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利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佛法利行是什麼意思

利行,佛法中的四攝法之一。四攝法第一是佈施;第二是愛語,慈愛的言語和態度;第三是利行,為大眾利益服務;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動方面同於大眾,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必須廣學多聞。

利行:《普賢行願品》說:“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我們修菩薩行的人,於身口意三業,做事、說話,存心動念,要以利益眾生為出發點,助人為樂,與人為善,人們自然歡喜受教。這就是利行。

佛教中的自利和他利是什麼意思

大乘菩薩在世間行法,與眾生接觸時會有自利、利他一說。

簡單來說,就是在共事中,以對方的利益為重點,寧肯自己吃虧也要成全對方。這就是利他。而在利他的過程中菩薩也得到相應的功德利益,就便是自利。只不過菩薩並不求取功德而已,一切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兩人做買賣,賺錢了兩人分便是自利、利他兼顧; 如果生意不好,那就依著對方不虧本,自己承擔相應損失,這就是利他。菩薩沒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沒有自利。

菩薩為何如此偉大,只因他們行的是六度,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修行方法,成佛的辦法便是如此。而自利和利他的問題主要是佈施。

阿彌陀佛,粗說如是。

佛教十利 ,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十利是指十種利益。不同的行持,各有不同的效用。如有乞食十利、多聞十利、聞經十利、般若十利、禪定十利、精進十利、粥有十利等等。

佛教的剎利是什麼意思

弗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薩利殺跛”解釋如下:【薩利殺跛】 (植物)Sar&sdotblw;apa,譯曰芥子。見最勝王經七。

佛教的利與弊,是什麼

佛教含有豐富的哲理,它對我國哲學、文化、道德觀念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人們只談論儒學而忽略了佛教的內涵,這是片面的。

但是,佛教的主體,並非哲學和倫理,而是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尤其是現代佛教,基本上沒有誰抱著追求真諦的想法去寺院,大都為了某種具體的目的,實質上是一種交易。

看看佛經就知道了,佛經的主體內容,不是勸人看穿紅塵,不是教人成佛,而是具體的許諾、廣告。

佛經,一般是西來的,國產的叫《語錄》而不叫經,例如禪宗六祖說過的話。

西來的,通常是“如是我聞”開頭。

西來的佛經,並不教人“看破紅塵”,與現代人理解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很不相同。

比如《藥師經》,這是重要的經典,從印度傳來,它其中就有這樣的內容:

應念彼如來本昔大願並解釋此經。如所思念如所願求。一切所欲皆得圓滿。

求長壽得長壽。求福報得福報。

求自在得自在。求男女得男女。

或復有人忽得惡夢。或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於其住所百怪出現。此人若能以種種眾具。供養恭敬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者。一切惡夢惡相不吉祥事皆悉隱沒。

或有水怖火怖刀怖毒怖懸嶮之怖。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如是等怖。憶念供養彼如來者。一切怖畏皆得解脫。

若他國侵擾賊盜反亂如是等怖。亦應念彼如來恭敬尊重

這是明明白白的廣告宣傳,而且能幫助人長壽,與“臭皮囊”相沖突,也與“前世”“報應”等基本理念相沖突。版本不同,“福報”也有的版本是“福饒”、“富貴”,這都與“身外之物”的觀念尖銳對立。甚至驅除惡夢、管著侵略和內亂,則明顯不是針對平民百姓的宣傳。

這不是特殊現象,幾乎所有的佛經都充斥著這樣的廣告,因此,基本上是功利主義的。你來捐款、佈施,我保你實現願望,就是這樣一種交易,為了生存的交易。

請教:佛教中的“三稱”是什麼意思

就是稱三次,例如“三稱佛名”,就是稱佛名三次,將佛名念三次的意思。

佛教的智慧是什麼意思?

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來源於人們的分別心。佛典中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如《大乘起信論》等),就是說現象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源於人們的這種分別心。人們由分別心而起我執、法執,生貪、瞋、痴三毒心,成種種顛倒妄想,從而陷於無盡的煩惱,無邊的苦海,不得解脫。對此,大乘佛教認為,要得到徹底的解脫,就必須以無分別的、平等的“般若”智慧,從根本上去除人們的分別心。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謂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於現代人來講,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無過於“自我”的失落。而這種“自我”失落,完全是現代人盲目依賴物質手段和無節制追求物慾的結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於佛教所揭出的貪、瞋、痴三毒心。貪,為人的貪慾心;瞋,為人的瞋怒心;痴,為人的愚痴心。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的無限制追求;瞋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眾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則是對事理的顛倒執著。三毒心的不斷擴張,使現代人在不斷擴張的物慾追求中,身為物慾之奴隸而尚不自覺;在日益發展的高科技面前,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的科技環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異化”。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個體自我本有的主動和自由,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真實價值之所在。 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瞋、痴三毒,教導人們以佈施心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心去轉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轉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來清淨為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物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淨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於每個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那一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穿條條地去的?由此可見,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講,大乘佛教以清淨本性為自我,是極其深刻的。 清淨也就是空,不過大乘佛教是不離色言空的,他反對各種離色空、斷滅空的說法,並斥之為戲論。因此,大乘佛教並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們必要的物質生活。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於物相,沉溺於物慾。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於全社會的,對於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求,更應發心施捨,還之於社會大眾。一個迷執於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心之慾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於自築的牢籠中,終日價用盡心計謀略,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於空虛盲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淨本性之自我的本來面目。 由此說來,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脫法門,在今天還有其合乎時代的現實意義,可為現代人精神修養的資糧。

佛教的剎利眾是什麼意思?謝謝

不是佛教的剎帝利而是印度國家人民的剎帝利,印度有嚴格的四種姓製度,從高到低依次是婆羅門種姓、剎帝利種姓、吠舍種姓、首陀羅種姓,(這四個名字都是漢語對印度梵語的音譯)你問的剎帝利種姓指的是印度的統治階級及軍人武士等階層的人,順便說一下其他三種姓吧,婆羅門指的是宗教人士,主要做祭祀或與他們信仰的神做交流,吠舍指的是普通平民百姓,首陀羅指的是最低下的奴隸階層的人,是最受歧視的人群。

佛教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與人種和土地這些物質要素同樣重要的精神要素。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民族文化的徹底摧毀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消亡。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黃帝開創的,因此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實際上黃帝也是中國道家思想(“黃老之學”)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響,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周易》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其中的預測學連現代科學也難望其項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對知識份子潛移默化,影響巨大。由於很多人對於我學習佛文化產生了一些誤會,認為是迷信,是過時,是封建,是糟粕,那麼就在這裡簡單總結一點佛文化的知識,希望那些對我產生誤會的同學們可以明瞭,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根,為什麼是每一個人必須去學習去了解的。學習佛文化需要那顆發自內心真誠的心,在這裡,為了解釋清楚誤會,就不過多的從心的角度闡釋佛教,而著力於從表象上解釋佛教,還有從佛教與科學的角度解釋佛教,希望看完文章的同學不會再產生誤會,而以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去看待別人為什麼學習佛教文化。一談到佛教,許多人會聯想到:去寺廟遊玩,據說燒炷大香可保佑財源廣進、官運亨通;到廟裡點長明燈、萬佛燈,據說可以保佑升官發財、福慧增長;念念經、拜拜懺、打打齋,據說可以消災延壽、拔除業障;甚至見到街頭流竄著“和尚”打扮的騙子,拿著化緣簿或護身符攔著向行人要錢,或者拿著八卦、籤筒幫人算命、看相……很大一部分社會人士認為這就是佛教。那麼佛教究竟是什麼呢?「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大家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裡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裡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係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這如同學校裡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裡。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闍黎」。阿闍黎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裡才有,宗教裡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再從佛教道......

佛家七苦是什麼?是什麼意思呢?

您好是佛家八苦 佛家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離別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前四苦是生理的即使害怕也是無可躲避的,生老病死,因果報應,最後也逃不出六道輪迴,生生世世。後四苦卻是現世之最苦,我們總是在不停的重複著愛離別、怨憎會,即佛家所謂的苦苦,與所愛離別,與冤家聚首,欲求而不得,起惑造業,三世流轉,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的住胎,當時是什麼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記,但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生下來的時候剛落地時,是呱呱大哭的,這哭聲不知道意味著什麼,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這世界不適應,不習慣,而發出的哭聲,不過慢慢會習慣了。人的誕生,伴隨著生命的未來,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不能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痛發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沒有哪一個人說;他最喜歡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詩人楊萬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誰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面看,為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遊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之樂,但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景;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裡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在座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歷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面對良辰美景,也是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天,就向一個古往譁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面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志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後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描寫美人高士,極盡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擡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因緣所限,偏住到一個院子裡,一天到晚吵得雞吠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歷過這種痛苦:‘月有陰晴園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與情人、親朋好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最常見,也是永......

相關問題答案
佛家利是什麼意思?
佛家觀是什麼意思?
振興家族是什麼意思?
非煙毛利是什麼意思?
貴族家庭是什麼意思?
雯家字是什麼意思?
權利是什麼意思?
體恤家庭是什麼意思?
資產股利是什麼意思?
政府的自利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