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包括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教育心理學包括哪些課程?

心理學課程主要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共六門課程。 理論方面有三門課,以普通心理學為主,以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為輔。 實驗方面有三門課,以實驗心理學為主,以心理測量學和心理統計學為輔。 這六門課程是心理學的基礎入門課程,考研心理學的初試就是考這六門課。 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是心理學最重要的兩門基礎課。 其他的心理學進階課程如認知心理學和西方心理學史、社會心理學等都是對心理學課程的擴展和深入。有些心理學分支課程主要是針對不同領域裡的心理學研究所安排的,比如:變態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性心理學、情緒心理學等等很多。

求採納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根據學科的研究對象、性質以及近年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學科性質和特點。  (2)學習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學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主要有行為主義、認知觀點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4)群體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學校是一個群體,有教師群體、學生群體,還有群體間的互動。教師必須懂得群體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學生間的同伴關係。  (5)個體差異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得到適宜的教育,更加和諧的發展。  (6)學生心理健康,它涉及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以及道德等多個層面。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充分地發揮潛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  (7)教育、教學的測量與評定,一個完整的測量評定過程包括測量與評定兩個方面。  (8)教師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師生雙邊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研究表明,教師的特點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績有重大影響。

什麼是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內容是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的心理規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質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的相互關係等。

學科定義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   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係就像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係。然後,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在大學裡,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於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1]。   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是講授給將要從事或已經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門理論知識,並指導教師的實踐。教育心理學者除了到學校做實驗外,並不介入學校的心理輔導、諮詢、評估和矯正學生的實際活動中。總之,教育心理學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特點,是以研究課題為核心的。

編輯本段學科發展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學校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如學生應怎樣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什麼關係,複習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結合並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19世紀,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不少學者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教育過程。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繼赫爾巴特之後,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他於1868年發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其後,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於1877年發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伐個性的心理規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質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的相互關係等。

簡單說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怎麼從事教育活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教育心理學中包含的學習理論有哪些?

習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對教學設計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行為主義、聯結-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三種。正是這三種學習理論,成為劃分三代教學設計並指導其發展的理論界標。正如美國教育技術專家巴巴拉西爾斯、麗塔裡齊所說:“教學設計深深地植根於學習理論。從傳統的角度看,行為主義的觀點在教學設計的應用中佔有支配地位。今天,這一領域強調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同時有很多人把建構主義作為進一步的指導原則。”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始的一個心理學派。其基本觀點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標塑造人的行為;學習是經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其公式為:S→R(刺激→反應)。在刺激→反應之間不靠中介,直接聯結。

研究行為主義最有影響的是20世紀40~50年代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為”。

(2)操作性條件反射論。通過實驗,他發現了一種不與已知刺激直接聯繫、由可操作性動作即可引發的自發性反射(而不是那種由已知刺激直接引發的應答性條件反射),從而為人類學習找到了一種可操作、可控制的機制。

(3)反應概率強化論。學習是由刺激引起的反應概率(準確-牢固-速度)上的一種變化,強化是增強這個反應概率的一種手段。

(4)程序教學法。他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創造了“教學機器”,倡導“小步呈現、積極反應、及時反饋、自定步調、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學,導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學運動。

第一代教學設計(ID1)的最初嘗試就是依據行為主學習理論在程序教學中開始的。起初是對教學機器、個別媒體的設計,後來逐步拓展到對多種媒體乃至整個教學過程和教育項目的設計,70年代後,又被廣泛用來指導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教學設計。可以說,60~70年代,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設計中佔據著統治地位。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ID1的理論指導,主要是通過強調外在客觀刺激的原理來實現的。它把教師的“教”當作客觀刺激物,置於S→R中“S”的地位,學習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動反應的“R”的地位。ID1則以此為依據,把教師的“教”置於教學設計的中心地位,學習者則處於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傳統教學方式的需要相適應,並在聽、說、讀、寫、畫、算、演、做等動作技能教學中應用效果明顯,使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ID1,在今天,在傳統教學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動作技能的教學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固有的機械性、被動性和低效性,給複雜事物的學習帶來較大困難;特別是它對學習者及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忽視,直接與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相背,因此,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第二代教學設計(ID2)很快得到發展。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ID2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並非S→R直接地、機械地聯結,而是以學習者的主觀能動作用為中介來實現的。在堅持這一基本觀點的基礎上,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又分為格式塔、聯結-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不同學派。其中,產生於70年代、以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為代表的聯結-認知主義學派,由於兼取行為主義“聯結”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二者之長,得到更多教師和學習者的認同,成為70~90年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性學派。其主要觀點有:

1、學習是改變行為。學習是否發生可以通過行為表現的改變來推斷,學習目標可以用精確的行為術語來描述。這就為ID2中通過練習、提問、觀察、測驗等形式來檢查學習效果,獲取反饋信息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學習目標的描述提供了方法。

2、學習離不開內、外......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中五大要素指的是什麼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五要素

1、學生:學習的主體因素(其群體差異、個體差異影響學與教過程)

2、教師:教學中起關鍵作用(教學過程的主導)

3、教學內容: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課程

4、教學媒體: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影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影響教學組織形式及學生的學習方法)

5、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及空間佈置)社會環境(課堂紀律、同學關係、校風、社會文化)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認知發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

教育心理學的重點內容有哪些方面

你就按上面的部分每個細的分支複習就沒什麼問題

教育心理學:問題的性質,問題分為哪幾種? 5分

你應該想問的是問題解決的分類吧,我倒真是不知道問題分為幾類呀! ,呵呵

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和基本內容主要有哪些?

學科體系

教育心理學是主要研究教學過程和學習的一般規律的學科,它主要側重於正常學生群體的心理規律的研究,考察這些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是如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是講授給將要從事或已經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門理論知識,並指導教師的實踐。教育心理學者除了到學校做實驗外,並不介入學校的心理輔導、諮詢、評估和矯正學生的實際活動中。總之,教育心理學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特點,是以研究課題為核心的。

基本內容

1.研究學習者的主動性。   2.研究學習者的能動性。   3.研究學習的內在過程和機制。   4.研究社會性環境的影響。   5.研究情境性環境的影響。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響。   7.研究學習環境設計和有效教學模式。  海8.研究信息技術的利用。

教育心理學中,學習動機理論有哪些?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其培養與發展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一 強化動機理論 學習的強化動機理論是由聯結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他們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聯結主義心理學家用S-R的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衝動力量,並特別重視用強化來說明動機的引起與作用。聯結學習理論的中心概念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而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 學校中的強化,既可以是外部強化,也可以使內部強化。二 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這一概念源於默裡的有關研究,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裡思想,將其發展成為成就動機理論。阿特金森提出了期望——價值理論,用公式表示即:(T)=f (需要*期望*誘因) 其中,成就需要是個體穩定地追求成就的傾向(M),期望是個體在某一任務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P),誘因是個體成功完成某一任務所帶來的價值和滿足(I)。一般而言,任務難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小),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也就越強,所以P與I存在著互補關係,即I=1-P。三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他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與外部環境,或者在於個人的內部。後來,羅特對歸因理論進行了發展,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並依據控制點把個體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一下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四 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理論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為基礎,在德韋克能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德韋克認為,人們對能力持有兩種不同的內隱觀念,即能力增長觀和能力實現觀。吃能力增長觀的個體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隨著學習的進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實現觀的個體則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會隨學習而改變的。心理學家最近開始了對社會目標的研究,並認為成就目標應該包括掌握目標、表現目標和社會目標三種。五 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行為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他把強化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強化,而是替代強化,三是自我強化。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說的先行因素,他的期待概念也不同於傳統的期待概念,認為除了結果的期待外,還有一種效能期待。六 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得到基本的滿足後,便是安全需要,在這之後是歸屬和愛的需要,隨後出現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他人的尊重。在上述這些第一級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便進入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它具有兩方面的涵義,即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馬斯洛又把這五種需要分為基本需要和成長需要兩類。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屬於基本需要,它們因身心的缺失而產生,因此也稱缺失性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屬於成長性需要,它區別於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點在於它的永不滿足性。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於某種缺失性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而引起。 ※三人行考研輔導班......

相關問題答案
教育心理學包括什麼?
基礎護理學包括什麼?
教育心理學英語怎麼說?
教育心理學教材哪個好?
教育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教育心理學之父是誰?
心理學包括哪些? ?
法學包括什麼專業?
心理學屬於什麼專業?
考研數學包括什麼?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