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商從政是成語嗎?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請問“棄商從政”是成語嗎?

棄邪從正

讀 音 qì xié cóng zhèng

釋 義 拋棄邪念,走上正路

用 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歸向正道

【出處】《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棄貿從政,是成語嗎

不是,但有類似結構的成語:棄武修文、投筆從戎、棄邪從正

棄商從政是成語?什麼意思?

是成語,意思是不做生意了,去當官

棄貿從政是成語嗎

棄武從文

答:投筆從戎 【近義】棄文就武 【反義】解甲歸田 【釋義】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徐庶,字元直,本姓單,名福,後改名為徐庶。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後,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於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

成語:棄()從政?

棄筆從戎 猶投筆從戎。指文人棄文就武。

棄惡從善 丟棄邪惡行為去做好事。

棄偽從真 丟棄虛偽而追從真理。

棄邪從正 指拋棄邪行,歸向正道。

成語棄什麼從政

棄政從商與棄商從政

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人很有意思,一個是范蠡,一個是呂不韋。

這兩個古人,前者棄政從商,後者棄商從政,最後的命運卻截然不同。范蠡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歸隱民間,做起生意來,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商人。呂不韋在趙國經商,本來幹得好好的,盆滿鉢滿,誰知應了一句老話,財大氣就粗,一顆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務正業了,嚮往著權力,嚮往著政治。儘管經過苦心經營,他登上了相國的位置,最後還是被革職發配,飲鴆自殺,可謂是悲矣慘也。

范蠡學富五年,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臥薪嚐膽的成語我們耳熟能詳,范蠡的故事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吳王夫差為報父仇大勝越國,越王勾踐帶著殘兵敗卒逃到會稽山。范蠡就在勾踐走投無路之際投奔於他,分析“越必興、吳必敗”的大勢,勸勾踐暫且稱臣納貢,“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在吳國當人質為奴三年,備嘗屈辱,歸國後,與文種制定出興越滅吳的戰略。范蠡還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在苧蘿山浣紗河找到西施。西施明大義、識大體,假意獻身吳王,與越裡應外合,滅掉吳國。

范蠡的難能可貴之處,是在自己事業的高峰時期,就清醒地認識到“福禍相倚”,看透了“權力場”,不敢奢望能與勾踐“共享越國”。於是辭去相國,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後來來到齊國,“下海”經商,在海邊結廬開荒種地,引海水煮鹽,不幾年光景,就積累了數十萬的家產,成為鉅富。齊王慕名把范蠡請進國都臨淄,拜為相國。沒過多久,范蠡認為,自己一介布衣,官居卿相,長期處在優越的地位,不是什麼好事。於是,只幹了三年,向齊王歸還相印,散盡財產,再次歸隱。遷徙到陶後,因經商治產有道,又成鉅富,自稱“陶朱公”。范蠡被後世尊為商聖,在政界、商界都身手不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稍後於范蠡的呂不韋,走的卻是相反的一條路。呂不韋系陽翟富商,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偏偏這人不安分,總想著涉足政壇,握握權柄。他也真是個天生的政治家,有著常人沒有的政治敏感。偶爾和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貴族子楚結識,就像做買賣一樣,一眼就看出了這人質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開始了政治投機生涯。呂不韋不僅將自己的女人送給子楚,更是出謀出資,費盡心思,比如通過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買通華陽夫人,幫助這個“秦諸庶孽孫”返回秦國,取得王位繼承權。果然,子楚繼位後,呂不韋當上相國,居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誰知好景不長,嬴政繼位後,發現呂不韋與太后有姦情,並聽到自己是呂不韋之子的傳聞,便將其革職發配,舉家遷蜀,後來呂不韋自盡而亡。

呂不韋是玩了一把政治,或許說是實現了個人的野心,但他是典型的“過把癮就死”,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各種下三爛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呂不韋的悲劇在於,政治畢竟不同於經商,也不是經商。經商破產了可以從頭再來,頂多窮就窮點,過過苦日子吧。“玩”政治可就是“玩火”,一失足成千古恨,不會給你“大不了從頭再來”的機會。

如果呂不韋繼續經商,繼續“販賤賣貴”,不去趟秦國政壇那潭渾水,該樂哉悠哉好不快哉地一享天年吧?如果范蠡不明智地繼續呆在越國,指指點點,貪戀官銜權力,或是居功自傲,或是還想發揮“餘熱”,恐怕就不可能享有八十八的高壽吧?

就這點上,後人不得不佩服范蠡的“遠見卓識”,不信有文種為例。范蠡不辭而別之際,修書一封給曾經患難與共卻還留在勾踐身邊的好友文種,寫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但文種對范蠡的話半信半疑,過後因遭到越王猜忌,才幡然猛醒,便假託有病,不再上朝。可一切晚矣,勾踐......

棄什麼從政的成語

可以是:棄商從政,棄文從政

棄什麼從政四字成語

棄什麼從政四字成語——棄商從政。

棄文就武

qì wén jiù wǔ

【解釋】放棄文業,改從武事。

【出處】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聞詩禮傳家,此子棄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讀《武經七書》麼?”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詞】投筆從戎

【反義詞】棄武修文

【例句】小可兀自~,來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雖經赦宥,難復前職。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二回

棄矛從政是成語嗎

棄矛從政不是成語

棄筆從戎[qì bǐ cóng róng]

【解釋】:猶投筆從戎。指文人棄文就武。

成語典故

班超(32—102年)出生於文學世家,他的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大文豪、史學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漢書》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後,班昭繼承班固事業,完成了《漢書》。然而班超對文學不感興趣,書香門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將,也算罕見了。

在班固入洛陽為官的時候,班超和母親也都到了洛陽,當時他們家裡很窮,班超靠替人抄寫文字賺點錢貼補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將大都是不安分的傢伙。班超曾經棄筆感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當時在一旁抄書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嘆道:“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這句話和陳勝吳廣的“燕雀焉知鴻鵠志哉”同樣囂張了。這便是棄筆從戎的典故,倒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班超放棄了一份很有前途的文學工作,年輕人有出人頭地的想法並不稀奇,不安於現狀的豪言壯語從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但說到做到、成就偉業的就很少,不過千萬不能因此而小看年輕人的志氣哦。

後來班超以三十六人縱橫西域,在艱難的環境下當機立斷、百戰不殆,寫下傳奇人生,更創造了中國歷史名將之西域神話,揚我中華國威,牽制匈奴保漢帝國太平,制止匈奴在西域的恃強凌弱,更維護西域諸國和平往來。班超既沒有陷入內戰,也沒有屠殺自己人,又不居功自傲,更不為名利而戰,其為軍人之表率,當之無愧。

帶有從政的四字成語

有詞語 棄商從政

沒有帶有從政的四字成語

政成語 :

政出多門、

各自為政、

人亡政息、

蠹政害民、

擁政愛民、

發政施仁、

人存政舉、

政清人和、

蠹民梗政、

改政移風、

政令不一、

人自為政、

蠹政病民、魯衛之政、

大政方針、

政由己出、

政簡刑清、

政通人和、

垂簾聽政、

精兵簡政、

政以賄成、

苛政猛於虎、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相關問題答案
棄商從政是成語嗎?
高高興興是成語嗎?
遠近聞名是成語嗎?
路見不平是成語嗎?
熱鬧非凡是成語嗎?
蹦蹦跳跳是成語嗎?
堅持不懈是成語嗎?
自言自語是成語嗎?
有志者事竟成是成語嗎?
雷聲震耳是成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