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的作者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包身工》的作者是誰 20分

夏衍

夏衍是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祖籍河南開封,1900年10月30日生於浙江杭縣(今杭州)。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小時家境貧困,1919年在家鄉參加“五四”運動,與同學一道發起並創辦了當時浙江第一個進步刊物《雙十》(第2期改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他經孫中山先生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黨駐日總支部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外國名著。

1929年,他參加籌備左翼作家聯盟,次年當選“左聯”執行委員,並與鄭伯奇、阿英、沈西苓等人創辦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個戲劇團體——上海藝術劇社,推動了革命戲劇運動的發展。1933年以後,他擔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成為我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

抗日戰爭爆發後,夏衍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後輾轉到重慶,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組副組長,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後方的文化運動,特別是戲劇運動,同時從事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輯。

抗戰勝利後,他先後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領導黨的文化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上海領導文化事業,創辦電影文學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電影及外事工作,為培養電影事業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1977年後,他先後擔任對外友協副會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82年,他當選為中顧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1994年10月,國務院授予他“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包身工》背景、體裁、作者

1、《包身工》是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的代表作。  2、報告文學,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散文的一類,是文藝通訊、速寫、特寫、採訪報告等的總稱,是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可以寫人,可以寫事,也可以寫問題。因為它是“報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為它是“文學”,就要求反映出來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許一定的藝術加工。其特點:新聞性、文學性、真實性。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縣人。著名劇作家、電影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日本,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太陽社,是左翼作家聯盟的發起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主編《救亡日報》和重慶《新華日報》副刊。解放後,任全國文聯常務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等。曾寫過許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考驗》等話劇劇本,並把小說《祝福》《林家鋪子》等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  社會意義。  ① 包身工是舊社會一種變相的販賣奴隸的形式,被販賣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廠做工,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承包人所有;  ② 課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經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包給了叫做“帶工”的老闆。“包”的標誌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處不僅在於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騙,而且是一僕二主:一主是日本資本家(工頭是拿摩溫);另一主是中國二老闆,帶工的。日本資本家稱她們為“試驗工”“養成工”;中國帶工者稱她們為“包身工”;  ③ 作品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包身工這一罪惡制度存在的根源,在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動統治。)  問題2:給包身工下定義。  

夏衍《包身工》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於1935年,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實際考察之後寫出來的。1936年,發表在《光明》(左聯機關刊物,沈起予主編)的創刊號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後到抗日戰爭以前這一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社會黑暗情況。那時中國農村在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日益破產,加上地主的剝削,農民生活極為痛苦。靠近上海的蘇北地區,每年有大批無法生活的農家婦女被誘騙到上海來做包身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國人民的抗日情緒不斷高漲,上海工人運動十會活躍。日本資本家為避免罷工的威脅,就更大量地僱傭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自由勞動者。這篇文章以鐵一般的事實,生動地記載了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惡。

概括《包工身》中所提及的典型包身工個人事件

《包身工》發表於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創刊號,是作者僅有的一篇報告文學作品,但在我國報告文學發展史上有較大的影響.文學在我國是三十年代新興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以散文手法報導真人真事,它的特點是新聞性與文學性的有機結合.它的新聞性表現為嚴格的真實性、報導的時間性以及內容的傾向性,它的文學性主要在於語言優美形象生動.

《包身工》之前的報告文學往往存在偏重事實報導而缺乏藝術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煉生活中材料真實而生動,富有鼓動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報告文學作品,併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作者夏衍先生當時為了寫《包身工》這篇文章,選擇一家日本工廠,名叫“三井系”,當時作者靠廠裡一位朋友幫忙,以“外頭工人”的身份混進工廠,並且對包身工的生活進行觀察.他每天早上四點半左右出發,從上海郊縣步行至三井系工廠.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他總在工房周圍兜來兜去引起帶工頭的注意,認為他是“挑亂”來了,戒備很森嚴,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對包身工的觀察.

二、分析課文

1、 瞭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闊,十二尺深”,約為9個平方多.

“在不到十個平方的房間裡”住著十六七個人; 平均居住面積是0.6個平方

房間除了作寢室外,還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豬玀.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寫了包身工起訂時的混亂情景,緊張忙亂.她們為何這麼緊張,可以慢點嗎?

作息時間:四點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亂程度可想而知

五點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時

下午六點收工

除了十二小時強勞動,還有工房和老闆家庭的義務服務,而她們的年齡與在座的同學的年齡差不多.惡劣的生活條件,繁重的體力勞動,嚴重摧殘著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這樣的環境裡,她們變得麻木,像機器一樣.差不多失去了作為女性最起碼的羞恥感.

三)生活條件

“穿”——穿著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髒了的湖綠乃到青蓮的短衫,下面是無色或是柳條的褲子.長頭髮,很多還梳著辮子.破髒的粗布鞋,纏過而未放大的腳,走路也就有點蹣跚的樣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乾飯.中午的飯和晚上的粥,由老闆差人給她們送進工廠裡去.粥,它的成分並不和一般通用的意義一樣.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豬食.

“住”——每間工房七尺寬,十二尺長——面積約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個人,吃喝拉撒睡都在這裡.

“行”——她們沒有自由,只能在嚴密監視下往來於工房與工廠之間,兩點一線.

可見所謂“供給住食”用“飼養”一詞更符合實際——豬狗不如的生活.

3、 帶工老闆如何壓榨包身工的?

一)“兩年來帶工老闆從‘蘆柴棒’身上實際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錢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錢三角八分計算,並且就算是“蘆柴棒”一年僅幹340天,帶工老闆三年從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塊,除去包身費二十塊,帶工老闆從“蘆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純利潤339塊.

每個帶工老闆帶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賺10170塊錢!多者可賺50850塊錢以上.

全上海當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們僅在三年之內至少被帶工老闆榨取了8136000塊錢以上.

包身工身受日本資本家和帶工老闆雙重剝削的,日本資本家獲得會更多.

相關問題答案
包身工的作者是誰?
野火燒不盡的作者是誰?
幸福是什麼的作者是誰?
山亭夏日的作者是誰?
浣溪沙的作者是誰?
鬼吹燈的作者是誰?
古朗月行的作者是誰?
江雪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專心致志的作者是誰?
爬山虎的腳的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