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六識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誰能解釋一下道家老子的“無為”學說

淨空法師---六種無為,這都是《百法明門論》裡講的。人無我、法無我,這是說《百法明門論》修行的宗旨。你統統認識之後,法執、我執就容易斷了。

六種無為,這都是《百法明門論》裡講的。

「大乘立六無為」,就是有這個說法。

「但非謂有六種之別體」,體是一個,「乃斷我法二執處所顯之一種真理」,只要你把我執、法執統統放下。

小乘人只放下了我執,所以是前三種無為。

大乘把法執也放下了,所顯的一種真理,「有、無、常、無常,皆不可名」,這些名相他都把它滅掉了、都沒有了。

「但是法之實性」,這就是萬法的實性、萬法的本體,哲學的名字叫本體,「故名法性」。

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的真性,真實性,這就是明心見性。

「此一法性從所顯之緣」,從它顯的緣,「分種種之名」。

底下就是六個名,這六個名前面五個,我過去教《百法明門論》的時候,我稱它作相似無為,不是真的無為。

真的無為只有一個,末後一個真如無為,這是真的,真如無為才是真的。

這個就是,此地也說得好,是法性起用,從起用上所顯示的有這五種。

第一個,「虛空無為,此法性離本來諸障礙之位所顯者名之」。

法性離本來諸障礙,這個諸障礙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他這個都離開了。

這個都離開了,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入這個境界,這個叫虛空,他統統放下了。

第二,「擇滅無為,依此法性智慧力斷煩惱之位所顯者名」。

這個是智慧照了,對一切法的真相完全明朗了,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真的放下了。

這個叫擇滅。

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聽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放下了。

無所住就是把三種煩惱統統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無住。

而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普度眾生的心,這就是菩薩。

不像小乘,小乘入了涅盤之後,菩提心生不起來,因為他知道一切法皆空寂,所以他就沒事了。

大乘教裡頭佛說,二乘人掉到無為坑裡去了,無為是個坑,掉下去了,他真無為了。

而不知道,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那叫真無為。

為什麼?沒有障礙了。明明知道一切法空,他還發菩提心,還要教化眾生,現身說法度這些眾生,他在哪裡?

他住無為,他幹有為。那個無為不礙有為,有為也不礙無為,這才叫妙,這妙法!妙法是大乘。

小乘那個不妙,那個無為是真的無為,什麼都不幹了,所以叫偏真無為,不懂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所以擇滅。

「非擇滅無為」,這理我們就能想通,「不由此法性之擇力而為本來清淨或緣缺之位所顯者名之」。

緣缺的時候,眾生沒有感,佛在常寂光裡沒有應,這就是非擇滅;

擇滅是眾生有感,佛有應。法身菩薩有這個能力,也能應,雖能應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四,「不動無為,此法性生於第四禪天離苦樂粗動之位所顯者名之」。

這也就是菩薩修行,這個修行在四禪天。四禪天苦樂粗動這些相都沒有了,都不執著了,稱為不動無為。

大乘修行一定要通過的,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橫超的,都是豎出的,所以他必須通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第四禪是色界最高的這一層。

第五「想受滅無為」,

想,第六識;受,第七識。

「此法性入於聖者非想地所攝之滅盡定。滅六識心想,及苦樂二受之位所顯者名」。

這比前面高一層,前面是第四禪,這是到四空天,所以他是豎出。

在四空天裡面,見到的是想受滅無為,想受滅,沒有轉識成智,他什麼都不想了。

袁了凡先生在雲谷禪師的禪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

釋家,佛家,道家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釋家就是佛家。佛道文字不一樣,但所說的道理相同。

佛祖釋迦牟尼當年證道後,嘆曰:奇哉!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老子也講: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就說出宇宙真相,直接了當,真實了義!

無盡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請教時,大師說不識字。她說你連字都不識,怎麼能理解經文?大師對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乃大異之。佛祖經年說法,竟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古今中外,都在講宇宙本體,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莊子-天下篇》也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說明物質無限可分,永遠沒有什麼最小的組成成分!佛教的世親菩薩在《唯識二十頌》裡“極微與六合,一應成六分,若與六同處,聚應如極微”,就闡述了當時外道學說,即組成物質世界的最小成分——“極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剛曉法師《述說唯識二十頌》裡解釋:假如說【極微】能夠成立,是【實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來看一下。

實在的東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佔有空間,一佔有空間,那麼一定有三維六個方位:前、後、左、右、上、下,這是絕少不了的。比如這個粉筆盒子 ,從左邊兒來看,就只能看見這隻小白兔,至於右邊兒是什麼,我不知道。從上邊兒來看,我就看不見下邊兒到底是什麼。

假如說我有一輛汽車,要裝一車粉筆 。我們把這一盒叫做A,A左邊兒的這一盒粉筆,它只能與A的左側邊相接觸, 而不能夠與A右側邊相接觸,也不能與A的前邊面相接觸,後邊面、上邊面、下 邊面也是不能夠接觸的。在A右邊兒的這一盒粉筆,它只能與A的右側邊相接觸 ,而不能與A的左側邊相接觸,也不能與A的前邊面相接觸,後邊面、上邊面、下邊面也是不能夠接觸的。在A前邊兒的這一盒粉筆,它只能與A的前邊面相接 觸,而不能與A的左側邊相接觸,也不能與A的右側邊相接觸,後邊面、上邊面 、下邊面也是不能夠相接觸的。在A後邊兒的這一盒粉筆,它只能與A的後邊面 相接觸。而不能與A的左側邊面相接觸,也不能與A的右側邊相接觸,前邊面、 上邊面、下邊面也是不能夠接觸的。在A上邊兒的這一盒粉筆,它只能與A的上 邊面相接觸,而不能與A的左側邊相接觸,也不能與A的右側邊相接觸,前邊面 、後邊面、下邊面也都不能夠接觸。在A下邊兒的這一盒粉筆,只能與A的下邊 面相接觸,而不能夠與A的左側邊相接觸,也不能與A的右側邊相接觸,前邊面 、後邊面、上邊面也不能夠接觸。

這是說這一盒粉筆,那麼我們說一個極微呢? 同樣的道理,中間有一個極微,它的周圍也充滿極微。我們稱中間這個極微為甲 。在甲極微東側的這個極微,只能與甲極微的東側邊面相接觸,而不能與其他邊 面相接觸。甲極微西側的這個極微,只能與甲極微西側邊面相接觸,而不能與其 他邊面相接觸。甲極微南邊的這個極微,只能與甲極微的南邊面相接觸,而不能 與其他邊面相接觸。甲極微北邊的這個極微,只能與甲極微的北邊面相接觸,而 不能與其他邊面相接觸。甲極微上邊的這個極微,只能與甲極微的上邊面相接觸 ,而不能與其他邊面相接觸。甲極微下邊的這個極微,只能與甲極微的下邊面相 接觸,而不能與其他邊面相接觸。這是一一對應的,絕無可混亂的餘地。

窺基的 《述記》中說:“東極微處無理容有餘五方處極微。......

道家的三魂七魄,在佛家看來是什麼?

首先強調,佛教並不認為有〔靈魂〕這東西,佛教認為人的〔心靈活動〕是一種〔識〕的活動。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識,是人的今世意識活動﹔末那識是第七識,執著於〔我〕的意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是人類輪迴的主體,它可分兩部分,一是真正清明,具佛本性的意識,一是無明的意識。所以眾生要修練第八意識,將無明去除,只留下佛姓,否則第八意識就不斷輪迴。 唯識宗將識分為前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雖然也是三大類,不過與三魂的基礎觀點完全矗同,它不是能量,而是一種意識活動,它不講究靈魂永生,而講究參透破除意識的束縛。

2)中觀觀點 佛教稱人死後存在的東西為〔中陰身〕,為何稱〔陰身〕?因為佛教認為人的意識便是由五陰(眼耳鼻舌身)而來。為何說〔中陰身〕,因為陰身有中陰身、破陰身、前陰身。前一五陰身完了,後一五陰身又繼續下去,中間接續的便是中陰身。 不過如前所言,佛教不認同靈魂理論,所以此〔中陰身〕也不等同靈魂,而是〔我〕的意識在輪迴中的一個過度。

佛教八識之中第六識的佛家命名是什麼? 10分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淨,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識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錠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淨。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淨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二、見分。見,即照了之義。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也。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背也。梵語摩尼,華言離垢。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

佛道講什麼是犯口孽

佛教裡常說的十惡業,指的是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劣的行為。此十種惡劣行為可以歸納為身、口、意三個方面。

身惡業:即殺生、偷盜、邪淫。

口惡業:即妄語、綺語、兩舌、惡口。

意惡業:即貪慾、嗔恚、愚痴。口無遮攔,禍從口出。

而造口孽是最容易的,管住我們的嘴比管住身體和意識似乎看起來更簡單,但也往往正是這些看似容易做到的卻成了最容易被我們忽視而屢屢犯下惡業的落馬坑。

口孽者,口過之業障也。口孽有無心之孽與有心之孽。

口孽者言也,言者心聲也,心正則言正,心邪則言亦邪也。

好談人之是非,黑白不分,造謠生語中傷,此皆有心之口孽也。如無意中談人之短處,此為無心之孽。但皆是口過也。

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積口德,現在網上的媒體,記者,網民等等,隨手寫了句對某某不恭敬的話,就被人口水圍攻,更喜歡用含沙射影的話帶來不少無謂的口孽,噼裡啪啦間那些惡口已經犯下。

所以巧言令色,信口雌黃,壞人家風,損人名節,皆是口孽之過。言者,向來福澤深厚,終因此而減其福,終受人之不齒,此皆從口孽所造成也。

情慾是什麼意思?

1) 性慾。

(2) 慾望,慾念;對異性的慾望。

情慾 ,養生習語。指人的各種情感和本能慾望。一般而言,中國古代養生學比較強調節制情慾。其中,道家養生學說、道教全真道內修學說、儒家宋明理學修身之道及佛教禪定之說等對此要求甚為嚴厲,醫家養生學說也深受影響。合理節制情慾以助於養生的觀點是應予肯定的。

什麼是因緣和合、什麼是因果循環?

打個比方,一粒種子,這是因。土壤,空氣,水分,陽光是緣,因緣和合才能發芽。

不存在什麼無形物。如果硬要說有,其實是自己心的變現。

類似於味道,顏色,聲音,觸覺,念頭,都叫做識。所謂內有六根,外有六塵,而生六識。六根為因,六塵為緣。六識為果。

所謂山河虛空大地皆妙明真心中物。

道家內功口訣

三豐派認為築基是初功,在於寂滅情緣,掃除雜念。稱“人心既除,則天心來複;人慾既淨,則天理常存”。其入手功夫仍是打坐,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會日長。因為凝神調息在於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平和了,始將雙目微閉,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於此念中,活活潑潑。於彼氣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上不衝心。吸之至下,下不衝腎。一闔一闢,一來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漸漸兩腎火蒸,丹田氣暖。息不用調而自調,氣不用煉而自煉。氣息既和,自然於上、中、下不出不入,無來無去,是為胎、是為神息、是為真橐龠、真鼎爐、是為歸根覆命、是為玄牝之門、天地之根。

氣到此時,如花放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氣燻蒸營衛,由尾閭穿夾脊,升上泥丸,下鵲橋,過重樓,至絳宮而落於中丹田,是為河車初動。但值得注意的是氣至而神未全,並非真動。其實內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積靜累氣為初候,開關展竅為中候,築基煉己為三候。下手於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慾,先閉外三寶,養其內三寶而已。此中最關鍵的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這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所謂凝神,就是收己清靜之心而入其內。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凝起了神,然後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於虛,即此。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調息者,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

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如痴如醉。可謂真消息,實乃玄關發現。三豐派還認為神要真神,方算先天。所謂真神,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辯真偽,訣曰:玄關火發,杳冥衝醒,一靈獨覺;一靈從規中起;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微茫之中,心光發現。修心即是存心。煉性即是養性。存心右便城郭堅固,不使房屋倒塌,即是築基。所以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繫住息,在丹田中婉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復降下絳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了,總是要勤虛修煉。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而調動後天呼吸,必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不遠矣。

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要百日。這裡最根本原理在於養性,澆培鄞鄂,使內藥成全,也就是煉己。心朗朗,性安安,情慾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也就通常所說的內丹。“潛心於淵,神不外遊。心牽於事,火動於中。火動於中,必搖其精。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精、氣、神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遊,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遊,精不妄動,常燻蒸於四肢。同上。所以《繫辭》雲:“窮理、儘性,以至於命”,這是道家修煉的層次,一步接一步的工夫。何謂窮理,讀真函,訪真訣,觀造化,參河洛......

禪宗所謂的"本來面目"指的是什麼

本來面目又曰本地風光,自己本分等。指人的本性。示禪門法道極度之語也。顯教之本覺,密教之本初,亦不外乎是。然則何物為本來之面目,請參之。六祖壇經曰:“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在禪史上最早見於《壇經》,是禪宗六祖在大庾嶺頭初轉法輪啟發惠明禪心時所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這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①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飲水,冷曖自知。可以說,重現“本來面目”是一切參禪者要窮畢生之力究了的根本大事,是禪宗的終極關懷。中國禪宗的精髓要義,就在於對“本來面目”的重現之上。

一、“本來面目”的重現途徑及其內涵

不思善,不思惡是重現“本來面目”的前提,亦即重現“本來面目”的途徑。善惡代表相對認識的兩個方面,它可以指任何對立項:黑與白、是與非、真與偽、美與醜、肯定與否定、天堂與地獄等等。我們二元對待的思維習慣將一切事物相對地分別為善惡、是非,然後執著一方,而拋棄另一方。“正與麼時”是相對的認識尚未產生之時。六祖認為,“本來面目”存在於善惡二分法產生之前。隨著是非好醜的分別心的產生,“本來面目”也蒙受塵垢。“本來面目”,失落於對善惡的分辨上。②而人之所以能分辨,是因為他具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是具有生長相應六識、能取相應六境的六種功能。如眼見色為眼識,耳聞聲為耳識。六識所感覺到的六種境界為色聲香味觸法。因為此六境像塵埃一樣能染汙人的情識,亦名六塵。六根與六塵相接,就會產生種種罪垢。也就是說,認識的發生,導致了“本來面目”的失落。  從認識的發展過程來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人類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相對觀念還沒有產生,沒有知識的介入,人與感知對象之間沒有纖毫隔閡,直觀地反映感知對象。但是,當我們的自我意識覺醒後,個人從大自然中分離出來,山水與人不再是手足一體的關係,山水成了獨立於我之外的一個客體,一個被觀察、利用的對象。這吮的人類,見到的山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等到將這些知識清除後,我們才能以是一朵花的一朵花的態度在看一朵花,沒有主客、物我的對立,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人類意識的最為發達的階段,也是禪的態度。在舊約故事中,人在伊甸園中是與自然處於未分的合一狀態,沒有意識,沒有區分,沒有選擇。他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且他未察覺到他同自然之間有任何距離。這種初始的合一狀態,由於第一個選擇行為偷吃禁果而中止。這第一個行為使得意識產生,他察覺到他就是他,察覺到他同夏娃的分離。亞當和夏娃象徵人類的原初本性,而智慧果象徵著作出價值判斷的能力。作出價值判斷的能力是自我意識的獨特屬性,這正如大荒山無稽崖青埂(情根)峰下的頑石凡心熾動,到紅塵世界中去享受人間情愛,以致於失去本來真面目,幻來新就臭皮囊一樣。人類到了青春期,一個完整的沒有分裂的自我便開始感覺到自身中的分裂。人被逐出伊甸園,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黑格爾在《小邏輯》中借用伊甸園故事論述了認識真理的三種方式:經驗、反思、哲學思辯的方式,與禪宗不謀而合。經驗的方式得到的是渾然一體的未加分析的東西,是直接的天籟的和諧。這時人在伊甸園中無思無慮地生活,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反思的方式是用分離的、知性的範疇來說明統一的整體,這時的人被逐出伊甸園,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思辯哲學的認識方式是認識真理的唯一方式,它揚棄了反思階段的分離性和對立,人類重新回到樂園,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三種方式組成了動力結構,後者對前者進行超越、揚棄,環環相生。

思維把人類從自然中分離出來,理性思維使人成為自然的......

相關問題答案
道家六識是什麼意思?
道家六爻是什麼意思?
道家三元是什麼意思?
六識是什麼意思?
道路淨高是什麼意思?
冤家路窄是什麼意思?
國家基藥是什麼意思?
嬰兒有六甲是什麼意思?
人的潛意識是什麼意思?
工行雙六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