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談談什麼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

好課的標準

1、 課堂裡有生活。是指課堂裡有放映生活問題的問題再現、碰撞和解決。“迴歸生活世界”本身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主張。“教育來源於生活”。課堂也要放映生活。

2、 課堂裡有笑聲。是指課堂裡有歡快的、開心的和會意的笑聲。這是愉快的、輕鬆的課堂。是有效率的課堂。笑聲是生活的需要,課堂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裡少不了笑聲。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它。

3、 課堂裡有辯論。是指課堂裡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新課程推崇的是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一定應該有觀點的、方法的和結果的辯論。辯論觀點,辯論方法,辯論結果,這本身就是探究的過程。現在是辯論不足,沉默有餘。

4、 課堂裡有尊重。是指課堂裡有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特徵。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構成現代教育課堂的靈魂。它使課堂賦有生命力。

5、 課堂裡有規矩。是指課堂裡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十分強調它。所以,課堂也應有養成的、習慣的和人性的規矩。它是自然的,不是教師硬性規定的,因而是人性的。

6、 課堂裡有遷移。是指課堂裡有預設的、生成的和隨機應變的多學科知識的遷移。它使課堂充滿樂趣,懸念和智慧。它也應該是多學科方法的遷移,讓學生思路開闊,方法靈活,富有創新。

7、 課堂裡有掌聲。是指課堂裡有鼓勵的、贊同的和敬佩的掌聲。掌聲來自教師,來自同學。有鼓勵,有贊同,更有敬佩。這是班集體的功能。發揮好這個集體的功能,課堂會迸發出神奇的力量。

8、 課堂裡有權威。是指課堂裡有來自老師的、同學的和真理的權威。作為中小學的教學活動,課堂需要適當的權威。有老師的,有同學的權威,更有相信真理的權威。但也要防止迷信權威。

9、 課堂裡有默契。是指課堂裡有教學的、討論的和作業的默契。默契是和諧教學活動的組成,它不僅提高效率,而且有助改善課堂環境。它使教學智慧的表現。

10、課堂裡有小灶。是指課堂裡有針對個別後進學生的出於關懷目的的小灶。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好的課堂對此是充分重視的。這也是“教育公平”的具體表現。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就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標準,而作為一門藝術,貴在創新,就不應該有唯一的評價標準。因此好課的標準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將隨著社會的需要,教育的改革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但作為一堂好課,最基本的衡量標準還是可以歸納出來的。一般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具備以下標準:

1、是否有連貫。一堂好課看的往往是這節課各個環節是否具備“起承轉合”,是否連貫。即: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場,還要有畫龍點睛的結尾,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的精雕細琢和耐人尋味。

2、是否有生成。一個有魅力的老師要善於把握課堂,及時生成。也就是說好課不應該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教師與學生有互動的過程,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

3、是否有效率。一堂好課必須是注重學生時間投入和效果產出的關係,即效率問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意識,即知道自己在教什麼,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教這些內容,教了這些之後學生會有怎樣的收穫、取得怎樣的效率。一堂好課不僅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最大程度的發展,還應該使學生能夠投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廣泛而深刻的認識。

4、是否有新意。課堂否有新意,是針對學生而......

什麼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 ——對一堂公開課的思考

——對一堂公開課的思考各位老師:剛才大家看了侯鵬娟老師的課,不知有何感受?對於政治備課組的所有成員來說,一致認為是這是一種享受。這不僅是侯鵬娟老師的一種榮譽,也是政治備課組的驕傲和自豪,而這種驕傲和自豪是侯鵬娟老師給予的。無疑,這節課是成功的。我想下午領導讓我們在這裡觀摩學習,也即對這節課的一種肯定。我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析:第一,教學目標清晰合理的課堂。目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層次清晰合理。整節課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第二,動態的課堂。追求的是師生互動,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既能體現教學目標實施結果,又能展示師生活動中的思維軌跡。第三,活潑、民主、自由、有趣的課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學理念。第四,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第五,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第六,動態生成的課堂。信任學生,還給學生思考的權利、思維的意識,讓學生質疑並釋疑,在說與做中發現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能力、體驗情感。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有所期待。整體來說,這節課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成長。那麼,支撐一堂課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麼?我想既不是知識,也不是活動,而是生命。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與人之間靈肉交流的活動。”而一堂課的進行實際上是教師生命與學生生命不斷碰撞、不斷互相接納的過程。侯鵬娟老師通過自己的個人魅力推動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最終達成教師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知識的獲得,以促進師生生命成長的過程。應該說這節課是完美的。新課程標準下, 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呢?這是一個頗值得探討的話題,對於一堂好課,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況且從來就沒有什麼十全十美的課堂。這裡不妨套用一下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對於我們的課堂是:平庸的課是相似的,好課各有各的精彩之處。當然,我們期待的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是發展和超越,更多的是以關注的學習狀態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講課”。一節公開課是一節優質課,是老師們做了精心準備的,當然,要表現的精彩就不能沒有個人表演的成分。一堂好課究竟是在課還是在人?在課,因人而異;在人,因課而異。在生還是在師?在生,就需要常問學生動起來了沒有,少問教師講到了沒有;常問學生成功了沒有,少問教師成功了沒有,在師,就要看教師向學生傳達什麼樣的理念,有人說,教會學生學習什麼,是為了現在;而教會學生怎樣學,才是為了未來。現實中我們畢竟常常面對的是一節常規課,究竟該怎樣上?怎樣讓常規課變為優質課?我想主要還是看我們關注什麼?新課程理念下並非不關注學生的成績,因為學生成績的獲得才能帶來學生的成就感,更能帶來老師的成就感。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只有成績才能讓學生和老師感到一種快樂。但我們還要關注學習的過程給教師和學生帶來的生命成長的快樂。這個過程在新課程改革中表現得尤為迫切。因為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給人一種成長。時下,我們很多老師有這樣一種困惑,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學生”,所以我們老師拼命地教,只怕自己講得少,只怕學生學不會。我們的“怕”不正折射出我們的不相信嗎?既不相信學生,也不相信自己。豈不知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我們還需要讓學生知道“知識都是學來的,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習......

談談什麼樣的課才算一堂好課

一堂好課所應達到的三個標準,

即: 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主動性的課

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實效性的課

一堂好課應該是講練結合的課——這是“過程”、是“橋樑”。

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

一、對“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的看法。(一)是有意義的課,即紮實的課:學生學到了知識,鍛鍊了能力,在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並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而且越來越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二)是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就面而言,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難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課。(三)是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這樣的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維是相當活躍的,在整個過程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四)是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由於長期受公開課的影響,一遇到有人聽課,容易出的毛病是準備過度,這樣教師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上變成把準備好的東西背一遍,表演一下。當然課前的準備對於師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課堂有其自身的價值,這一價值在於它是一個公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要有相互的討論、思維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生成出許多新的東西。(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任何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麼假課的可能性就比較大,這種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們“新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上好了課,總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只要是真實的,總是有缺憾的。二、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1、教學目標,明確恰當,以優化教學目標。要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實際,著眼於學生本學科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格完美,制訂好本節課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及德育目標,使教學目標明確恰當。2、重組加工,突出過程,以優化教材處理。要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訓練點,突出概念、規律和方法,削減死記硬背和重複練習的內容,注意課堂教學從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重組加工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程序,加強過程性內容的教學,以優化教學過程。3、知識傳授,精實活新,以達成認知目標。要把握教材知識點,串接知識鏈,編織知識網。把握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整體性,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社會生活實際和人的發展需求,遵循認知規律,精、實、活、新地導入新課和進行知識傳授,並注意精講巧練和對所述知識與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以達成認知目標。4、優選方法,巧用媒體,以提高教學效益。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優選教學方法,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媒體組合,創造性地設計、應用教學軟件為學生提供多種優化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教學效益。以此保證課堂教學的大容量、高效益。5、尊重主體,引導參與,以強化主體意識。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努力提高學生主體主動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創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以調動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獲得心智發展。6、發揮主導,分層指導,以實施因材施教。要吃透教材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分層指導,實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7、德育滲透,提升人格,以達成德情目標。要以人為本,注重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科學性,注重德育滲透與科學思想教育,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達成德育目標與情感目標。8、注重技能,追求發展,以達成技能目標。要以學為本,注重優化思維與技能培養,注重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9......

什麼樣的一堂課是好課

一堂好課所應達到的三個標準,即: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主動性的課——這是“因”;一堂好課應該是具有實效性的課——這是“果”;一堂好課應該是講練結合的課——這是“過程”、是“橋樑”。

(1)一堂好課是師生雙邊活動的課,既要有教師教的積極性——教師的主動性,也要有學生學的積極性——學生的主動性,兩個主動性是課堂教學的動力之源,動力之源就是動因,有了動力,才有了效力,才有了效益,才能打開智慧之門、求思之門。(2)每個師生最大限度地學會了新知識並鍛鍊了學習、思考的策略,做到了當堂課業當堂掌握,即知識當堂消化、問題當堂解決、作業當堂完成。——教學目的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成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改變“只備教材不備學生”的備課方式。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教師講完了多少,而是學生學會了多少,因此要在課堂上真正讓學生在“聽中學、練中學、講中學” ,要通過動手、動口促進學生動腦、動心。要讓學生眼睛觀、耳朵聽、動口說、親手算、心腦動。要讓學生參與教師的“講”中來,教師要講,學生更要講,也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教的思考與成就的快樂。當然,我國有好多教育家都在不同時期對一堂好課進行了定義與闡述,如:葉瀾教授曾經提出的一堂好課應該:一是有意義的課,即紮實的課 ;二是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 ;三是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四是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但都不一定或不完全適合我們的各個學校的校情或師情、學情,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在潛心學習教育家們的理論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校情,制定適合你自己一堂好課的標準,孔子曰:“因材施教”。。。“教無定法”等等,但如何做到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與張揚個性、百家爭鳴的有機結合,還需更多的教育界同仁相互切磋。

總之,課堂教學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點撥要一語中的,互動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課堂教學要富於主動性,少點被動性,多點理性,少點感性,多點計劃性,少點隨機性,多點實效性,少點無效性,多一點關注學生,少一點盲目填灌,使每一節課富於生活化、情感化,讓我們每一節課都享受教學的快樂與幸福,讓我們自己每一節課回來時都沉寂在回味與陶醉之中,讓我們每一節課都感受到對講臺與學生的感激,讓課堂充滿精神的魅力,煥發生命的活力。要讓我們的每一節課堂感受到活著的幸福,讓教學不再是一種勞役,而是一種生活,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實現每一節課都能讓我們的師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載歌載舞!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
買核桃時,什麼樣的才是質量好的,挑選時都要注意哪些呢? ?
什麼樣的課是一節好課?
什麼是一堂好課?
什麼樣的水是好水?
什麼樣的人是天生麗質?
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合適?
什麼樣的人是朋友?
什麼樣的人是賢妻良母?
什麼樣的草是雲南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