兵操訓練營,設有營、連、排建制。學校為兵操營定製了軍服、軍靴和......

清華大學精神 愛國奉獻 追求卓越 的字體是什麼

清華大學精神變成“愛國奉獻 追求卓越”了?

校訓一直都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曾經是清華校訓的一部分麼?

這是陳寅恪老先生的學術思想!曾經也應是清華學術思想的一部分!

有人稱清華的校訓原本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現在罰被攔腰斬斷,只剩下前面8個字了。

也有人稱這不是!

但是陳老先生這八個字算得上清華的一部分吧。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是什麼意思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題寫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的十個大字——也永遠銘刻在包括許倬雲先生在內的一批臺灣地區知識分子的心中。 第一是恥不如人。清華起初是用美國退還給中國的庚子賠款建立的,美國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培養一批“追隨美國的精神領袖”,而學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聯軍洗劫過的清華園和近春園。學生整天面對著被焚燬的斷壁殘垣,民族恥辱時時襲上心頭。當時在學的吳宓曾有“熱腸頻灑傷時淚,妙手難施救國方”之嘆。“五四”時北大已高舉科學與民主大旗,而清華的聞一多貼出的岳飛《滿江紅》,主題還是雪恥。清華是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受著美國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後卻非常敏感於西方人對黃種人的歧視(可參閱吳宓、朱自清、聞一多的日記與書信),他們遠較其他大學的學生蘊積著更深重的對於民族恥辱的痛感;改成大學後,如何擺脫美國的控制實現學術獨立便成為清華建設的主題,而其深處的情感動因仍是雪恥。到了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貽琦任校長第一次講話沒講學術自由卻講了莫忘國難,到了1935年“一二九”清華成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壘。這種為民族雪恥的激情,在解放後轉化為建設祖國的獻身意志。在文革中,眼看中國在科技上日益落後居然還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來的領導人痛心地說:“什麼崇洋媚外?!連洋人屁股都看不見了!”文革後,這種恥辱感重新化為辦世界第一流大學的強大動力。"明恥"是清華精神的重要表徵:恥中國科技與文明不如西方發達國家;恥清華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學;恥清華某些方面不如國內兄弟院校;恥本學科水準不如校內先進學科;恥個人學習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學或教研室出國人。“知恥而後勇”。清華人的恥辱感是民族恥辱感與個人恥辱感的綜合,不同於西方基督教的純個人罪感。它顯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實。 第二是講究科學。清華改大是在“科學與玄學”論戰之後,科學優勢上揚。清華國學院一建立,主任吳宓就宣稱本院與其它大學不同處在於重視“科學方法”(參見吳宓在國學院開學日的講話),四大導師王、樑、陳、趙及吳宓、李濟的研究成果證明此言不虛。梅貽琦到任後,辦校重自由,更重“科學家的眼光和態度”,強調理性和紀律,主張一切以事實為出發點。這一點,構成清華與北大辦學的風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會因素外,還同梅貽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關。這種科學精神不僅貫徹於理工科建設而且旁及人文學科。馮友蘭說清華文科的共同風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較有科學精神”。解放後,清華校長明確提出繼承發揚嚴謹、科學的傳統,並且在廣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從前。蔣南翔在58年大躍進、文革中多次堅持實事求是,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對整個清華的幹部、教師隊伍有深刻影響,對發展清華的科學傳統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是重視實幹。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說“清華的精神是實幹”。直到現在,在校園的中心位置還堅立著一塊碑,上書“行勝於言”,如果再加上韓愈的話:“行成於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華“實幹”的特點。西方近代大學精神與此相反,強調大學精神在“思”,不在“行”,但進入二十世紀,西方的大學也在變,變得更加重視"實用"。全國解放後,清華被改造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實幹"的傳統進一步充實了工科的操作型特點。每一重大決定作出,必有細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統,保證決定能夠獲得實現。從培養計劃、科研戰略到校園管理都是如此。清華有多人進入中央、省部擔任領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種實幹作風。清華每年招生高居龍首,無可匹敵,也是因為它給學生家長與學生本人一個紮實可靠、穩定有序的信任感。從根本上說,......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什麼?

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國內最好的大學,如果算上香港的話,還有香港大學。

至於在這三所大學裡面怎樣排名,主要還是看個人的需求。

清華學生和北大學生相比的風格:

務實,聽話;做得多想得少;在政治思想方面比較單純,不活躍;

清華和北大的比較:

清華偏工科,北大是文理;清華很國際化很溫和開放。

清華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1979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學子首創性地發起成立了清華大學第一個學生“黨課學習小組”。1995年,全校幾十個黨課學習小組和求是學會聯合發起成立了“清華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協會(簡稱TMS協會)”。魏巍為協會題詞:我們的旗幟是共產主義!

清華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如何?

還不錯,比較歡迎本科是理工科的學生報考。有很多關於統計和機器學習的內容。

相關問題答案
清華精神是什麼?
中華民族精神是什麼?
北京奧運精神是什麼?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
崇高精神是什麼意思?
墾荒精神是什麼?
真正的體育精神是什麼?
運動會精神是什麼?
憲法精神是什麼?
大慶精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