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是什麼時期?

General 更新 2024-06-10

戰國時期是什麼時候?

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鑑》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請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戰國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劉向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諸候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併了。剩下來的七個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墨子的墨家,韓非的法家自立一見,莊子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孟子為儒家在秦後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中原邊境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匈奴的威脅導致了戰國長城的修建。蜀,越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l)更詳細地介紹了諸子百家的情況:關於老子,首先講了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介紹“無為”主張的同時指出了他反對嚴刑酷法;在小字部分中明確提到他的政治思想影響了後來西漢的政局。關於孔子,明確指出了他是我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指出了他的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指出了他的思想中有維護周朝“禮”的保守成分,也有主張政治逐步改良,歷史不斷變化的觀點;明確指出了他的“有教無類”對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積極作用,特別指出他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實質是舉賢的思想,是通過教育的途徑選拔治國的賢良之士。關於墨家,明確提出了它是戰國時期的“顯學”。關於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在小字部分介紹了孟子性善論的思想和荀子性惡論的思想;同時提出了孟子在封建社會裡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地位。

(2)增加了諸子散文的內容,明確提出了莊子是諸子中才華橫溢的大文學家,另外在小字部分還簡介了老子、孟子、荀子和韓非子等人文章的不同風格。

(3)在藝術、體育、娛樂方面,增加了關於繪畫介紹,提出長沙楚國遺址出土的《婦女鳳鳥圖》、《御龍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帛畫,這一時期繪畫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在小字部分增加了節日祭祀、體育活動的介紹。

(4)在科技方面,刪除了關於《內經》的內容(教材明確提出:《內經》戰國問世,秦漢編定,將其列入了秦漢文化),著重介紹了天文曆法、地理、物理、醫學四個方面的史實,增加了曆法方面的知識,提出在春秋時期我國曆法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定19年7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介紹了戰國時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介紹古書《墨經》中有大量物理學知識的內容,涉及槓桿原理、浮力理論、聲學和光學等方面的知識。...

什麼時候是春秋時期,什麼時候是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戰國時期是什麼年代?

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二週於西元前256被秦國所滅,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紀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滅亡了。

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曠日之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韓、趙、魏躋身強國之列,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國分別是:燕、趙、魏、韓、楚、秦、齊。除最為強大七雄外,周王朝境內還存在著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公國、魯、滕、鄒、費等,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它們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為七雄所滅。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戰國”之名,源自西漢劉向編注的《戰國策》。公元前453年,晉國大夫韓、趙、魏三大家族打敗智氏,繼而瓜分晉國,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基礎。

戰國上承春秋亂世,後啟大秦帝國,中續百家爭鳴,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而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戰國時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是什麼朝代

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

東漢末年三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人(或東漢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魏國的締造者和奠基者。中華民族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曹丕代漢後,曹操被尊稱為“大魏武皇帝”,廟號“魏太祖”。

春秋戰國時期過後是什麼時代

秦王朝 嬴政花了十年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實行皇帝制

春秋戰國是什麼意思

1、中國特定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2、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3、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已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諸侯國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這五個人。

我對歷史不瞭解,戰國以前是什麼朝代?

春秋就是戰國之前的朝代了。給你一首我小時候就必須背下來的朝代歌你就瞭解歷史了。

夏、商、周,

春秋、戰國、秦。

西漢、新

公元界線平帝分,

東漢、三國、西東晉,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遼、金,

元、明、清。

民國壽命短,

社會主義氣象新。

以上約計四千二百春。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曆史發展的,趨勢是什麼樣的

社會制度的大變革,生產關係的大轉變,文化上的大發展大繁榮,民族關係上的第一次大融合。總的趨勢是由分裂到走向統一。

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三種趨勢

一是從分裂走向統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三條主線,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⑴由分裂走向統一。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小國,諸侯數目逐漸減少;戰國時,較大的諸侯國只剩下齊楚等七國,七國繼續進行兼併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秦國經商鞅變法逐漸富強,秦王贏政經過大規模兼併戰爭,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

②由奴隸制瓦解到封建制確立。春秋時期,由於鐵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魯國首先採取按畝收稅的方法,承認土地私有。一些貴族將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轉化為地主,奴隸轉化為農民,井田制瓦解,意味著奴隸制的瓦解。戰國時期,在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下,各諸侯國經過100多年的變法,廢除了舊制度,封建制度最終確立。

③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同周邊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係都有了發展,在前代的基礎上,在頻繁的戰爭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經濟文化聯繫加強。這些為後來秦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成為我國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

相關問題答案
戰國是什麼時期?
羋月傳是什麼時期?
春秋是什麼時期?
孟子是什麼時期的人?
中國是什麼時候有手機?
孟嘗君是什麼時期的人?
唐朝結束後是什麼時期?
朝鮮戰爭是什麼時候?
燭之武是什麼時期的人?
先秦是什麼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