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什麼是國學?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錠。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國學的含義是什麼

一、 國學的含義: 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

“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

二、國學的範疇以及其具體內容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是什麼意思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現如今“國學”之意是指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與學術,是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經受歷史的錘鍊打磨與自然的甄選淘汰,終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受無數世人所矚目與敬仰。

“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這時的“國學”實為藏書與講學之所。

原有釋義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湧現出白鹿、石鼓(一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一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在當時的境域下,所藏之書和所講之學,自然是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從宋代四大書院的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可見此時“國學”這一概念的使用,與“國醫”是一樣的。

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1]

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但黃主張先作“國學史”,使樑放棄了創辦《國學報》的設想。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1]

釋義爭議

就國內而言,清末民初,學界對“國學”的釋義爭議很大,大致有以下幾種:

(1)“國學”即“中學”。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

( 2)“國學”即“國粹”。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麼名不副實,要麼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範化。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

(3)“國學”即“國故”。這一釋義,是針對“國粹”一說太籠統,又鑑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並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這種提法曾經被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所認可。“五四運動”時期的“舊派”、“新派”“國學”家們,幾乎都使用過“國故”一詞。

(4)“國學”即中國固有之學,係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亦即“中國學”。這一釋義,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這一釋義,起初當以章太炎和鄧實等表述得比較明確。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編《民報》時,曾舉辦“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併為設在上海的“國學保存會”機關報《國粹學報》撰文。

可見,章太炎認為“國學”是一國固......

國學是什麼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川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整天說國學,國學到底是個啥

歷史,人文,藝術等各類反映中華文化知識的內容,都屬於國學。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這時的“國學”實為藏書與講學之所。

今“國學”之意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但是定義仍然需要學術商榷,未得到確定定義。

國學內容:

最初,《漢書.藝文志》對國學有一個基本的分類,將其分為六個部分。這六部分構成了國學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六藝有大六藝,小六藝。小六藝是六種技術:禮、樂、射、御、數、術。是具體培養人的人格和各種技能的。大六藝,就是六經。任何時候,經總是排在首位的。這就是中國的精神,是國學精神裡面很重要的東西。 第二部分:諸子百家。諸子如同皇帝出行時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職。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國學是代表著中華文明的核心,歷代有《黃帝陰符經》、《老子》、《莊子》、《郁離子》和《素書》等諸子百家的經典。 第三部分:詩賦。詩和賦不一樣,是兩種不同的體裁。《漢書"藝文志》裡有《詩賦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賦,而我們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書。兵書在古代知識分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後面講的術數和方技被看做是實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術數。譬如作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術、醫術都是方技。

國學機構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書院等。近些年,適應“國學熱”也建立了一些相應的機構。

國學經典:

經部、史部、子部、集部

一、國學蘊涵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簡單地說,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通稱。中華各民族從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與時代的蒙學讀物、習俗、禮儀、語言、文字、天學、地學、農學、醫學、工藝、建築、數學與數術方伎、音樂、舞蹈、戲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思想、心理、信念、宗教、政治、倫理等,都在國學的範圍之內。

這麼說來,國學是無所不包的了。的確,國學的內容包羅致廣,但我們還是可以作一點分梳。大體上說,國學有四個層面。第一是常識層面,即國學的ABC。例如稱謂、謙詞等,今天我們有的青年人鬧了不少笑話,把“令尊”“足下”“家父”“內人”用顛倒了。第二是學術與技藝的層面,即傳統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之傳承,比較專門。第三是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價值,培養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國魂與族魂的層面。

國學按傳統圖書與學術之分類有經、史、子、集四部,或義理、考據、辭章、經世之學的諸路向。國學的核心價值在第三、第四層面。從清末留亡日本的志士仁人使用“國學”這一名稱開始,國學的內核主要指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根本精神價值。

在國勢日頹、民族危亡之時,章太炎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

鄧實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而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

也就是說,國......

什麼是國學?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en: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歷史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原稱「中學」,後改稱「國學」。它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唬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發展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明顯受到了巨大沖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國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國以後,各種西洋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全盤西化派鄙視其為「國渣」,許多中間派因此稱其為「國故學」,維護傳統文化派稱其為「國粹學」;學衡派昌明國粹,發揚中國文化,卻往往不以國學自居。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變化,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越來越為更多的人認識、認同,國學發展開始復興。

含義與分類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中國佛學雖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國本有,因而可否歸入國學存在爭議。按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顧實在《國學叢刊》發刊辭中,則分國學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佛典、詩文六類。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錢穆曾就「國學」一詞發論曰:「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國學概論·弁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柳翼謀認為,凡源承華夏文化之中國學問,無論古今,皆為國學:「予對國學之界說,必非佛學及洋學,……須從古先聖賢,未受佛學洋學之薰染時講清,而又包括後來之漢學、宋學,以及今世所講政治、經濟、財政、社會、教育等,始可言國學。」(《國學之界說》)柳翼謀並主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

當代國學以中國固有學問、傳統文化為核心,涉及領域甚廣。

什麼是國學?

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一般是指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與學術,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是國家的文學或學術。

中國的國學,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的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及墨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結束戰亂等,其對我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從而慢慢形成了一種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宗教、倫理、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禮俗、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引左河水文檔)

國學的基本概念

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兵家、醫學領域的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 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推行歐化政策,導致社會出現徹底洋化的傾向。1888年,三宅雪嶺、志賀重昂等人成立政教社,鼓吹國粹思想,以求扭轉偏向。或許是受這種思潮的影響,1902年秋,梁啟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擬在日本創辦《國學報》。1904年,鄧實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1905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國學保存會簡章》),出版《國粹學報》,撰稿人除了鄧實、黃節,還有章炳麟、劉師培、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他們或為中國同盟會會員,或傾向民主革命。1922年4月至6月間,章炳麟在上海講“國學大概”和“國學派別”。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範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 自 “西學東漸”之風后,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

國學到底是什麼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範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盯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國學到底是指哪些?

國學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學問,它包括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全部燦爛文化。它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漢字文化,漢字本身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經學著作,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包括《易經》、《書經》、《詩經》、《春秋》、《論語》等四書五經。史學著作,包括《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等。諸子學說,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著作,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還有古典文學,包括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激。學習國學之前,最好是讀幾本蒙學讀物,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

相關問題答案
國學是什麼意思?
中國國學是什麼意思?
國本大學是什麼意思?
出國留學是什麼意思?
在職大學是什麼意思?
趙國人是什麼意思?
合作辦學是什麼意思?
日本的國人是什麼意思?
獻身於醫學是什麼意思?
國殤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