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是哪個民族?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明朝皇帝是什麼民族

明朝不是少數民族政權,那是漢族政權,所以說明朝皇帝理所當然是漢族人。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中華民族是什麼民族 明朝吧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包括土生葡人、土克曼人、夏爾巴人以及中國猶太人等。

朱元璋是什麼民族

有人說朱元璋是回族,有以下依據:

一。民間的傳說,正史,野史

朱元璋手下回民將領之多,是其他開國領袖不能比的。而元末時,政治空氣是很敏感的,為什麼一個回民集團會團結在他周圍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馬,不曾纏足,這幾乎說明了一切,十個回民九個姓馬,回民女性皆不纏足,那時回民不大可能與外族通婚。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 這樣一個回教色彩濃厚的集團在戰亂的情況下有可能拱衛一個漢人登基麼?

1。朱元璋十七歲時的“特殊”葬親儀式:

《明史》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明史》沒有說明是如何克葬的。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歷史系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裡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準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按漢族的傳統習慣,富戶人家所用棺材一般以杉木製成;中等家庭則使用普通木材製成;貧戶人家庭則使用薄皮棺材;赤貧者則使用蘆葦包卷,擡往曠野埋葬。朱氏一家如是漢族,為何一反漢族的傳統習慣而改用白布呢?況且白布的價格比薄板、蘆葦昂貴,朱氏一家屬赤貧,為何捨棄廉價之物不買而去買昂貴的白布呢?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后土葬。由此可以推斷朱家並非窮得買不起最簡單的棺材才用白布,而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處理喪事。

2。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

《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黎東方的《細說明朝》記載:“就這樣,從陰曆四月捱到九月,九月裡他進了皇覺寺,受戒當和尚。” 但是,皇覺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佛道教的寺廟,而是一座清真寺,朱元璋出家為“僧”實際上是在清真寺裡做“海里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后所賜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

朱元璋稱帝后,對“僧”、“光”、“禿”等的同音字非常忌諱。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被處斬。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語,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徐是在借進呈表文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認為,“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喪了命。 朱元璋為什麼如此的忌諱和尚? 原因很明顯拉。

朱元璋對待佛教的態度。 按常理說朱元璋的"和尚"經歷應該讓他對佛教有種特別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卻極力限制佛教的發展:廢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縣最多保留一座大觀寺;逼......

契丹族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尋找消失的民族——契丹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民族。“契丹”本意為鑌鐵,表示堅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來,契丹族卻從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開州立縣是從遼開始,阜新被史學家稱為契丹人的“故地”和“搖籃”。遼時,阜新建有頭下州9座,人口達20萬。可以說,阜新與契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最近,在有關專家用DNA技術認定達斡爾族及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後裔的消息公佈於眾之後,阜新成為解開契丹源流問題的“重地”。昨日,記者對契丹族的源流問題做了進一步追蹤調查。

用DNA技術破解契丹消失之謎

曾經創建了持續219年之久的遼王朝的契丹民族,從元末明初以來忽然從史籍中消失得不見蹤影。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時間一樣不復存在了?

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部分專家利用DNA技術解開了契丹族消失之謎: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雲南的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後裔。

事實上,雲南省保山地區約有十餘萬分屬現在十來個民族的阿、莽、蔣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稱是契丹族後裔,要求有關部門澄清他們的來歷。但是因為考古技術上的障礙,學術界對這個自稱是契丹族後裔的人群始終未能“正名”。同樣,從前關於達斡爾族的族源問題,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爭論,有說源於契丹大賀氏者,也有說自古就獨立發展於其他民族者,各執一詞。

而現在,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於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這個破解過程是這樣的:在雲南保山的5個小村莊,專家們取到了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後裔。

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後者是最難尋找的,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後裔”。

這些業已融化了的“冰”還能找到嗎?

兩份家譜述說著這個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紀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項調查時,在王府鎮河東村葉長青家發現了葉家珍藏的兩份家譜,一份以蒙文書寫,一份以漢文書寫。與這兩份家譜一同珍藏的還有兩份土默特官府發給這個家族的文書,一份頒於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頒於1918年,均為蒙文。後來,這兩份家譜與文書一同載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高勒巴幹主編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後,阜新市建設局幹部陳志健根據漢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結合葉長青家的家譜認定這個葉氏人家是契丹後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現在的這個“葉”姓源自遼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記者見到了葉長青。儘管年過七旬,但葉老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他向記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兩份家譜及隨同珍藏的兩份官府文件。頒於道光十五年文書的題頭是:“準耶律氏希如們寶路等入冊入甲土籍執照”。其漢文家譜序言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碩格格......

明朝皇帝是什麼族人

漢族,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由漢族人民統治的封建王朝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

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2-4]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5]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6] 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7] ,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8] 。[9]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3] 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滿清趁亂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明鄭結束。[10]

明朝疆域囊括內地十八省之範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諸部落有宗主權,[11] 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滿洲、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曾短暫收復安南[12] ,[2] 1424年,明朝領土面積達到約1100萬平方公里。[13-16]

明朝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達、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人口方面,《明實錄》所載明朝人口有7000餘萬,[17] 但許多學者認為實際上逾億,[18] 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19]

明朝是繼漢唐宋後又一個強盛的中原王朝。[20]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21-22] 清朝官修史書《明史》中評價明朝是“治隆唐宋”[23] 、“遠邁漢唐”。

鄭和是哪個民族的?

鄭和,回族人,祖上曾在波斯灣一帶經商,後到雲南謀生。朱元璋軍隊掃平雲南時,鄭和被俘虜,罰為宦官,分配到燕王府第工作。燕王者,朱棣也。後來篡位為明成祖。

明朝皇帝是什麼族的?

朱元璋認定自己是元朝社會4等級的最底層----南方漢族人。

現在有人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鮮卑姓「渴燭渾」氏,「朱可渾」氏,於北魏孝文帝時南遷洛陽,改為漢字單姓朱氏。以此說朱元璋是鮮卑族。這個觀點很荒謬。首先鮮卑族徹底漢化,到元朝就沒任何考證依據。其次朱氏並非僅有鮮卑族轉化來的部分,再三朱元璋家無少數民族之風俗傳統,家族中絕口沒提鮮卑族,又四即使朱元璋在北魏的祖先有1/2鮮卑族血統,到之後一代一代與漢族通婚,血統就1/4----1/8----1/16----1/32---這樣的話DNA裡鮮卑族血統幾乎就沒有了。

中東地的三大民族:中東地主要是什麼人種,什麼明族

主要人種:白種人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地理課本上寫的哦絕對正確

“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是哪個民族?

客家人

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矗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海南、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佔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000萬之眾。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臺、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

明朝時代的瓦剌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瓦剌是蒙古的一部

瓦剌是古代西部蒙古民族,瓦剌先世為“斡亦剌惕”,原居住於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成吉思汗立國時,忽都合別乞領有四千戶,與成吉思汗有世婚關係,在大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

14世紀時,隨著元朝皇室衰微,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予各派系紛爭。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西部蒙古,與瓦剌戰於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瓦剌敗嚮明朝內附稱臣。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1449年,由於明朝對瓦剌實施經濟封鎖拒絕貿易。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為了生存迫於無奈反擊明軍,進攻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於土木堡俘明英宗,史稱為土木之變。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後來由於東部蒙古(韃靼)達延汗再興,瓦剌部移師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帶。為了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阿失帖木兒不時遣使嚮明朝通貢。

瓦剌分為四大部:綽羅斯(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另有輝特等小部。

相關問題答案
明是哪個民族?
清明節是哪個民族?
五月節是哪個民族的?
藏戲是哪個民族的?
晒佛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呼和浩特是哪個民族?
篝火節是哪個民族的?
弦子舞曲是哪個民族的?
突厥是哪個民族的祖先?
辣妹子歌曲是哪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