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讀《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有感

在寒假期間閱讀了李寬寬著寫的《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一書,感受頗為深刻。書中各個章節的故事,無不透露出德國人嚴謹、認真而又不失幽默、風趣的個性特徵。現與大家共勉幾點感受。一.社會環境 眾所周知,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失敗者”,現在卻是歐洲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引領者。這其中的奧祕難道我們不應該探究一下嗎? 一個國家的發展依靠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科技精英,那麼德國是如何造就這麼多科技精英的呢?這就是教育!說起教育,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讀書多,成績好等等表面現象。其實,我個人認為教育的真正內涵在於塑造人的品格和能力。單單的依靠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人是非常不全面、不科學的。德國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整個德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深刻的理解。 在德國有各種各樣的學校,其中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就是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像我們國家這麼單一,可以說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在德國,15歲—18歲的青少年國民中,有60%以上接受過高素質的職業訓練,政府為此還制訂了多部法律來保障這一制度的發展和順利運轉。 德國職業教育的形式包括了職業學校、職業專門學校、高級職業學校、職業文理中學、技術高中和中等專業學校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校來進行學習。在達到了一定學業水平後,還可以申請到高一級的技術學校繼續深造。德國的職業教育範圍也十分豐富,包括了經濟、管理、冶金、電機技術、建築、木工、紡織、服裝、化學、物理、生物、印刷、紙張、室內佈置、家政等諸多行業。 除了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外,支撐德國職業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的德國企業也擔負起了職業教育的職責。為了鼓勵企業興辦教育,政府專門制定的相關的優惠政策,比如對辦教育好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等待遇,而對於辦的不好的企業就要對其招收員工實施限制等懲罰措施。二.教育理念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離不開創新,但是,現在我國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比較起來真的是差之很遠。這除了和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有關之外,我覺得還和我們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聯繫。 我們現在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少不經事的時候就要求孩子學這、學那。完全不顧孩子興趣的客觀發展情況,而德國人在一點上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該書中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丹尼爾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在他11歲即將小學畢業選擇學校的時候和父母的意見發生了矛盾(德國小學生在四年級以後就可以選擇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丹尼爾希望能夠到職業類學校中學習,但是他的父母卻想讓他到普通中學裡繼續深造。這時,丹尼爾的父母沒有像我們中國的父母那樣剝奪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力,而是找到丹尼爾的老師來進行深入的商談,當然不是希望老師能夠勸說丹尼爾能夠如他們所願。德國的父母和老師進行的交流是非常可觀和真誠的,完全不像我們的有些家長。在進行了認真的談話以後,丹尼爾的父母終於同意了丹尼爾到職業教育學校中學習的選擇,因為德國人認為孩子能夠自己選擇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正是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表現,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這其實也是父母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所希望看到的。 德國曆史上出過很多優秀的藝術家,莫扎特、貝多芬、舒曼等等,無不是德國人值得驕傲和稱頌的。就連愛因斯坦也是一個小提琴高手,這反映了在德國人的教育思想當中,蘊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藝術的薰陶。 德國人喜歡聽音樂會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人能比的,音樂在德國人的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優美的音樂讓我們的精神完全放鬆,沉......

德國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平等對待,相互尊重孩子做錯了事,也必須讓他道歉,而大人自己做錯了,也會向孩子道歉。在孩子做對了的時候,家長會很自豪的去表揚他們,有時會給他們一些小小的獎品,比如糖或者冰淇淋之類的。“我教了很久,才教會他們要拿東西去給父母吃,然後,那個一歲的小孩就會在吃飯的時候用手抓起東西,給一圈。這時一定要謝謝他,然後吃下去,表揚對他們很重要。”傾聽孩子孩子早上去幼兒園,中午或下午是由大人接回家的。在接回家的路中,大人就會問他,今天干什麼了,有沒有什麼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小孩在回答的時候,大人會很認真的去聽,然後會說上幾句。晚餐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把有意思的事情說給父母聽。遵守規則田芳憶女士深有感觸的說,“如果在一起玩的時候小孩耍賴,也不會太縱容,而是很認真的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這不符合遊戲規則,這次我可以原諒你,如果有下次,我就沒興趣和你一起玩了。一般晚上7點就應讓孩子做睡覺準備。孩子晚上上床睡覺,都不會太聽話,大人會先說,還有五分鐘就去睡覺了,孩子說,好。五分鐘過後,當然他不會去睡,這時大人又會說,那你還可以玩一小會兒,然後就必須睡了。過了一會兒,大人就再叫一次。如果這時孩子還是不幹,那就告訴他,我已經問過你一次,你的回答是什麼,又問了一次,你的回答又是什麼,現在你必須怎麼做。這時就已經是最後的回答了。”先到原則朱珠舉例說,“如果兩個孩子在一起爭一個玩具,那大人就會問是誰先拿到的,誰先拿到就誰先玩,如果後來的那個不幹,就問先拿到的那個,能不能請你給他也先玩一會兒呢?如果小孩說可以,就可以拿走了,如果小孩不同意,那第二個就不能玩。哭,鬧都是沒用的。如果兩個人都說是自己先拿到的,那麼,在爭執不下的時候這件玩具就會被大人拿走,兩人都沒得玩了。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吃飯朱珠說,“我剛到德國的時候,家裡的小小孩是一歲,我看到他的第一天,他已經自己做在自己的兒單木椅上,用個塑料的小盤子在自己吃東西。還不停的要這要那,我很驚訝。而那個大一點的孩子,正是三歲,他已經坐在桌邊,和大人一起用正式的餐具用餐了,而在用餐過程中,父母還不斷的告訴他,用餐的注意事項。吃晚餐的時候,必須等所有的人都吃完才能離開座位。”自己走路“一歲的小孩一般都是自己走路,要出門的時候會用兒童車來推著他,我們一起去動物園的時候,他自己會在地上走手扶著兒童車,等走累了,再讓他坐在車上推他。爬山或滑雪的時候也都是一起去的,大人都會和他一起走。接小孩放學,小孩的小書包,一般都是自己背的,只有他在背不動的時候,他會告訴大人,能不能請你幫我拿,大人才會接過來。”多些時間陪孩子“下午的時候,孩子都會到公共的遊戲場去玩沙子,水和玩具。或者在家裡的院子裡或者玩具室裡玩。父母會陪他們一起玩。星期六日一般都是陪孩子去騎自行車或者大人跑步小孩騎車。父母會一起陪孩子去參加幼兒園的化妝舞會,和小孩們一起跳舞,化很搞笑的妝。”參加家庭勞動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小孩過生日,父母會幫他一起準備生日宴會的請貼,一般都是讓孩子自己在紙上按上小手印,由父母去寫地址和日期。請一些小孩想請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當然也會準備好很多小孩愛吃的東西。大人一起聊天,小孩一起玩。幼兒園----不以教學,而以娛樂為主:田女士比較說,“德國的幼兒園有教會的,當地政府的,和私人的。大數時間孩子們是,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做手工,而幼兒園也會把今天孩子做好的小餅乾、圖畫之類的成品,寫上孩子的名字,給父母。在幼兒園裡,小孩自己玩的玩具是要自己去收拾的,而且有一個自己專用的小櫃子來放自己的東西。德國的小孩下午比較......

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在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他們的頭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這方面,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裡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髒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髒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範,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係,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覆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裡希先生的建議是,“儘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鬥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乾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瞭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

德國人教育孩子的理念是怎樣的

“你並非一定要得第一”德國父母很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他們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從另一方面說,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渲染孩子,他們很關心孩子,從小就使孩子感受到愛,每次都會鼓勵他們去做,做得更好。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行為不良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去和孩子探討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而不會用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來自德國,現在北京大學讀中文的裡求(中文名)說:“我的爸爸很早就讓我知道:我並非一定要得第一。在我失敗時,他總是很平和地告訴我,他認為我比成績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確很希望我能夠有好成績”。裡求說,“他們把孩子置於成績的上面,而不是成績要比孩子重要。”20多年裡,他發現德國人十分善於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教育的氛圍。就以裡求來說,他的爸爸是一個司機,媽媽是一個公司裡的職員。小時候,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但是裡求父母並沒有因此而不再愛他。裡求記憶最深的是,小學的第一次考試他沒有及格,到家後,他媽媽知道了他的成績後,並沒有罵他,更沒有打他,而是問他是不是感到功課太重了。她還去學校找了老師,從此之後她更關心裡求,如果裡求有什麼問題,裡求媽媽總是和裡求一起解決而不是責罵。裡求說:“我考試就像是我們一起去考試。”裡求還說他的同學裡很少有因為成績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責罵的。“不會對我發脾氣”德國父母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動性和自覺性,比如做作業,孩子不會,父母只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絕對不會輕易說出答案。裡求說:“在我家,從我上學的第一天起,家裡就有一個書房,專門為我留著。由於工作原爸爸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他從來不會因心情不好對我發脾氣。他常常告訴我:“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但是要自立,不要過於依賴他人。”裡求在德國讀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之後,考上了柏林大學,之後又來北大留學,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裡求說:“我有今天,完全是父母對我的家教的結果,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樣。”“從小讓我作決定”特斯,北大哲學系的大三學生,來自德國法蘭克福。今年24歲的特斯成績優秀。特斯說:“我的父母自小就讓我作決定,他們總是告訴我說,我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可以選擇一邊讀書一般學習音樂,也可以選擇去做運動員,反正我的人生是我自己決定的,他們只給我指導意見,有意無意之中向我灌輸責任感的重要性。而他們也會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負責。媽媽在麵包房裡工作,每天都在家裡把黑麵發酵,這麼多年一直都很敬業,也從來不會佔麵包房的小便宜。就是她的這份責任心感染了我。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得給孩子做榜樣”一位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說了一件讓他感觸最深的“小事”:“在德國過馬路,人們絕對是按人行橫道上紅綠燈的指示行事的,但是,有一天傍晚,我在萊比錫火車站發現兩個當地的年輕人違章過馬路。當時人行橫道的紅燈亮了,儘管馬路上一輛車也沒有,但人們都站在原地不動,只有那兩個人猶豫了一下便跑了過去。我甚至有點“興災樂禍”地對我的德國同學裴海麗說:“你看,德國也有行人過馬路不守規矩的。”然而,她的回答足足讓我回味了好半天:“其實,我有時候也會這樣做的,如果當時馬路上一輛車也沒有的話。不過,在一種情況下我是絕對不會違章過馬路的,不管當時有沒有車,這就是當我的身邊站著孩子的時候。我得給他做榜樣。”實在發人深省。

德國人為何這麼嚴謹,德國媽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德國人的嚴謹是出了名的

這個是民族的特性吧

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教育方式也肯定有其獨到之處

看看德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看完馬上就能用

放牛娃的春天。蠻不錯的一部電影。

我也是孩子的家長,可以看一下我的頭像

十二歲德國孩子的教育

12歲應該上5-7年級都有可能。如果是在德國長大的就要看是幾歲入的學(多數是6歲左右上學,但不是一定,早一年或晚一年的也都有);如果是從國內搬到德國就需要看德語和其他科目都掌握到了什麼程度相當於哪個年級的水平。

德國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有何不同

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裡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髒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髒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範,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係,——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覆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裡希先生的建議是,“儘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鬥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乾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瞭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瀰漫著......

相關問題答案
德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怎麼教育孩子不被欺負?
怎麼教育孩子方法?
該怎麼教育孩子?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愛打人怎麼教育?
兩歲寶寶打人怎麼教育?
小狗咬人怎麼教育他?
作為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怎麼教小孩子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