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具有什麼風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杜甫的作詩風格是什麼?

他身處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目睹過社會的種種黑暗;他既貴族官場中奔走, 又與下層勞動人民有密切的聯繫;他親歷安史之亂,長年四海漂泊;他心繫國家安危,關注民生疾苦:正是這特殊的經歷鑄就了杜甫詩歌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說到杜甫詩歌的主要藝術風格,可以“沉鬱頓挫”四字概括。

什麼是“沉鬱頓挫”呢?“沉鬱”指思想內容。“沉”即“深”,指內容的深刻、深廣、深厚。“鬱”即“積”,指內容的真實、凝重、含蓄。“頓撫”則指藝術形式,字面上指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情感的千迴百折、節奏的徐疾相間、音調的抑揚頓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頓挫”這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

杜甫寫詩的風格

甫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但無論杜甫自己評論家,都公認杜甫詩的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

何謂“沉鬱頓挫”?“沉鬱”是就詩的思想內容來說的。“沉”即“深”,“鬱”即“積”,指詩歌內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頓挫”則是就藝術形式而言,講的是詩歌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即有情感的千迴百折,又有節奏音調的抑揚頓挫。詞評家陳廷焯說:“沉鬱之中,運以頓挫,方是詞中上乘。”不獨是詞,詩也如此。杜甫詩歌思想內容的“沉鬱”通過“頓挫”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瞭解杜詩“沉鬱”的思想內容,必須瞭解杜甫的經歷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傾向。另外體會他詩歌“頓挫”的藝術特點,還應瞭解一點詩歌格律常識。

杜詩無處不在的憂國憂民的現實內容和詩人不惜犧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懷構成了他“沉鬱”的詩歌風格,並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他的風格特點是由現實主義內容所決定的。

首先,杜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對人民百姓的關注和同情。“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赴奉先詠懷》)不僅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的深刻同情,還一針見血地指出百姓受剝削凌辱的現實。他還在一些詩歌裡為人民代言:“縣官慮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活隨百草。”(《兵車行》)他甚至對統治者提出抗議:“君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犧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噯,徹夜難眠之時,他還發出這樣的慨嘆:“君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其次,杜詩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詩人的喜怒哀樂是和祖國命運的盛衰緊密相連的。安史之亂危及國家前途時,面對破敗的山河,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時他又“涕淚滿耶裳”,在漫長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蘇聯停濁酒杯。”

杜詩對百姓的同情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反映了社會的動盪不安,人與的顛涕流離,作者的詩情寄託其中,鬱結深度而寄寓深廣。

杜甫“頓挫”的風格主要體現在五、七言近體詩中,杜甫的敘事詩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體詩,而抒情詩多用五、七言近體詩。他們近體詩講究結構的迴環照應,音節旋律的鏗鏘頓挫,對仗的工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理解杜詩風格特點,應瞭解風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及詩歌特點。

杜甫35歲之前,主要是學習遊歷。那時社會富足安定,是其創作的準備期,同時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確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歲,社會正處在安史之亂的動盪中,詩人曾陷敵陣,曾逃難於危急,也曾積極抗敵。國家命運危險、人民災難深重,使他感到徹骨的國破家亡之痛。49歲開始,經歷了長達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雖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捱餓,但他卻定下了一千首詩,反映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襟。”然而時時關注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詩人最後竟死在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儒家思想“民為貴”“治國”“平天下”的意識,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生活經歷都是形成杜甫詩風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體詩寫生活及現實,反映民生疾苦和國家大事,發揮了近體詩的功能。杜詩特別講究音律,對仗的和諧之穩,形成獨特的音律美。創作中,他還特別注重詩歌結構上的迴環照應,起承轉折,令人體味其中的審美趣味。

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前人早有論述,我們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為例詳細講解,加深認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潛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杜甫的詩歌的風格表現了什麼?

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被稱為“詩聖”。另一方面杜甫的詩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可以說李白是偏向於浪漫,而杜甫偏向於寫實。他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鍊的詩人影響更深。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 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鬱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杜甫的詩有什麼特點

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廠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關於杜甫的創作風格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

李白和杜甫的寫詩風格有什麼不同

李白詩歌各具特色,風格多變,以“飄逸”二字難以概括其不同時期的風格。出蜀前後,李白遊奇覽勝,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詩歌“飄逸”的風格比較明顯;一入長安受到挫折,但他並未失去希望,詩風豪邁奔放、感情熾熱,反覆歌詠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長安之後,李白仕途坎坷,國事也日斷衰敗,蒼生水深火熱,詩風一步步接近現實,豪放之中充滿憂國憂民的沉鬱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時,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筆調抒發情懷,揭露現實,鞭撻社會,詩風明顯轉為悲壯。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鬱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有什麼不同

李白詩風狂放自由,常有想象,如同乘鶴仙人不知其將止於何處。杜甫詩風沉鬱,多於紀實,尤在安史之亂期間的作品,讀之使人悲傷。

每個時期杜甫的代表作是什麼?有什麼風格 5分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此期間的代表作有《望嶽》、《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藉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並未得重用。

三、為官時期(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儲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百度百科)

歡迎追問,望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杜甫的詩具有什麼風格?
杜甫的詩歌有哪些特點?
描寫荷花的詩句有什麼?
帶草的詩句有什麼?
葡萄的莖具有什麼作用?
王維的詩句有什麼?
杜甫的絕句是什麼意思?
剃頭髮的工具有什麼?
李白寫的詩有什麼風格、特點? ?
朴樹的歌屬於什麼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