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高級情感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19

幼兒高級情感包括

母愛,教育,

幼兒高級情感的發展包括

幼兒期:3歲至6、7歲,相當於幼兒園教育階段,又稱為學前期。幼兒期按年齡分為幼兒初期(3~4歲)、幼兒中期(4~5歲)和幼兒晚期(5至6、7歲)。

幼兒的高級情感主要有什麼,填空題

耍賴,獨佔

幼兒高級情感發展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孩子們到了5、6歲,感情上發生了變化。他們逐漸超出了低齡兒童的喜怒哀樂,感情生活變得日益複雜。低齡兒童不在乎閱讀的方式,也不在乎流出的鼻涕有多難看――但五六歲的孩子就開始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自己需要採取的應對方式。尷尬、笨拙、內疚、忌妒和寂寞等不熟悉的感情會困擾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甚至給他們帶來恐懼。

一位母親發現,當舅舅兩歲的兒子來家裡做客的時候,她不曾預料到的是,媽媽對小弟弟過於熱情,五歲的女兒就對弟弟突然產生敵意。媽媽的態度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調整。這位媽媽告訴我們:“女兒承認自己對弟弟非常生氣,但她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經過一番委婉的詢問,媽媽發現女兒是有了一種不安全的感受--並不是關於小弟弟,而是關於她自己的地位。她是家裡唯一的寶貝,而現在有人和她分享母親的愛了。

五六歲的年齡階段是人生中更多地瞭解感情的最佳階段。心理學家認為,老師鼓勵孩子們自律與相互合作很重要。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他們認識和控制自己的感情。

受到父母情感教育的兒童,舉止更得體、能在煩躁時剋制自己,而且注意力更易集中、能在交往中形成友好的人際關係,學習成績也更好。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也正在發展與朋友密切相處的能力,這也將對孩子的成長有長遠的影響。表明,五歲時能體察到他人情感的兒童,四年以後也很少會在行為或學習方面出問題。因為要理解別人的意圖,首先就要意識到自己的感情。

父母怎樣才能教孩子培養感情技巧,為孩子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幫助呢?們提出瞭如下策略:  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做可以向孩子表明,感情是重要的,值得探討。你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對明天的演講,我感到很緊張。我覺得散步會讓我放鬆一些。"

全面地關注孩子的所有感情。關注孩子微妙的感情波動,如失望或擔憂等,在他們體驗到這種感情時幫他們識別不同的情緒。

善於理解。向孩子表示你能真正理解他的感情。對於他的憂慮或怒氣,你可以平靜地表示沒什麼大不了的,從而幫助他冷靜下來,但這樣做可能會讓他懷疑他判斷自己感情的能力。

說明消極的感情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你可能沒法準確區分如下感情、忌妒、 貪婪和不禮貌。你可能會說:“我明白,在公交車上小朋友不願和你坐在一起,讓你覺得受了傷害,覺得寂寞了。”然後再解釋說,“不過,忿忿不平地叫他的名字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你還有不同的辦法嗎?”

描述感情。可能你要會花不少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發現,孩子的動怒是因為別人不讓他休息。但你讓他學會對自己的感情加以描述有助於他找到自我控制的感覺。當您的孩子使用一個單詞來描述自己的感情時,就表明他的兩個腦半球都在工作,並可以幫助她將注意力集中到所處的情景中,並冷靜下來。

建立感情詞庫。如果教會孩子明白一些具體的詞彙,如‘失落’、‘內疚’或‘孤立’等,有助於你的孩子從一種混亂的恐懼感情狀態中走出來,進入正常的可以說明白的生活狀態。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感情,孩子能更好地與人交流。有時他也會自言自語,自我安慰: “小鵬想讓我忌妒他,我才不呢,我要離開這裡。”

引導孩子找到解決方案。孩子一旦瞭解到他感情的來源所在,感情的問題也就比較容易解決了。他可能會認識到自己感覺寂寞的原因是小朋友不願和自己玩,而不只是自己感覺“很糟”。你可以幫助孩子尋求下面的解決方案,或者去拜訪鄰居。他下一次感到寂寞時,就可能會利用這些思想來解決問題,不再需要依靠您的幫助了。複製搜索

在幼兒期,兒童的高級感情發展,高級情感是指什麼?

是指:能做判斷,分辨實物,認清人,不同的心緒表達等

幼兒好奇,好問是幼兒高級情感中的什麼表現

1.情感需要的多元性。 在當今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的形勢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組合,甚至出現了多元價值觀並存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調自我與社會融合,索取與奉獻融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注重現實。這種呈主流狀態的價值觀直接導致大學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絕對權威崇拜、絕對單一的情感需要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紛呈的情感需求,並形成豐富強烈、紛繁複雜的情感需要結構,既有低層次的與生理、物質相關的情感需要,又有高層次的和心理、精神相聯繫的情感需要。如滿足現代化物質生活的情感需要、進行健康愉悅社會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娛樂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學習求知的情感需要、學習專業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歸屬群體得到愛與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實現自我的情感需要等等。可以說,當代大學生的情感需要是異常的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2.情感體驗的矛盾性。 大學生處於青春期中期的年齡階段,在這一特殊時期他們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喜怒哀樂外,還因知識、閱歷等原因使得他們有著更為豐富的情感和更活躍的內心世界,在情感體驗上普遍存在著以下矛盾與衝突:崇尚理性與較強的情緒性之間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發展與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間的矛盾;較強的交往需求與較大的封閉性之間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動性與行為上的被動性之間的矛盾;較強的責任感與較弱的責任心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衝突的情感體驗交互作用,對大學生的成長起了負面作用,使得他們長期處於壓抑狀態,造成心理障礙,甚至會產生過激行為。 3.情感取向的淺顯性。 由於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諸多誤區,學生的情感發展遠遠滯後於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考試競爭的加劇,純知識、智力的教育大大加強,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視。尤其在大學階段,由於大學教師普遍認為情感教育是低齡教育階段的內容,高校只注重高端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和學習;同時由於科研、生活的壓力日益增大,許多大學教師對教育缺乏應有的熱情,對學生缺乏真誠的關愛,對學生的幸福感、滿意度、創造力和潛在力關注不多,師生間缺乏必要的雙向交流,這些在客觀上淡化了教師情感的感化作用,造成了大學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學生的情感取向處於淺顯狀態。表現在大學生的情感活動對處於低級的人的自然性的情感如吃、穿、住、行的慾望和情懷,而對社會性的情感如對自己生存的群體的責任與義務,對集體的關心,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維護等則普遍缺失和淡化。 4.負面情感的普遍性。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出現的廣泛、深刻、劇烈的社會變化以及工業社會的特性——生活的快節奏、高壓力,使得當代大學生一方面對現代生活新奇嚮往、積極適應、努力追求;但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現代化的物理和社會環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對人的巨大壓抑”①。因此大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在社會的擴展中負荷過重。同時“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力求表達“無意義、無思想、無深度、商業化、大眾化、非歷史、不想未來、只求傾刻的現在等等”②,這種文化現象所反映出的注重對文化的直觀性體驗,熱衷於對形象化、表面化的追求,而將思想意義放逐的淺薄、浮躁,造成了大學生情感的混亂、浮躁;同時美化暴力、凶殺、情殺、復仇、色情、迷信、賭博等不良文化現象對大學生健康的情感會產生嚴重威脅。另外家庭的溺愛、應試教育模式等也會造成大學生的情感畸形發展。因此,雖然健康向上的情感是當代大學生情感發展的主流,但是他們在情感發展上也普遍陷入懦弱、混亂、虛浮及其冷漠的危機之中。概而言之就是: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對事不負責。

9、幼兒的高級社會情緒主要包括( )、(

幼兒情緒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個方面:社會化、豐富和深刻化、自我調節化。

(一) 情緒和情感的社會化

幼兒最初的情緒和情感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繫的,隨著幼兒的成長,情緒情感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繫,因此,情緒的社會化過程就是情感的發展過程。社會化是情緒和情感發展的一種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⒈ 情緒中社會性交往成分不斷增加

幼兒情緒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例如,美國心理學家愛姆斯利用兩年的時間,對幼兒交往中的微笑進行了系統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從1歲半到3歲,非社會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則有所增長。法國心理學家列魯阿·布斯旺類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況下,8歲兒童比4歲幼兒在看電影時的情感交往次數有所增加;4歲幼兒看電影時主要同教師交往,而8歲兒童則主要同鄰近兒童交往。

以上兩個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幼兒的社會性交往情感表現出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趨勢,幼兒與老師的情感交往多於與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是1歲以內幼兒情緒反應的主要動因。而1-3歲幼兒情緒反應的動因除了與滿足生理需要有關的事物外,還有大量與社會需要有關的事物。3-4歲的幼兒,情緒動因處於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渡階段。幼兒有要求別人注意、要求和別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對幼兒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兒不和他一起玩,這對他來說,就成為一種懲罰手段,使他感到煩惱不安,甚至痛苦。同時,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其社會性情感不斷髮展,逐漸出現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級情感。

⒊ 表情的社會化

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有的表情是生物學性質的本能表現,而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周圍人們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緒生理過程的一部分,但它又與社會性認知有密切的聯繫。掌握社會性面部表情有賴於區別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區別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會性認知的重要標誌。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對幼兒和成人交往的發展與社會性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解釋面部表情和運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長。黃煜鋒的研究表明,幼兒園小班孩子已能辨認到別人的表情,對憤怒表情的識別,則大約在幼兒園中班開始。前蘇聯的雅可布鬆認為,嬰兒的特點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緒。以後則根據社會的要求調節真實情緒的表現方式。幼兒從2歲開始已經能夠用表情手段去影響別人,並學會在不同場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二) 情緒和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

從情緒指向的事物來看,其發展趨勢是越來越豐富和深刻。

情緒日益豐富有兩個含義:一是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情緒分化主要發生在兩歲之前,但在學前期也繼續出現一些高級情感,如尊敬、憐惜等。二是情緒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兒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後來引起了幼兒的情感體驗,如親愛的情感。首先是對父母或其他照顧嬰兒的成人,然後是對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員有了這種情感。進入幼兒園以後,先是對老師,然後對小朋友有了親愛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範圍也是逐漸擴大的。

情緒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例如,被成人抱起來,較小的孩子感到親切,較大的孩子會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兒對父母的依戀,主要由於父母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長的幼兒則已經包括對父母勞動的尊重和愛戴等內容。

(三)情感的自我調節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幼兒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能力得到加強。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⒈ 情緒的衝動性逐漸減少

年小的幼兒常常處於激動的情緒狀態,這與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腦皮質......

學前兒童高級情感發展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對他人爆發的激烈的情感,能夠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為領導和管理者,當下級因故發洩脾氣或個別人胡攪蠻纏時,處變不驚,心平氣和可防止問題激化,留下回旋餘地。

結合實例談談幼兒高級情感的發展

注意和記憶方面

注意力的發展

(1)五六歲的幼兒穩定性不斷增長,因而可以比較長時間地做他們感興趣的遊戲,或聽成人講故事.集中注意的時間可達15~20分鐘.

(2)五六歲幼兒開始具有獨立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例如,五六歲的幼兒正興致勃勃地聽成人講故事,但當時如果有一群做遊戲的兒童跑進來,幼兒的注意就不會馬上離開故事,而轉向於遊戲.

記憶的發展

五六歲兒童不僅能夠記住和再現所需要的事物,還能運用一些最簡單的記憶方法加強自己的記憶.如在成人交待任務時,幼兒自己重複念一遍,以便有意識地聽和記.如他們在複述故事時,可以記住一些有趣的情節.

思維和想象方面

(1)五六歲兒童的思維仍然是具體的,當他們思維時,還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進行思維.

(2)近六歲時,兒童對熟悉的事物已有一些抽象邏輯思維了,能夠開始指出某一實物若干特徵的總和但不能將本質和非本質的特徵很好地加以區分.例如問:“什麼是馬?”答:“馬有頭、有尾巴、有4只腳、會拉車.”

(3)兒童進入6歲後,想象有明顯的目的性和創造性.如他們在遊戲時,能預先規定主題,商量分配角色和定好規則.一個遊戲常常能持續玩好幾天,情節也逐漸複雜.

語言、情感方面

語言的發展

五六歲兒童能正確發出各種音節,並掌握了大量詞彙.有的幼兒詞彙量可達2500~3000個.隨著認識和交往範圍的擴大,他們已能較連貫地主動地同別人交談,談話的內容已不限於眼前的事物,也能敘述一些過去看過或聽過的事物.

情感的發展

五六歲兒童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逐漸增長起來.對人對事已有自己的看法.在與同伴的相處中,能保持友誼,同時情感也增強了.能較正確評價自己和同伴的行為.

意志的發展

五六歲兒童由於言語和思維的不斷髮展,因而意志上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都有了較大地發展.如在遊戲中能更好地服從規則.舉止行動也顯得更有組織紀律.

抽象概括力方面

6歲孩子的思維仍然是具體的,但已開始有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例如,在分類能力方面,如果給孩子畫有車、船、桌、椅、蘋果、梨等等物體的圖片,要求他們將物體分為幾類,4歲孩子往往還不會獨立分類,5歲以後就能夠按交通工具、傢俱、水果分類.4歲孩子往往還弄不清“車子”和“卡車”這兩個概念的關係.5歲以後,知道“車子”包含著“卡車”和“電車”等,但是如果問他:“這裡車子多呢,還是卡車多呢?”他們總是回答:“卡車多.”5歲半以後,一般都能正確回答:“車子多.”他們懂得:“合起來多,分開來少.”個別兒童甚至能說:“因為合起來是總數,分開來是一部分,卡車是一部分,比總的少.”5~6歲這段時間,更為明顯.

相關問題答案
幼兒的高級情感有哪些?
幼兒的晨間活動有哪些?
幼兒園辦學特色有哪些?
幼兒園固定資產有哪些?
幼兒園危險物品有哪些?
長沙的市級報社有哪些?
幼兒園招生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活動方法有哪些?
高級語言有哪些?
幼兒園戶外運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