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教學評價主要有哪些類型的評價

教學評價分類: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鑑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係。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複習鞏固,確保掌握併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準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準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4、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餘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5、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準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準,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簡述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定量法,定性法,性量結合法。內容是授課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反饋。

教學評價的內容是什麼?

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是教師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等等,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麼講的。即使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師“教”的迴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總的來說,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現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

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因此,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麼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即使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的“學”的價值。因此,新課程提出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

首先,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因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

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以學論教”是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於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

再次,改變了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重心的轉移,將促進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麼。

課程與教學評價方法包括哪些內容

一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併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作用 1、 診斷作用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瞭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並找出主要原因。可見教學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的科學的診斷。 2、 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3、 調節作用 評價發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 4、 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要求 1、 明確多次評價的目的和評價對象,以解決評價的方向性問題。 2、 明確每次評價的內容,評價的具體目標。 3、 明確為評價而準備的條件。 4、 對評價資料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類型 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鑑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係。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複習鞏固,確保掌握併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準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 (1)絕對評價法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準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準,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

課堂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準,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瞭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瞭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裡,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準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準,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繫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併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準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

教學評價是什麼?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併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 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考試與測驗。

教學評價的功能有哪些

一、導向功能首先,要體現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培養符合科教興國要求、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其次,應體現正確的教學觀念,建立科學評價標準。二、激勵功能通過教學評價肯定學生的達標速度,使學生及時看到自己學習的成績,獲得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的自信。  新課程評價觀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學習方法,只有智力特徵各異的學生群體,不存在所謂的“差生”,每個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優勢領域而成為人才;評價還強調應儘可能關注各類學生,其標準應涵蓋學習過程、能力、成果等方方面面,既可促使社會和學校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展,又為每個學生髮展自己的智力領域創造了條件和機會。三、反饋調控功能新課程教學評價強調及時反饋,以利及時發現、彌補、矯正學生的知識缺陷和認知錯誤,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能。反饋過程是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信息獲取、處理和輸出的動態過程。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自我反饋環境,進行自我反饋訓練,幫助他們掌握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方法,要逐步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自我矯正打下堅實的基礎。四、鑑定功能新課程教學評價從根本上促進了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促進了變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為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的轉化,利於調節教師的工作和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師生改進、調節以後的教與學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尹江平(學員) 最後發表時間為: 2010-12-18 09:23:25

(一)發展、激勵功能

(二)診斷、導向功能

(三)調整、反思功能

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包括哪些方面

1.學生學習狀態評價。這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

(1)學生的參與狀態。

(2)學生的思維狀態。

(3)學生的達成狀態。

2.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新課程評價並不完全否定原有課堂教學評價,它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的同時,從更全面的角度關注教師的教,是對原有教學評價的發展與超越。

(1)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正確,手段是否充分體現新課程要求的三個維度的目標內容。

(2)教師的權威活動時間是否儘可能壓縮,力求講解精要、恰當,鼓勵學生質疑問題,不迴避問題,根據學生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

(3)教師是否能夠正確地處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審視和探究的目光對待教材,在質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認同或者標新立異?

(4)教師能否提出高質量的思考題?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層次性?是否正確、及時地評價學生的回答?

(5)教師能否及時調控課堂,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間應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對話,教師要多用商量式的語氣向學生提出建議和要求,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6)教師能否對所有學生表現出尊重和讚賞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教態、語言來激發學生內潛的情緒,使學生的學習情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穩定持久的“樂學”狀態?

由此從評價的機制和評價的方式上,促進教師形成學生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髮展的觀點,激發引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評價的原則有哪些?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切實的評價與診斷,幫助教師積極自主地構建和應用新的教學策略,不斷調整教學的組織方法與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第二,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是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效率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直接關係著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評價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評價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找到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改進的地方,而不僅僅是評判教師的教學過程現狀。同時現代教學評價強調,課堂教學評價主體之一就是教師自己,課堂教學評價本身也應該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與行為的批判性的反思,是教師與同行、專家交流與分享的過程,因此,通過課堂教學評價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的對象和評價的內容要體現的一個原則。在評價的對象上,主體性原則是指被評價對象對評價活動和過程的參與,包括評價指標的建立、評價方法的採用、評價過程的實施等都要有教師的參與;在評價的內容上主體性原則是指評價中要體現互動和學生的發展,即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師生間的互動。課堂教學中的互動通常表現在:(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學習成了一種內在的動力和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成長的體驗;(2)學會合作,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會接納、讚賞、爭辯、互助。

(三)效益性原則

效益性原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教學成果與所付出的物質代價和精神代價的比率。這往往是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適宜性的一個重要標準,課堂教學活動本身是為了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環節和相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標而存在的。不同的教學處理,其效果和效率是不一樣的。因此,某些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是否恰當,效益性原則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這既是教師創造性發揮的體現,同時也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它的實現才能真正達到發展性評價的目的。

(四)藝術性原則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這是一句公認的名言,但教學藝術本身也是課堂教學評價最難以把握的一個內容。應該說教學藝術體現出了教學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教師素質的綜合體現,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各種能力之中,也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其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體態語的表現力尤為重要。語言表達不僅要準確、清晰、簡練,還要具有感染力。就課堂教學的環節而言,教學藝術包括導入藝術、介紹藝術、提問藝術等,每個環節的組織都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功底。而評價過程中對教學藝術性的評價也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素質和教學過程的評價上。

(五)過程性原則

過程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評價針對的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即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直接針對的是課堂教學活動及其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的目標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效率。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主流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往往以課堂教學的幾個基本結構和環節來進行評價。第二,它是與發展性原則相生相伴的一個原則。評價既要體現教師教學經驗的發展過程,又要體現學生學習經驗的發展過程,它不是用某一事件評定某一結果,而是要體現個體發展的連續性。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教學作用,我們把教師和學生的個體成長與進步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反思,對評價資料進行細心收集、整理與......

教學評價的原則有哪些?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評價 (一)定義 課堂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所進行的評價,主要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行為及其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廣義的課堂教學評價通常有過程和結果、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維度。由於前面的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學生和教學結果的評價,因此,我們這裡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是針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的評價。(張大均:《教育心理學》,665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通常有三種方式:一是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主要是對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如教師、學生、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進行評價;二是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則是以學生的心理髮展為評價中心,要求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得到了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的發展和進步進行評價,它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作為基礎;三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它往往是在教學結束之後對學生的進步所進行的評價,與第二種評價的不同在於,前者主要是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來推測其可能的收穫,而對教學效果進行的評價則往往是在課堂教學之後通過考試等測量手段來進行的。 在這三種評價方式中,第三種方式往往同學生評價相聯繫,而且是學生評價的重點,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第二種評價方法目前還處於探索之中,如,是針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還是對每個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評價。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評價還是課後進行評價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教學過程評價則是目前主要採用的,也是相對較為成熟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我們這裡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也就是探討這方面的內容。 (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類型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進行不同分類。 1.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按評價目的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獎懲性評價的目的是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教師進行獎懲,它將課堂教學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的獎懲相結合,並以此作為教師晉級、嘉獎、降級、解聘等的依據。這種評價是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運用較多的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參評教師過分注重被評課的質量而不是整個教育教學的質量,出現中評不中用的現象,此外還會出現難以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等問題。 發展性評價的目的則是期望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點評、討論、反思,讓被評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評價結果不與獎懲掛鉤,而是為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發現各自的優缺點提供機會,為制訂教師發展的目標和對策提供依據。 2.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 按評價主體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這種分類方法以評價者是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依據。外部評價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人員,如教研員、評價專家、學校領導、教務人員以及教師同行等不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者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的評價;內部評價則是由直接從事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師本人和學生群體所進行的評價。 無論是外部評價者還是內部評價者,在評價的過程中都會遵循一定的評價標準,不過不同評價者的評價標準可能會有所不同,如同行更多地會從學科的角度對課堂教學提出要求,學校領導則會從學校管理角度提出要求,教師本人則會從自我教學風格方面進行評述,而學生則可能從教學內容的多寡和教學中的情緒反應等方面進行評價。 3.現場觀察評價、監視監聽評價、錄像評價、量表評價 按評價資料的收集手段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分為現場觀察評價、監視監聽評價、錄像評價、量表評價等。 現場觀察評價是評價者進入課堂,實時實地聽教師講課並及時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往往表現為隨堂聽課、評課。這種評價資料的收集方法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而且能夠對各種臨時發......

相關問題答案
教學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教育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大學生法制安全教育知識包括哪些內容 ?
兩學一做包括哪些內容?
國學六藝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模式包括哪些環節?
教學過程包括哪些環節?
教學不足包括哪些方面?
教學媒體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