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韓信張良什麼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張良跟劉邦的關係。

漢初三傑”中,劉邦把張良第一個提出來,貌似是最信任最看重,以前我也一直這樣以為。但是在讀了幾遍《留侯世家》之後,再參考《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相關歷史記載,綜合排布來看,劉邦對張良雖然是“言無不聽”,“計無不從”,但實際上並非完全信任,或者說,這個信任受到環境的影響,也是分時期的。張良能得到別人看來最得劉邦信任的錯覺,實際上是以放棄兵權並且一直隨在劉邦身邊為代價的。

一,第一個時期

起義初起就碰上,當時的情況是劉邦團隊並沒有一個給他謀劃目標的人物。這一行人只是東撞西撞的,近乎疲於奔命,根據地沒有了,投奔的景駒更是被秦軍咬著打。在此期間,《留侯世家》的記載是“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此期間的戰績,除了豐邑大概出於父老鄉親不好下手打不下來,幾乎是全勝,尤其是攻打碭,“三日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人數頓時翻了番。這裡自然也有張良獻策的原因在內。

根據張良的說法,他和劉邦是在留遇上的,後來“略地下邳西”,才算正式成為劉邦的下屬。《留侯世家》中還寫了一句,“不去見景駒”,可知他並沒有真正碰上景駒,所以張良到留的時間應該是在劉邦與東陽寧君於蕭西戰秦軍不利,“還收兵聚留”準備攻碭的時候。

劉邦起初投奔景駒是“往從之”,以求借兵,而之後投奔項梁卻是先“從騎百餘往見之”,先借兵再追隨,兩種不同的借兵方法,稍加分析就可以發現後者更加高明。不知道項梁如此大方的原因有沒有張良動用人脈關係。

繼續看《留侯世家》和《高祖本紀》,“從項梁月餘……項梁……立楚後懷王孫心為楚王”,“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自此,追隨半年後張良以韓申徒的身份帶著一千多點兵馬去了韓地,說起來,隨便一個郡縣的兵馬都比一千多,帶著這點人馬能抵什麼用?

不管怎樣,對劉邦來說,好好的一個下屬突然升級了,不幫你了,心裡的滋味什麼樣,可以盡情想象。不過也另有一種可能,貴族加刺客的張良名聲太響了,卻呆在一個平民出身的沛公帳下,那些同屬貴族的人又會怎麼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是說說就能接受的。更何況刺秦的舉動正說明了他心念故國,這時候怎麼又不幹了?還有一點,張良請立韓王是直接跟項梁說的,而沒有請問過這時項梁名義上的頭頭楚懷王,出身貴族還是丞相世家的張良為何會犯這樣的禮節性錯誤?都很耐人尋味。

從秦二世三年正月到六月,作為劉邦帳下的唯一謀士,張良與劉邦軍之間大約可以稱之為蜜月期。

二、若即若離期

約一年後,劉邦西進到韓地,張良“引兵從沛公”,又回來了,此時劉邦帳下多了酈生,還有酈生的弟弟酈商,數千兵馬全部歸到劉邦帳下,而張良僅是以韓兵“從”,差不多是平級關係,雖然配合作戰。但相比之下,你會更信任誰?

從路線上來看,劉邦此前在洛陽開封打硬戰,甚至北絕河津的舉動來看,顯然都是以函谷關為目標。張良加入之後,從四月到六月約有兩個月的時間西征軍都在攻略韓地,將韓地清掃一遍後,六月裡,劉邦軍開始踏上前往南陽武關嶢關入關的道路。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書上沒有明寫,但從這前後的變數來看,很有可能就是張良。

時間一直行進到此處,太史公才開始祥寫張良的計策。計策不必多說,只得注意的是,這放在《高祖本紀》的一次計謀提出的情景。“……沛公引兵過而西。張良諫曰”,由此看,劉邦在作出決定後並沒有告訴張良,一直到過了宛城,張良跑過來說不可如此,於是劉邦“言聽計從”,說的有道理,這才迅速回師宛城。

從此來看,張良顯然不是時刻跟在劉邦身邊,從《韓信盧綰列傳》中看,張良徇韓地的途中遇到了韓王信,“(沛公)......

漢朝時候韓信和張良關係怎麼樣?

沒有關係,連韓信一直是單幹的,而且過於居功自傲。張良是個低調的人,對韓信這種人是敬而遠之

張良陳平韓信為什麼甘願為劉邦棋子

因為他們想要出人頭地,沒有劉邦,他們無法達成。

蕭何,本是秦官,精於後勤,大勢力後勤的事一般都是親近的族人擔任,蕭何跟別人,別人不可能信任他,而劉邦跟他有長久的交情。

張良,有刺秦之名,所以結交廣泛,可以選擇的人很多。他算是愛國者,死忠韓王成,對劉邦只是有好感,畢竟劉邦特別喜歡他。在韓王成被項羽殺了後,張良跟項羽徹底成了死敵,而這時,所有勢力中,劉邦成了張良的第一選擇,因為他熟悉劉邦的為人和軍隊,容易遊刃有餘,利用劉邦報仇。而且,劉邦信任他,倚重他,言聽計從,能夠一展抱負,他也相信劉邦不是暴君。

陳平,來歷本有汙點,好在劉邦本是兼秦官與無賴於一身的貨色,一律通吃,不介意他的出身。劉邦更不同於某些虛偽君子,他就是一個當了王都自稱老子的真痞子,對陳平諸多陰毒的詭計,他都是言聽計從,這種魅力自然讓陳平臣服,

韓信呢,這人就有點說頭了,他雖然有貴族之名,卻無貴族之實,以至地痞都能讓他鑽褲襠,後來不是吃浣嫗的食物,就是寄人籬下遭受白眼,總之前半生實際上就是一個好吃懶做的屌絲。他有再大的志向抱負,也不過是令人恥笑的白日夢,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情懷和經歷對吧?每個人也都是這麼看他的,即便去了項羽營中,也就是個執戟郎門衛,毫無出頭之日。

跳槽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韓信經老鄉介紹,去了劉邦營中,只是仍然不被看中,官小無比,看似可以出頭,實際上劉邦處於弱勢,已難有立軍功的機會。後來,他因事被人看重,結識了蕭何,蕭何發現他真的是個無可比擬的人才,可謂國士無雙,於是多次推薦給劉邦,蕭何和劉邦是什麼交情?劉邦自然講情面,讓韓信做了管軍糧的大官,在如今起碼是僅次於後勤總長的職位了。只是,韓信的抱負不在此,他的學識是領兵打仗,而不是任勞任怨的後勤官,也許是受不了瑣事,他又打算跑路,最終被蕭何追回,蕭何以全家性命擔保,推薦他給劉邦。

說實話,我個人認為,此刻的韓信並無半點名望,反有胯下汙名,他真離開了劉邦,也不會有人重用他,即便他再能談,也有趙括的例子。有人說他可以自己起兵,但是沒有名望,哪來的錢財和人呢?所以沒有劉邦,就沒有韓信,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反過來沒有韓信,也就沒有劉邦,雖然也可謂百分之百,但我個人還是認為99%的好。

毫無戰績和名望的韓信,被劉邦登壇拜將,總統劉邦所有的軍隊,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感受到知遇之恩,這也是韓信甘願為劉邦棋子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韓信雖然做了大將軍,初戰之後,軍隊又被劉邦拿回去了,好像有了名望和資格,可以自己招募軍隊,初期也有蕭何的後勤保證。面對北方諸多還不穩定的王國,他與張耳聯合後,連戰連捷,直至山東齊國。

到了這裡,又要說上一說,齊國本來已經被劉邦派人勸降成功,完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就算田氏有反叛,也可以擊敗項羽後再清理,韓信明明知道對方已投降,卻已然進攻,最後在劉邦正舉步維艱之際,按兵不動,索要假齊王穩定齊國局勢。

如果我是劉邦,此刻肯定也有了殺心,暫時不動他,以後也會要他的命。齊國本來不用打,也就是不需要什麼假齊王,韓信倒好,打了之後,害死說客不說,還勒索,有負劉邦的信任與重託,畢竟那麼多一起舉兵的功臣都沒有封大將軍,封了他。

有人說這是韓信政治不行,我就說,這是人蠢!為什麼?這時候韓信有地有人有後勤,完全可以自立,你要是真有反心,直接反了不行?要是沒有反心,又搞出那麼一套?自從聰明的人有多少既能上朝堂,又能前線統兵的,所以我認為韓信僅僅是戰場的寵兒,其他方面蠢得無藥可救。

滅了項羽之後,所有異姓王裡,其他都原有領地和王的身份,只有韓信是劉邦的嫡系,他為什麼要去湊這個熱鬧?封個侯,交換兵權,劉邦說不定念他功勞,放過他......

劉邦對蕭何、張良、韓信的歷史評價

劉邦贊張良、蕭何、韓信時說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稜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得天下後,把韓信,蕭何,張良三個功臣都殺了嗎?為什麼呢?

1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做為實際上的軍師,開始與劉邦真正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2關於蕭何的處理 蕭何與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說無人能及。首先是看準了市井無賴的劉邦,終生追隨;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蕭何功高位顯,想當然地引起為人刻薄的劉邦的猜忌,曾經三次懷疑、試探蕭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說:“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著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一年,漢將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蕭何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服誅,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復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汙’,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三次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衝昏頭腦,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居然倖免於難。

3關於韓信的處理 劉邦對於韓信可以說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於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狠不下心腸反叛劉邦,使得自己在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收拾。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而且還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對其掉以輕心;其二是韓信中途投奔劉邦,不像樊噲......

劉邦稱帝后,為何要殺張良和韓信!!

絞兔死,走狗蒸。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歷來歷史的進程,劉邦殺那些功臣,主要是功高震主,在加上他自己也不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聽信小人饞言,呂后的慫勇,登上帝位的不安全感,疑心重等等,導致其錯殺不少良臣,張良並不是被劉邦給弄死的,相對於這一點,張良比蕭何、陳平做的好,他知道身為君主的劉邦對於帝位的不安,所以他抽身的早,在劉邦登上帝位後就辭官了,所以倖免於難,在這一點上,越國的范蠡也很明白其實張良是修仙去了 而韓信這些將軍 多年爭戰 手下士兵肯定都聽將軍的話 而不是皇帝的話 你想想,如果這些將軍將來要造反 只要對著士兵說幾句 會何等容易!軍權掌握不到自己手中 不放心!

關於劉邦建立漢朝後對張良與韓信的稱讚故事

劉邦贊張良、蕭何、韓信時說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張良韓信蕭何這四個人的最後下場是什麼樣的?

劉邦稱帝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今河南中部)人,是劉邦的軍師。劉邦滅項羽建漢稱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並讓張良選擇3萬戶作為封地。張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見面時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張良被稱為留侯。張良多病,晚年避居留城封地,死後葬於留城東微山島上。現在,墓前還有一個很大的村莊叫“墓前村”。

韓信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因戰功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成了強化皇權,鞏固中央集權制的障礙,特別是韓信功高震主,權大壓主,才多傲主,更成了劉邦猜忌的對象。韓信先是被貶為淮陰侯,漢高帝十年(前196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當時劉邦正領兵討伐陳狶,呂后就與相國蕭何密謀,將韓信誘至長樂宮鍾室殺之,並夷滅宗族。

蕭何

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採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張良、陳平、蕭何、韓信、劉邦的職位、性格、為人是什麼?

張良職業是政治家、謀士 性格是老練多謀,眼光銳利,善於用人,善於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義,膽識過人,幹練透闢 為人是謙虛、執著、胸懷寬廣 陳平職業是丞相、謀士 性格是計策,重賄冒頓 為人是商討對策 蕭何職業是丞相 、政治家 性格是見識不凡、智慧過人、器量如海。為人是處事非常圓滑,上下各個方面的關係都打的妥妥帖帖,很快便有了升官的機會 韓信職業是大將軍、左丞相 性格是善於謀兵、謀國、謀天下,不善謀己 為人是運籌帷握決勝千里,有縝密的思考。能受胯下之辱,有堅忍不拔的性格。但從他在點將臺對高祖.被貶為淮陰候對樊噲的言語可以知道,他骨子裡有狂妄.目空一切的最大缺點。 劉邦職業是皇帝、政治家 性格是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 為人是寬容、仁慈、有大量 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堅忍克己

鴻門宴裡面張良和韓信真的是要背叛劉邦麼?為什麼范增說他已經把張良給說服了?真的還是假的?

真實的歷史情況恐怕沒有人知道,但是單說鴻門宴這部電影的話,張良和韓信沒有背叛劉邦,范增那麼說其實是一個騙局,范增在離開項羽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項羽必敗,但是他還想用自己最後的力量做點兒什麼,說白了就是范增陷害了張良韓信,讓劉邦誤以為他們倆人背叛了劉邦,最後不得好死。。電影中張良最後沒有背叛劉邦,但是他有先見之明,所以躲過了劉邦的追殺,最後隱居去了,至於最後張良出現在劉邦面前,只是一種電影上的手法吧,我覺得這個絕對是不可能的,只是借了張良的口問了一些值得人深思的問題而已……

但是仔細一想,劉邦未必就是相信了范增錦囊中的話,可是自古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張良韓信都是有能之士,如果他們要是背叛了劉邦,雖說不一定能推翻漢朝,但是一定也會鬧的天翻地覆,倆人功高震主,又是有勇有謀型的,劉邦必然不會留下他們,范增的話只是一個契機罷了…

相關問題答案
劉邦韓信張良什麼關係?
小凌和徐良什麼關係?
孫尚香和張飛什麼關係?
劉備和孫尚香什麼關係?
劉備和徐庶是什麼關係?
劉備和劉邦是什麼關係?
劉邦和劉秀是什麼關係?
韓紅和張一山什麼關係?
韓信和韓非是什麼關係?
張三丰和楊過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