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產生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9-20

貨幣的形成及其現代意義

經濟活動中的貨幣,主要起著衡量和轉移與個別商品相分離的價值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貨幣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學問題,更是哲學問題,它有著深厚的哲學與歷史文化的底蘊。首先 ,貨幣對社會各種質料的組合,貨幣經濟對人與人關係中內在維度的改變,鍛造出人對世界 理解趨向物慾化和價值通約化的心理座標。貨幣化生存世界直接影響和關聯著人的世界觀、 人 生觀和價值觀,它使得一種純粹數量的價值不斷壓倒品質的價值,從而追求生活意義 的平等化、量化和客觀化,把人生的消費和積累作為惟一至上的終極追求目標。其次,貨幣 是社會分工和社會交換的產物,它所體現的價值和價值交換,本質上是特定的生產關係或社 會關係的交換,貨幣形式的變遷記載著社會制度形式的變遷。在經濟活動中的貨幣,不僅因 為社會而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只有通過社會才獲得它的價值。它首先是一種社會關係,它作 為一群人的共同的行為體系的一部分而存在著。尤其是,在商品經濟社會,貨幣進入了社會 的各個細胞,牽動著社會每個成員的生存關係和社會交往關係。儘管貨幣是整個社會的共同 創造物,但是對於每一個單個人來說,它仍然是不依賴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最 後,貨幣交換和形態發展的成熟度乃是量度人性及其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方面。貨幣的存在 並不是貨幣自身的單純定在,就貨幣屬人的本性而言,它既作為人的異己對象,又作為人的 活動對象,是屬人的存在。貨幣與人性、人的自由相聯繫。貨幣被深深地烙上了人類智力進 化的印記,正是人的智力水平使得一些本不具一致性或相似性的對象之間有了對等的關係, 貨 幣體現了這種社會的抽象理智。如馬克思所言,“貨幣是需要和對象之間、人的生活和生活 資料之間的皮條匠。”??〔1〕?正是這個“皮條匠”給人類的個性存在和自由開闢了無 限大的活動空間。貨幣反映並昇華了人對於他的目的、他的力量施加的對象以及他無能為力 的對象的實際關係。?

開展貨幣哲學討論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其一,當代急劇發展的成熟的貨幣經濟 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得貨幣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生活和活動的焦點、關鍵和要害,對此問題 的思考,有助於我們在展開現代性批判的過程中,去關注和解答現代人生命被物化的本質奧 祕。在都市化的生存空間裡,人們通過包括交換、所有權、個人自由、貪婪、揮霍、生活風 格、文化等,能夠充分感受到貨幣給現代人的個性和自由開闢了無限大的活動空間;同時, 由於人類“現代性”生存狀態至今擺脫不了貨幣經濟的刺激和支配,貨幣的存在與流動,正 在加速改變著現代人生存交往的理念和方式,人們越來越感到,貨幣在開拓私人財富和私人 生存空間的同時,卻程度不同地擠壓了公共空間和公共權利。尤其貨幣對現代人性的改變和 侵蝕的事實,使我們至今無法消解類似馬克思、席美爾、盧卡奇曾對貨幣、資本所持有的憂 患意識。因此,對現代性的批判,理應包含對貨幣的哲學批判。這種批判有助於我們揭示當 代貨幣經濟背後的社會關係本質,去關注當代人生命的形而上學問題。?

其二,我國正在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貨幣經濟 。當代中國人需要一種成熟的、健康的、適時的貨幣社會觀、價值觀和文化觀。除了懂得怎 樣用錢、怎樣理錢、怎樣對待錢外,還要深刻地認知貨幣與人性、貨幣與自由、貨幣與人類 交往、貨幣與社會進步的關係;認真解讀貨幣的手段與目的、貨幣的真實性與虛 假性、貨幣的能動性與殺傷性等矛盾。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度推進,在中國人告別了 傳統的義利觀後,一種新的貨幣觀念,正在國人心理中發育。貨幣經濟承載和關聯著社會的 各個階層和各種事物,並正在導致整個中國社會價值......

求貨幣的意義,形成?

(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2)在貨幣產生的過程中,商品交換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和商品流通(貨幣產生).2.貨幣的本質(1)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優點有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容易分割等特點.(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產生過程其實,在歷史上,貨幣要比商品產生的晚.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板書)(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在貨幣產生的過程中,商品交換經歷了四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板書)(1)偶然的物物交換最初的商品交換,人們只是把多餘的產品用來交換,而且這種交換很偶然,有剩餘產品就交換,沒有就不進行交換;交換的產品種類也很偶然,今天可能這種產品有剩餘,就交換這種產品;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另一種產品有剩餘,就交換另一種產品.這種交換,用公式可以表示為:W1===W2.

金錢的意義是什麼

唉!這就是現實啊

有一句話概括的很好:錢不是萬能,但無錢就萬萬不能.有了錢你可以買性, 但不可以買到愛;

有了錢你可以買時鐘, 但不可以買到時間;

有了錢你可以買一本書, 但不可以買到知識;

有了錢你可以買地位, 但不可以買到尊重;

有了錢你可以買血液, 但不可以買到生命;

有了錢你可以買樓, 但不可以買到一個家;

有了錢你可以買一張床, 但不可以買到充分的睡眠;

有了錢你可以買到醫療服務,但不可以買到健康的身體。

(1)

利益表現為、轉化為許多範疇,如道德。

利益與許多範疇相聯繫,如權力。

在與利益相關的許許多多的範疇中, 有一個範疇是幾乎每一個現代人都不能迴避的巨大存在,那就是金錢。

這個世界上不用金錢生活的人可以說很少。

連宗教也和金錢相聯繫。需要化緣,需要有人捐款。

希望朋友們在金錢問題上能夠走出誤區,獨具慧眼。

(2)

對待金錢,人類社會幾乎有一萬種畸形的心理和誤區。

對金錢的愛憎、亢卑,對金錢的崇拜與畏懼,對金錢的莫須有的虛榮與輕視, 在金錢面前的瘋狂、醜陋、犯罪、扭曲、變形,在金錢面前的拘束、拘謹、靦腆, 在金錢面前的狂妄自大,在金錢面前的奴顏婢膝,關於金錢的種種嫉妒與不平衡, 在金錢面前的各種厚顏無恥,對金錢的各種暖昧、迴避、虛假,關於金錢的各種累、 各種負擔,關於金錢的各種焦灼、煩惱、忐忑、不安、恐懼、驚惶、苦惱、憤怒、緊張、 疲勞,關於金錢的各種各樣的疾病,關於金錢的各種迷信,關於金錢的各種痴迷, 關於金錢的各種思想、心理、精神乃至行為的誤區。

這個世界上,在金錢問題上毫無疾病的人非常之少。

在金錢問題上毫無疾病的人,必定是整個社會生活都毫無疾病的人。

沒有找到對待金錢的合理態度,沒有找到對金錢的平常心,侈談什麼禪?

當一個人貪錢貪婪得難受的時候還在學禪,是假的; 當一個人想錢想得難受卻說不出口的時候,談禪還是假的。

對錢的平常心,是現代社會平常心的一個標誌。

對金錢的亢卑心理與對人的亢卑心理一樣,都是毛病。 在金錢面前的亢卑心理在當代是一種很普遍的心態。有錢的人拿著錢是一種很亢的感覺, 錢少一點有一種卑的感覺。錢少的時候往豪華櫃檯前一站,就有一點自卑感。這是每個人都有體驗的。

在金錢問題上做到不亢不卑很難。亢卑都是畸形心理,病態心理, 在那一瞬間心理上肯定是扭曲的。在金錢問題上做到不亢不卑,與待人接物做到不亢不卑是一樣的。

對金錢的崇拜與畏懼叫畸形,叫變態;在金錢問題上莫須有的虛榮與清高也叫病。錢少了不平衡,錢多了狂妄,都是病。

在金錢面前的貪婪、醜陋、犯罪,是疾病。在金錢面前的拘謹、靦腆,也是疾病。

一個作家,出版社要出他的書,他不好意思談稿費,這是靦腆。 這種靦腆也是病啊。其實他想要稿費,但是不好意思張嘴。人家給少了他不願意, 可是又不好意思說少。

貪婪是病,靦腆也是病。

做生意成得了成不了,心理上特別緊張,這種緊張也是病。 搞經濟要用無病的方法把它搞好,有病是搞不好的。

不平衡也是病。本來應該把掙錢看成一種玩耍,願意掙錢你就掙, 掙不來錢也不要著急。著急也是個苦惱,也是個病。

錢多了燒得不行,也是病。

所有這些對待金錢的不正確態度都是疾病。在金錢問題上, 人類真是有一萬種誤區,一萬種畸形,一萬種扭曲。

要找到對待金錢問題的平常心,確實需要對金錢有一個清醒的透視。

(3)

學過一點歷史和政治經濟學的人對金錢發展的歷史都有大致的瞭解,可是, 很少有人把貨幣史當成一個真正活生生的東西來掌握。

金錢有其歷史。馬克思等經濟學家對貨幣的研究與揭示, 確實是人類認識文化、解剖......

最早出現的貨幣有什麼意義

交子,出現於北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金銀等財物的使用不方便,據記載,商人們每次出行都會攜帶數量重量極為大的貨幣,及其不方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交通的逐漸方便,人們渴望一種使用方便,攜帶舒適的貨幣,就這樣交子誕生了

貨幣的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量或政策變量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準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購買力的暫棲處; 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淨財富的流動資產; 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併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餘A 缺B,而乙餘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餘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儘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當交換在更大範圍內發生,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雙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斷降低,如果市場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就總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夠提供缺失的供給來滿足交換者的需求。這個第三方就是市場,市場是包含所有交換者的總體。在上述甲乙丙交換的例子中,我們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來做一個一般的說明:假定丁餘D缺E,戊餘E缺F,庚餘F缺A。顯然,交換如果能夠進行,乙、丁與戊都應該和A的接受者約定A可以換取其所需,於是乙、丁與戊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我們再追溯A的來源,甲的A從何而來呢?存在兩種可能:交換所得或者自行產出。如果是自行產出,那麼甲就成為一個通貨的生產者,進一步說是貨幣的發行者,他顯然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即A可以用來交換其所需,因為他正在這麼做。如果是交換所得,我們不妨稱呼這個交換對象為天干,那麼甲與天干交換得到A的時候,乙就成為來自市場的第三方,甲也應與乙約定A可以交換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我們把這個事件中的交換關係進行簡併,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只要交換者與市場能夠達成一個約定,約定某個物品對其他物品的交換權,那麼交換就總能夠進行。如果不存在丙,則市場上沒有乙需要的產品D,因為乙獲取市場丙需要的A就沒有意義,那麼乙與甲交換來獲得A的行為也就沒有意義,甲乙的之間的交換也不會進行,整個交換中止。就乙而言,在其所有B為甲所需的同時,其所需D也能從市場取得,那麼乙才願意與市場丙交換。對乙而言,甲同樣可視為市場的一部分。這樣甲與乙之間的單向匹配,乙與丙之間的單向匹配,丙與甲之間的單向匹配在歸納為個體與市場時,即表現甲與市場丙(含乙)之間的雙向匹配,乙與市場丙(含甲)之間的雙向匹配。而這乃是物物交換得以發生的基本條件。因而貨幣的作用就在於將供給和需求單向匹配的雙方無法達成的交換通過市場而實現,進而實現市場所有交換者的供需轉換,即所有向所需的轉換。將所有交給市場的同時也要求市場提供其所需乃是交換的前提,所有與所需......

紙幣出現的原因、作用和意義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意義及作用簡述:紙幣比金屬貨幣容易攜帶,可以在較大範圍內使用,有利於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怎樣全面理解貨幣的含義

現行人教版必修一經濟生活教材對貨幣的定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怎樣來理解貨幣的這個含義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貨幣是商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貨幣既然也是商品,它也和其它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這是貨幣作為商品和一般商品的相同點。貨幣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可直接購買任何商品,價值是生產金銀耗費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不同的商品使用價值各不相同。貨幣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就在於它的使用價值與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比較具體,如糧食可以滿足人們食用的需求,衣服可以可以滿足人們禦寒的需要,書籍可以滿足人們學習閱覽的需求等等,貨幣作為商品其使用價值比較一般,是購買其他一切具體的商品,即它的使用價值在於“購買”。其次,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隨著交換範圍的擴大,商品交換的總種類增多,為解決交換過程所出現的麻煩,貨幣便從商品中分離出來。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後整個商品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一邊是各式各樣的商品,它們以各種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吸引人們去消費;另一邊是貨幣,它作為價值的代表而存在,它以富有者的身份出現,對商品挑三揀四。在物物直接交換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不需要媒介;而貨幣出現後,買和賣成為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必須同時都需要對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於商品交換的發展。但也帶來新的矛盾。買、賣脫節,商品所有者在這裡賣、到那裡買,今天賣、以後買,其結果,必然有人的商品賣不出去。第三,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又不同於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不等於貨幣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和一般等價物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在於一般等價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區一般等價物可能會不同,但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固定的,固定的由金銀來充當。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就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在貨幣產生以前,一種商品可以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甚至和幾種商品相交換,但不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換。自從貨幣產生以後,一切商品都必須和貨幣相交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商品交換中開始大顯神通。第四、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係。由於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財富的象徵。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年度內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多少,可以顯示出其經濟實力和富裕程度,一個企業擁有產值利潤的多寡可以看出其規模和經濟效益如何。一個商品生產者擁有貨幣量的多少,可以判斷出其富裕或窮困的程度。商品生產者能否實現由商品到貨幣的轉化,關係到其經營的命運。由於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商品生產者必須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換成貨幣,他的勞動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才可以用貨幣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產品,以維持和擴大再生產。在歷史上,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金銀。這種新的財富觀念使整個社會掀起了崇拜金錢的狂熱。這種財富觀念的變化也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係。

相關問題答案
貨幣產生的意義?
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意義?
電子貨幣產生的原因?
大數據產生的意義?
初吻對女生的意義?
考碩士研究生的意義?
外出寫生的意義?
存貨週轉率的意義?
為什麼要養生的意義?
改善民生的意義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