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五月端午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山西人端午節吃的嘛葉怎樣做

山西麻葉的做法如下:

1.取適量麵粉和芝麻放入盆中。

2.打入一隻雞蛋,也可以不加,加入雞蛋的麻葉會更酥。放入食鹽和十三香。

3.慢慢加水,逐步將面和成一團。

4.做好的麵糰,餳十分鐘左右,增加延展性,利於擀制。

5.取餳好的麵糰,加麵粉擀制。

6.擀成薄厚適當的大片。

7.摺疊切寬條。

8.將切好的寬條展開,切成菱形片備用。

9.鍋內放油,燒至下入一片面皮可以迅速飄起,將製作好的麻葉面胚逐片下入油鍋。

10.麻葉炸製成金黃色即可。炸的時候,注意油溫,高的時候,可以將火調小,一面炸糊。

11.瀝油後的麻葉,晾涼過後即可食用。

注意事項:一次性無法吃完的,用塑料袋封閉起來,隨吃隨取,省的返潮。

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樓主,你是不是錢多啊,還是耍我們啊,這種問題隨便一個知道都知道!我是抄來的,你要是不想給就算了,200分也太高了!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廠、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山西過端午節的習俗資料 200字

山西端午節習俗:飲雄黃酒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藥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為藥材,有鎮靜、安神之功能,並具芳香氣味,可做香料。在端午節以前,民間要用菖蒲根和雄黃泡酒,曝晒在太陽下面,以備節日飲用。山西民間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的諺語。節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臍等處。歷代相傳,說是可以闢瘟和驅除蛇、蠍、蜈蚣、蚰蜒等五毒蟲害。

山西端午節習俗:運城蒸虎饃迎端午

端午節來臨,山西省晉南運城一帶的居民有蒸老虎饃迎端午的民間習俗。頗具當地特色的虎饃代表人們敬奉祖先、祈禱平安吉祥的心願。

山西端午節習俗:解州男女戴艾葉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山西陽泉端午風俗

山西陽泉端午風俗:

1、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3、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畫額:畫額的典型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同時還會給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

6、五黃:古人認為端午仲夏,俗稱“五毒”的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傷人,雄黃酒便與“避五毒”相關。雄黃是一種藥材,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 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外搽、內服,或噴灑在床下牆角等處。但值得提醒的是,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加熱後有毒,所以雄黃酒是不宜多飲的。

端午節十大習俗都是什麼?

賽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遊戲之類。在劃龍船時,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絃,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掛艾草與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又或者將艾、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晉代《風土誌》中有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大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現在,每年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這裡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栓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

北方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呢?

北方過端午節情況:

1、北方粽子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紅棗或者是蜜棗,有的還用豆沙或果脯,為了增加甜度,有的還會加上白糖。粽子個頭有大有小,但一般不會小於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2、北方:佩戴五毒銅錢

北方端午節有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習俗替代。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顏色鮮紅,上面繡著蜈蚣、蠍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種毒物,據說可以驅毒辟邪。五色絲線也是人們端午辟邪的一種方式。將紅黃藍綠等各色絲線編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腳腕上,美觀精緻。

3、北方:“踏柳”

古時,河北趙縣的端午節,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而發展到現在,端午吟詩的習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飲賦詩的雅興。

端午的習俗你家鄉都有哪些?

五月五日端午節,一般習俗都是划龍舟、包粽子、掛艾草、繡香包、飲雄黃酒、洗雄黃澡等等;但在我的湖南鄉下老家,除了上述一般習俗外,還有特別與眾不同的節目,非常有意義,所以特別介述於後供大家參考。   一、演唱包公審昏君──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在這一天,常會請戲班子演唱《包公審昏君》這齣戲,以為紀念。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愛國忠臣,楚懷王是暴戾昏君,屈原是因楚懷王聽信讒言、殺害忠良而投汨羅江以表忠心的,而汨羅江是在湘西地界,所以我湘省老百姓對屈原特別抱以不平,自行編了這齣戲以洩憤。   就如同“相聲”中的一個段子──《關公戰秦瓊》,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唐朝,一個是山東好漢,一個是山西英雄,竟然會相見大戰,豈不是笑話?   同樣地,包公是宋人,楚懷王是戰國人,包公是臣,楚王是君,怎麼會臣審君?無他,因為包公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忠臣,“打龍袍”就是臣打君,所以包公審昏君楚懷王,順理成章,管他是宋或是戰國?乃在洩憤開懷也!   二、廟前棒打薄情郎──《白蛇傳》描述白娘娘(白蛇)是在五月五日,被許仙以雄黃酒灌醉,而使白蛇現出原形的。   後人都認為白娘娘雖屬異類,但心地善良,愛情專一,許仙聽信法海和尚之言,謀害白娘娘,可是白娘娘始終如一愛著許仙,原諒許仙誤信法海,即使小青(青蛇)為白娘娘抱不平,勸說白娘娘離開許仙,但她都無動於衷,不離不棄,甚至不惜犧牲,盜仙草救許仙,終於自食惡果,為情郎所害,遭法海制伏,壓於雷峰塔下,永不超生,其命運是多麼地悲慘!所以,在我家鄉,建有“白娘娘”廟,以為紀念。   在端午節這一天,白娘娘廟前遊人如織,凡善男信女皆焚香祭拜,日夜不息。而在廟前廣場,則有一出《棒打薄情郎》的好戲表演,非常精彩。   薄情郎當然是許仙,打許仙的乃是小青(青蛇),而扮演許仙和小青的“演員”,則是大家公推的。   當許仙被小青捆綁到白娘娘廟前廣場時,觀眾歡聲雷動,一致大叫“打死薄情郎許仙!……”此時小青一副義薄雲天的樣子,命令許仙朝著白娘娘廟門下跪,向白娘娘請罪,然後拿起預備好的木棒,朝許仙背上(假裝)打,許仙故意哀嚎,求小青饒命,於是引起觀眾一陣大笑,方告結束。   三、全體動員大掃除——五月正是炎夏,是蚊蠅叢生、病菌繁衍的最盛時期。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全體動員、分工合作,在室內每個角落,及室外四周和陰溝、雜草堆裡,統統來個大清理,然後遍撒石灰(因為石灰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既可滅蚊蠅幼蟲,又可除昆蟲蟻蟑,確有預防傳染、減少疾病的作用)。   這是鄉下人在醫藥缺乏、沒有消毒藥品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現有的石灰來代替醫藥的不足。   同時,家家戶戶,男女老幼,一早就到田野山間,採艾草、菖蒲、夏枯草、車前草等,帶回家中,用大鍋煮水,供全家人洗頭髮、洗澡,特別是有蟲子的衣服,據說有滅蝨驅毒,預防感冒、疫病等功效。   另外則掛艾草、菖蒲於床邊或門前,可有驅魔辟邪的作用,使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得以庇保健康、平安。(

山西的節日風俗習慣是什麼 10分

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等等,是山西民間夏季最隆重的節日。   端午節的內涵,源於古人的驅邪避瘟活動。盛夏,是黃土高原上各種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躍的季節。古人解不開這個謎,便認為是邪祟作怪,並由此創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進行抗衡。後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動。   端午確定為節日,應該與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有關。夏至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確定的夏季節氣,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經有了,稱為仲夏。夏至的確定為古人夏季民俗活動提供了前提條件。《後漢書·禮儀志》就說,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來源於夏、商、周時的夏至節。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亦將端午節解釋為“口吐正陽時當中夏”。   在古代,端午節是被看成惡月惡日來對待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我省人民將五月五日定為春秋時晉國名臣介於推的紀念日。《鄴中記》、《琴操》中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南北朝以後,由於民族遷移和風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紀念日期固定在寒食節,並被全國人民所認同。而荊楚地區五月五日紀念屈原的說法在全國範圍內佔據了正統地位。但在明、清以後,晉北地區又創立了端午節是紀念明初大將軍常遇春之母的說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親為進京趕考舉子,母親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強虜山洞,成婚生子。後來其父攜幼年的常遇春逃離山洞,母親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後,於五月端午節投粽子於江以祭母。此說顯然脫胎於紀念屈原之說,卻輸入了兒不嫌母醜、後輩兒女對先人不忘盡孝之禮的傳統思想。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現在亦有配以各種豆類、麥類以及江米為餡,佐料加柿餅、栗子、果脯、肉類等等。城市人雜,粽於更是甜、鹹、辣味皆有,角、錐、筒形俱見。晉北地區民間包粽子,浸米時水裡要放些艾葉。晉南地區則要將一些粽子用五色線捆繞。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間習慣在端午節太陽未出山時,將特定形式和數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說法有紀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粽子作為節日食品,最遲在漢代就有了。據記載,早期的粽子稱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體做法是用菰蘆葉裹粘米,以淳濃灰汁煮熟,於端午節食用。黍米煮熟置涼水中浸泡,炎熱天吃後具有止渴、去熱功效。而菰蘆葉、灰汁同樣有清涼、敗火的藥用。可見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實踐中創造出來一種應時食品。五月端午節前後,晉南地區處於收打小麥階段,晉北則是夏鋤大忙時期。勞動歸來,渾身燥熱,從涼水中撈得吃一個粽子,解渴、充飢、打涼、下火,周身上下說不出的舒坦。因此,這種食品一直在民間常盛不衰。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藥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為藥材,有鎮靜、安神之功能,並具芳香氣味,可做香料。在端午節以前,民間要用菖蒲根和雄黃泡酒,曝晒在太陽下面,以備節日飲用。山西民間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的諺語。節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臍等處。歷代相傳,說是可以闢瘟和驅除蛇、蠍、蜈蚣、蚰蜒等五毒蟲害。   另外,在宅院中還有“端午到、插艾蒿”的習俗。艾蒿昧辣,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具有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蒼蠅往往避其味而遠逃。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晉北習慣將艾蒿編成人形,懸於門楣,稱為艾人。晉南......

山西古老的風俗是什麼?

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等等,是山西民間夏季最隆重的節日。   端午節的內涵,源於古人的驅邪避瘟活動。盛夏,是黃土高原上各種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躍的季節。古人解不開這個謎,便認為是邪祟作怪,並由此創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進行抗衡。後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動。

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

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

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

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

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

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

相關問題答案
山西人五月端午吃什麼?
五月端午吃什麼?
五月節日吃什麼東西?
五月適合吃什麼美食?
端午吃什麼海鮮?
山東人一日三餐吃什麼 ?
五月初五中午吃什麼?
五月端午是幾號?
西安人一日三餐吃什麼?
西方人一日三餐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