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宮刑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司馬遷因什麼原因而受宮刑

司馬遷的《史記》,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們不但知道這部史書,還知道司馬先生是在受了宮刑後忍辱把它寫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為替李陵辯解惹怒了漢武帝劉徹所致。人們之所以知道,一是司馬光總撰的《資治通鑑》這麼記載,《通鑑》問世,被一代代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是史書的權威,流播面相當廣;二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如是說,《報任安書》寫得沉痛哀惋,動人心絃,被收入清人編的《古文觀止》後,讀者更多,影響更大。

但是,自從上個世紀50年代接觸《史記》並讀了有關司馬遷的資料後,我總對他受宮刑的原因產生懷疑。我覺得,司馬遷和其父,都是漢武帝的近臣,關係親密。劉徹的巡遊、封禪、制歷活動,他們父子多是參與者,極受皇恩。其父司馬談寫《史記》,是奉旨而為,事未竟而囑託子繼其業,也是取得劉徹同意的。若皇帝不同意,司馬談是無權授兒子太史令這樣的官的。且接父手續寫《史記》,用司馬遷自己的話說,也是“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李陵降番劉徹固然震怒,但絕對不至於因為他只說了幾句為陵辯解的話就施之以腐刑。還有,《報任安書》中,他說皇帝之所以如此重地處分自己,是因名為替太陵辯解實為“沮貳師”(誣陷貳師將軍李廣利),這也很值得推敲。貳師將軍李廣利雖是劉徹寵姬李夫人的哥哥,但他和李陵的徵匈奴是兩路人馬,各不關聯;李廣利出兵在公元前99年的5月,李陵出兵在9月,前後相差4個月。況且,李廣利雖然兵敗,那是有原因的。開初他旗開得勝,“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胡首虜萬餘級而還”,只是在回軍時因“乏食數日”才被圍困的。儘管如此,由於部將趙充國殺出一條血路,大軍亦隨之突圍。可以說李廣利的失敗是雖敗猶榮的,司馬遷為李陵的辯解,怎麼也不可能是“沮貳師”。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漢武帝對司馬遷下此毒手呢?我雖然覺得另有真實原因卻又找不到證據,也就只好把疑問存於心底了。

人常說:踏破鐵靴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因要查閱其他資料而翻閱陳壽的《三國志》,不經意間卻在《王肅傳》裡得到一條十分重要的資料:“(魏)明帝問王肅曰:‘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肅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搐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處宮刑的監獄)。以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三國上距西漢不遠,應該說《三國志》的記載是可信的。王肅說的漢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劉徹大怒?就是因為那二紀裡寫了他父親和自己所做的錯事、壞事。所謂“削而投之”,西漢前期紙還沒有發明,書就是竹簡或木簡,削是把簡上的字削去,投是扔掉。能大怒到把寫父親和自己的簡削了字扔去,說明劉徹對司馬遷的寫法是多麼的憤恨了。這麼一來,“後經李陵事,遂下遷蠶室”,就十分好理解了。說明漢武帝要嚴處司馬遷,李陵事只不過是個藉口,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書“非貶孝武”。由於發現了《三國志》這麼一段記載,我便打開《史記》核對。說來慚愧,我雖接觸此書50年,卻沒有通讀過,只是挑一些列傳看看。這次重新翻開,發現它裡邊的《孝武本紀第十二》,除過開頭“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一段外,其餘全是抄自《封禪書》,這就權威地說明,司馬遷當年所寫的《今上本紀》,確實被劉徹“削而投之”了。另外,此章題目真實反映了它是後人搞的填充物。司馬遷給劉徹寫紀時,皇上健在,而所謂“孝武皇帝”是死後所封的廟號,司馬先生給活著的皇帝寫紀,怎麼能知道他死後的廟號叫孝武?由於坐實了司馬遷......

宮刑是什麼,司馬遷為什麼受宮刑的原因

在古代中國,閹割術的淵源是相當久遠的。有證據表明,至遲在殷商時代就有了閹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識與行為。

司馬遷受宮刑原因:他為李陵投降叛國行為求情,觸怒漢武帝劉徹,被判死刑或宮刑。(漢武帝時代,宮刑被世人當作是生不如死的奇恥大辱,故宮刑等同於死刑。被判死刑的人,可選擇宮刑,苟且活命。)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百度而來。

若有用,望採納,謝謝。

司馬遷為何被處宮刑?

天漢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百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

司馬遷為什麼要受到宮刑呢

替歷陵辯護觸怒漢武帝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麼選擇宮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司馬遷為什麼會被處以宮刑

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大家都知道的是“李陵之禍”,即李陵遠征匈奴,兵敗被俘。那個時候投降敵軍是大罪,因此漢武帝大發雷霆。司馬遷耽一介武夫,是個讀書人,他覺得李陵這麼做是有他的道理的,便直言為李陵辯護。而進言過程中有著些許對此次遠征的決策的諷刺的意味。當時武帝正在氣頭上,又遇見個敢頂嘴的,而且還是一介書生,芝麻小官,當然毫不猶豫收入大牢。

後來,有謠言說李陵歸順匈奴後率軍攻打過漢朝,武帝震怒,殺了李陵全家,把司馬遷也判處死刑。

當時司馬遷可以選擇交贖金五十萬兩來免除死刑,但他官太小沒那些錢,朝野上下也沒人感替他贖身。但司馬遷想完成《史記》,所以選擇當時第二種免除死罪的方法:接受宮刑,儘管閹割是一種莫大的恥辱。漢武帝因為司馬遷的《史記》,本來就不喜歡他,另一方面,司馬遷在直言進諫方面一幅鐵骨錚錚真男兒的樣子讓劉徹也實在看不順眼,所以他也同意閹割司馬遷,以儆效尤。

司馬遷受的腐刑是什麼刑?

司馬遷受的腐刑,其實是宮刑。就是閹割男子生殖器。宮刑又稱腐刑,因為,對受害者來說,不但肉體痛苦,而且心靈受辱,從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結實。另一種說法是,宮刑的人像腐朽的木頭不能開花一樣。

司馬遷受腐刑的原因及過程: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武帝讚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 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洩憤懣而作。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司馬遷揹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司馬遷受的是什麼腐刑

宮刑

“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一、什麼是宮刑

宮、即“丈夫割其勢,女子閉於宮”,就是閹割男子生殖器、破壞女子生殖機能的一種肉刑。宮刑又稱蠶室、腐刑、陰刑和椓刑,這些不同的名稱都反映出這一刑罰的殘酷。所謂蠶室,據唐人顏師古的解釋:“凡養蠶者欲其溫早成,故為蠶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這就是說,一般人在受宮刑以後,因創口極易感染中風,若要苟全一命,須留在似蠶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見風與陽光的環境裡蹲上百日,創口才能癒合。宮刑又稱腐刑,這是因為,對受害者來說,不但肉體痛苦,而且心靈受辱,從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結實。宮刑又稱陰刑,是指對男子或女子的陰處施加刑罰。把宮刑稱為椓刑,見於《尚書·呂刑篇》,“椓”據《說文》釋是以棍擊伐之意,據馬國翰《同耕帖》載,古有椓竅之法,謂用木棍敲擊女性上身,以破壞其生育機能。

二、宮刑的由來

宮刑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在《尚書》中有幾處提到了五刑和宮刑,例如《堯典》中就有“五刑有服”語。

今出土的周鼎金文字中有“仲宦父鼎”,文曰:“中宦父作寶鼎,子子孫孫永寶用。”《尚書·呂刑篇》中有“宮闢疑赥,呂刑篇罰六百鍰,閱實其罪”語;又云:“爰始淫,為劓、刖,椓(即宮)、黥。”又云:“舜典五刑,有宮。”《慎子》一書有:“虞五誅,以艾畢當宮。”《周禮》則雲:“夏宮闢五百。”

從以上記載看來,後世一般認為宮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現。周朝時將受了宮刑的男子稱為“寺人”。“寺”字為“士”與“寸”二字構成,在古代,“士”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書所稱“士人”即男人,“士女”即男女;“寸”像一隻手拿著一把小刀,“士”與“寸”合在一起就是用刀割去男性生殖器。

男子受宮刑,一般理解是將陰莖連根割去,但據古籍記載,也有破壞陰囊與睪丸者。如《韻會》一書雲:“外腎為勢,宮刑男子割勢。。外腎是指陰囊和睪丸,破壞了它,人的性腺即不再發育,陰莖不能勃起,從而喪失了性能力。

古代的宮刑也適用於女性,對女子的性刑罰,稱為“幽閉”。魯迅在《病後雜談》一文中說:“向來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但總決非將她關起來,或者將她縫起來。近時好象被我查出一點大概來了,那辦法的凶惡、妥當,而又合乎解剖學,真使我不得不吃驚。”關於“幽閉”,古書很少作注,我們只能從史書的片言隻語中知其大概,例如“牝剔去其筋,如制馬豕之類,使欲心消滅”。“用木槌擊婦人胸腹,即有一物墜而掩閉其牝戶,止能便溺,而人道永廢矣,是幽閉之說也。今婦有患陰頹病者,亦有物閉之,甚則露於外,謂之頹葫蘆,終身與夫異榻。”用今天的話來說,“幽閉”就是人為地造成的子宮脫垂,這是古代殘暴的統治階級或是從病人身上,或是從制服牲口之中受到“啟發”而“發明創造”出來的。“幽閉”最早的記載也是見於《尚書》。與對男子的宮刑一樣,死於“幽閉”的婦女是無法統計的。此外,還有私刑中的“幽閉”,據褚人獲《堅瓠集》記載,有不少官紳家中的妒婦虐刑婢媼,“搗蒜納妾陰中,而以繩縫之”,或“以錐鑽其陰而鎖之,棄鑰匙於井”等等。可見,這一類的酷刑不但在朝廷中用,官紳之家也用,肆虐面很廣。

三、施宮刑的目的

據考證,宮刑最初的作用是為了懲罰男女之間不正當的性關係,即“女子淫,執置宮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勢也”。《伏生書》傳更雲:“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宮。”由此可以推見,宮刑是在一夫一妻製出現後的事,否則就不可能存在什麼對不正當的男女性關係的懲罰了。而且,再從五刑的排列來看,宮刑是肉刑中最重的,僅次於大辟(斬首),顯然當時人們思想中還殘留著原始時代的初民對生殖器崇拜的影響,......

司馬遷為什麼受宮刑

改高考作文卷,發現考生中引用司馬遷事例的不少。有多少呢?我沒有做統計,也沒有條件做統計,只能靠感覺說個大概,保守點說,應有十分之一吧。60多萬考生,十分之一就是6萬多考生。6萬多,就絕對數字而言,不可謂是小數目。我相信,以前引用司馬遷事例的更多。這幾年,老師們都會告誡學生,不要再寫那麼多“死人”的事例了,大家都寫這些名“死人”的事例,肯定衝撞得厲害。滿大街都是差不多的衣服,能不審美疲勞嗎? 可考生還是“偏愛”司馬遷。不消說,司馬遷確是個偉人,一篇《報任安書》就能看得你眼淚噼裡啪啦的流,感動啊。論意志力有幾個人比得上他?文筆也是一流。二十五史,我囫圇吞棗看完的也就《史記》,其中若干篇我還精度過。由於愛《史記》,我還開過《史記》導讀的選修課。司馬遷的偉大那是世代公認的,說他是個空前絕後的史學家絲毫不為過。不過,我在這裡不是要論證他的偉大,他的偉大也不需我來論證。就像泰山,不一定非要你走過一趟才能說它高大巍峨。我感興趣的不在這,我感興趣的是他的職務,是他的仕途。誰都知道,司馬遷是天天跟在漢武帝身邊的人。天天跟在皇帝身邊,給人的感覺是機會無限,有才能總能給皇帝看到的嘛。可受宮刑前,司馬遷最高的職務不過是太史公,王侯將相全沒他的份。是他能力不強嗎?不是。放到宋代,弄個進士是小兒科——若司馬遷都考不中,還有幾人考得中?宋朝的天下是文人的天下,前後宋300年,考中進士的超過10萬人,年均300多。到了宋代,司馬遷至少是部級幹部。 回過來,那為什麼在漢朝你漢武帝就不重用他?我想原因有二:一、漢朝的天下不是文人的天下,尤其是漢武帝時期,能打仗的更能入他雄才大略君王的法眼;二、全國最適合做太史公的人就是你司馬遷了,你司馬遷生來就是做太史公的料。你們家世代史官,你老爸司馬談是太史公,你做兒子的接著做,天經地義。想到這,我卻有個疑惑,搞歷史的就一定要史官嗎?司馬光(司馬光和司馬遷什麼關係?都姓司馬,總讓人浮想聯翩,要找個時間考證一下)就不是史官嘛,還不照樣主持編纂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編著《晉書》的房玄齡還曾是宰相呢。主持修《遼史》《金史》《宋史》的元脫脫也曾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再列舉,可能有人要問了,人家司馬遷是專職的史官,司馬光們是不是撈過界呀?才不是,哪個朝代沒有專職的史官?史官的職責就是記錄當朝的大事,就像哪個書“趙盾弒其君”的倔老頭董狐。史官就是一般的刀筆吏,就像現在的會議記錄員,不需要太多能耐的。這就是二十五史出自史官的也就《史記》一部的原因。當然,我這是憑記憶判斷的,未必準確,我只是想說,司馬遷是經國之才,只讓他做史官太委屈了他。他就算是後來兼管天文曆法,也還只是搞研究的官,根本不能和三公六卿相提並論。我這並不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我是想說,司馬遷受宮刑有點冤。如果他不是史官,而是和衛綰等一樣為朝堂大員,斷不至於受宮刑的。漢武帝就是有點瞧不起他呀,好啊,你個史官參和什麼呀,你老老實實做你的記錄不就成了嗎,平時又不懂得變通,一味實錄,比那董狐還討厭,行,你愛多嘴,我讓你一輩子擡不起頭來。

相關問題答案
司馬遷宮刑的原因?
司馬遷受宮刑的原因?
孕晚期引起宮縮的原因?
子宮大的原因?
司馬遷是誰的後代?
公司人員流失的原因?
做土司二發失敗的原因?
司馬遷心中的項羽 ?
司馬遷的死因?
司馬遷是西漢的什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