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飯都吃些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17

古人吃飯都講究哪些禮節?

古人吃飯 以禮為先 (古人禮儀介紹)

古人吃飯 以禮為先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 “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乾的食品菜餚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乾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膽要用右手握持,而託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溼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古代皇帝吃飯都是怎麼吃的?一般餐桌上都有些什麼菜?

皇帝怎麼吃飯,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吃法。飯菜的豐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們口味和喜歡的不同而有異。目前知道比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並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兩頓飯,即早膳和晚膳。

皇家自稱孤家,吃飯時也是自己一個人吃,在專設的桌子前單獨進餐,民間稱為“吃獨食兒”。雖然皇帝喜歡吃獨食兒,但吃飯時不會就他一個人,旁邊會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監。因為菜太多,桌子擺得滿滿的,用餐時遠處的菜便夠不著。但不必擔心,皇帝吃飯時,並不用自己夾菜,太監會送到嘴邊。

皇帝用膳時,除了太監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聽賞的人,如寵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極了”。

早期,帝王吃飯時還會有樂隊助興,後來的皇帝只有壽誕或慶典活動的餐會上,才會用樂。但吃飯時擺譜,卻一直被髮揚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末代皇帝溥儀在其自傳《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講到了這點——

關於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專業術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的時候——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裡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巳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擡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自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

所謂的“擺譜”,不是東北人的擺家譜,而是擺菜譜。清朝標準御膳,每頓飯有120道菜,要擺三張大桌。此外還有主食、點心、果品等。後來,有的皇帝覺得這樣太浪費,菜譜變少,120道減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當皇帝時的咸豐年間,又減為32道;奕詝死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再減為24道。慈安太后死後,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又擺起了譜,恢復了每頓飯百道大菜的老規矩,一頓飯少說要花200兩銀子。

稱皇帝吃飯時擺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麼,掌勺的大廚是誰,在盤子邊都要標得一清二楚。這樣一是保證飯菜的質量,顯掌勺的手藝;二是萬一飯菜出了質量問題,比如有毒,追究起來也方便。如今上等級飯店也會這樣做,不知是不是學自皇家。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講究的,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製品,也是上好的質地。其中,金質碗、碟、盤等器皿最能顯示皇家的氣派,故而皇家都喜歡“金飯碗兒”。如果改用其他質地的器皿盛飯菜,會惹主子生氣的。

清順治皇帝御製《端敬皇后行狀》中透露了當初廢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

除了金器,銀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佔有很大比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所記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鑲牙箸1雙、銀西洋熱水鍋2口、有蓋銀熱鍋23口、有蓋小銀熱鍋6口、無蓋銀熱鍋10口、銀鍋1口、銀鍋蓋1個、銀飯罐4件、有蓋銀桃子6件、銀鏇子4件、有蓋銀暖碗24件、銀蓋碗6件、銀鍾蓋5件、銀鏨花碗蓋2件、銀匙2件、銀羹匙13件、半邊黑漆葫蘆......

古人吃飯時都有哪些規矩

要有禮數

古人什麼時候吃晚飯?

據瞭解,一般是一日三餐。早午晚。古人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餐約為現代的早上4-5弧,午餐約為中午12點,晚餐約為下午5點。

古代吃飯簡稱是什麼

晚膳

古人一般是一日兩餐,即朝食(又稱饔)和矓(又稱飧),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作制度與當時食源不充足相適應

漢代把午飯稱為“餉”,《說文》:“餉,晝食也。”

餉的讀音同晌,餉食就是晌午飯。

雖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兩餐。

陳直《漢書新證》也說:“漢代統治階級日三食,一般人民日兩食。”

二餐制:

商代每日兩餐。

由於照明困難,古人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早飯不能太早,晚飯不能太晚,每日兩餐正是同這種生活習慣相適應的。

朝食

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yong)。

時間大約在上午九時左右。古人把辰時(上午七至九時)稱為“食時”,就是人們用早飯的時候。

也有的古書記載朝食在巳時(上午九至十一時),比辰時晚一個時辰。

因此我們估計朝食在辰巳之間,即上午九時左右。

《漢書·韓信傳》記載,韓信未得志時曾寄食於下鄉南昌亭長家裡,亭長的妻子很討厭他,一大早就做好飯吃了,等到“食時”韓信來吃飯,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齊晉之戰,齊侯下令“餘姑翦滅此而朝食”,就是想消滅了晉國軍隊再吃早飯,表現了齊候的麻痺輕敵,結果吃了敗仗。

哺食

第二頓飯叫哺(bu)食,又叫飧(sun)。

時間大約在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因此古人又稱申時為“哺時”,又寫作“晡時”。

古人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熱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飯。

飧字,《說文》:“飧,哺也 ” 。解釋為“食之餘也”,就是剩飯。

由於每日兩餐,兩餐之間工作、學習,所以古人沒有睡午覺的習慣。

《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的弟子宰予晝寢,孔子大發脾氣,罵他“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因為一天工作時間只有六個多小時,中間再睡個午覺,那就幹不了什麼事了。

兩餐制的情況一直延續到現代,至今北方農村在農閒季節仍然保持每日兩餐的習慣。

說明兩餐制是與古代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從事農業生產的需要相適應的。

古代皇帝請別人吃飯都在什麼地方吃的

清朝在太和殿擺宴

以下是詳情

宗室筵宴、以及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皇帝“萬壽”、皇后“千秋”、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等,都要舉行筵宴。每年元旦、上元、端陽、中秋、重陽、冬至、除日等節,清宮均在乾清宮等處設宴,筵宴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諸藩使節。太和殿筵宴之前,首先要在殿內寶座前設皇帝的御宴桌張,殿內再設前引大臣,後扈大臣,豹尾班侍衛,起居注官,內外王公,額駙以及一二品文武大臣和臺吉,塔布囊,伯克等人員的宴桌共105張。其次,太和殿前檐下的東西兩側,陳中和韶樂與理藩院尚書,侍郎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等人的宴桌。太和殿前丹殿上的御道正中,南向張一黃幕,內設反坫

,反坫內預備大銅火盆倆個,上放大鐵鍋兩口,一口準備盛肉,另一口裝水備溫酒。丹陛上共設宴桌43張,在這裡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侍衛大臣,內務府大臣及喜起舞,慶隆舞大臣等。再次,丹墀內設皇帝的法駕滷薄如同大朝之儀,兩翼滷薄之外,各設八個藍布幕棚,棚下設三品以下文武官員的宴桌,外國使臣的宴桌設在西班之末。太和門內檐下,東、西倆側設丹陛大樂。

太和殿筵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100只,酒100瓶,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裁減宴席19席、羊18只、酒18瓶。嘉慶、道光朝以後,太和殿筵宴的桌張,根據實際情況又有所增減。

各種宮廷筵宴(皇帝同后妃共同進膳的節日家宴除外),均作為嘉禮,寫進《大清會典》,編入《大清通禮》遂成定製,相沿遵行。至康乾盛世,更首創中國古代社會之最大的“千叟宴”。千叟宴是清宮少有的大宴之一,這也是各種筵席種舉行得最少的一種,僅康熙、乾隆兩朝時舉行過四次,但較其它宴會場面最盛、規模最大、準備最久、耗費最巨。

=============================

唐朝麟德殿

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技舞樂和作佛事的場所,具體流程 沒關注過】

對了 如果是小型宴會 或者私宴 一般都是找個宮殿 或者御花園裡面的一些風景比較好的地方 涼亭之類的 那些大宮殿只有正式的大型筵宴才會使用,例如皇帝登基 封后 嫁女 將軍凱旋 各國使節來朝這類的大事,就好像古代人家一般都不開大門 只開小門一樣 不是特別重大的 不會使用

古代吃飯叫什麼?

用膳

只有皇室的.

只有這些拉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其中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餘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蔔六十個,苤藍、幹閉甕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

8盤240個各種餑餑用白麵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棗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貴妃以下妃嬪、皇子等依等次遞減。如無特殊情況,嚴格按份例供應,不得擅自增減

宮中正餐為早膳(早6時至7時)和晚膳(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6時另有一次晚點。其他時間可隨意加餐。御膳膳單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後照單準備。皇帝獨自用膳。

用膳時由御前侍衛向御膳房傳膳,御膳房將膳食放在膳盒裡或膳桌上,由侍衛擡送至用膳地點。太監按規定布好菜點,經過驗膳(插銀板)、嘗膳等程序後,皇帝始用。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面前為一長方形上下兩層大膳桌,桌上佈滿精美食具和菜餚,太監報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監便盛入皇帝碗碟中。

求採納

古代把吃飯叫做什麼? 20分

用餐,用膳,都是貴族叫得。平民還叫吃飯

古代形容“吃飯”是說什麼?

用膳 進食 御用 用齋

還有 古代人都這麼請人吃飯 如:

“略備薄酒,乞勞動玉趾,就寒舍小酌,萬勿推卻。”

或者“敬邀赴宴!”

或者

“到寒舍一坐”等等。

古代人一般在府裡的哪個地方吃飯

古人如果比較有地位的大戶人家其實是分餐制的,每個人在自己的屋子裡吃飯,尤其皇室連菜色都按品級分發的,在一起吃的話,應該是廳堂,聽事即接客地點的後方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吃飯都吃些什麼?
吃飯日本是什麼意思?
吃飯行情是什麼意思?
戒賭吧都是些什麼人?
做主播的都是些什麼人?
吃飯反胃是什麼原因?
考上二本都是些什麼人?
吃飯碗選擇什麼材質?
吃飯掛單是什麼意思?
吃飯應準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