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誰寫的?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孟子》的作者到底是誰?

關於《孟子》一書的作者,歷來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這種觀點的,是東漢趙岐,他在《孟子題辭》中說:"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後來,宋代的理學家朱熹從文章風格前後的一致性來論證《孟子》為孟軻自己寫成的。他說:"觀七篇筆勢如熔鑄而成,非綴緝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認在著作過程中有弟子參加。清代的閻若璩也認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種意見認為,是孟子死後他的門徒萬章、公孫丑共同記述的。最初發表這種議論的,是唐代的韓愈和張籍。韓愈說:"軻之書,非軻自著,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之言耳。"(《昌黎文集·答張籍書》)後來,宋人蘇轍、晁公武也附和這種觀點,但是,他們都沒有舉出有力的佐證。清代的崔述也持這一觀點。第三種意見認為,是孟子與萬章、公孫丑師徒一起記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最早闡明這一觀點的,是太史公司馬遷。我們認為,司馬遷的話是可信的。他是西漢人,他所處的時代較早,當時所見到的史料,所聽到的傳聞,比後人豐富而且確實,我們從時間上來考察,也可以進一步說明《孟子》一書不是孟子死後,其門徒的共同記述。孟子從62歲結束周遊生活,一直到84歲去世,還有20年左右的閒居生活。他除繼續講學外,沒有像孔子那樣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而且《孟子》一書是寫他自己和學生的言論和活動的,類似於現代人寫回憶錄那樣,是力所能及的。所以說,孟子生前與學生萬章、公孫丑一起完成《孟子》一書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是誰寫的?

《孟子》一書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今山東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駭的思想。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

孟子的代表作是什麼

回答:是《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埂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目錄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孫丑上

卷四

公孫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離婁上

卷八

離婁下

卷九

萬章上

卷十

萬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盡心上

卷十四

盡心下

www.bs.edu.sh.cn/e_5/mengzi/mengzi.htm

亞聖的手筆----《孟子》

這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謂《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又曰:“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於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諡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註疏》......

孟子一書是誰所作,什麼體史書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孟子》是誰寫的?

《孟子》是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該書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蹟。此書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蔘與;趙歧、朱熹、焦循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韓愈、蘇轍、晁公武等人認為是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追記,但目前學術界較認同的是司馬遷等人的說法。

希望能夠幫到您!

巜孟子》的作者是誰?

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作者是誰啊?

論語禒孔子和他的弟子共同寫的,孟子也是這樣。中庸的作者有爭議,《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寫的。

孟子是誰?

孟子(約前372-前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

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

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 )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

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

“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

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 釘 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

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

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

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

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

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

進行了鑑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

亡佚了。

四書五經分別是誰寫的?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穿》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禮記>>是孟子寫的嗎?

《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49篇分屬於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樑,加上詩經、易經、尚書、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二經;宋明又增加入孟子,於是定型為十三經”[1] ,為士者必讀之書。

相關問題答案
孟子是誰寫的?
草房子是誰寫的?
風雲是誰寫的?
復活是誰寫的?
滕王閣序是誰寫的?
小池是誰寫的?
窮人是誰寫的?
是誰寫的三國演義?
海上日出是誰寫的?
貓是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