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11

佛教三戒具體含義是什麼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謂“貪、痴、嗔”三念:

1.貪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俱舍論》卷十六中說:“於他財物,惡欲名貪。”通俗地說,對於名、利,對於財物,對於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於由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慾望,都可稱為貪。《成唯識論》卷六中則說:“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有”和“有具”是指三界眾生以及眾生賴以生存的各種條件。並認為貪著這種心理能障礙無貪,並且因其執著於由五蘊和合的眾生之體,導致生命處於不斷的生死輪迴中,長受三界流轉之苦,所以說以生苦為業。

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並將貪與嗔、痴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貪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識學派則以此為“煩惱法”之一。《俱舍論》依貪著對象區別,將貪分為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瑜伽師地論》中則分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痴

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三戒五行是什麼意思

三界:神界、人界、鬼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一般的事物都屬於三界或者被五行制約,但是孫悟空就沒有在三界註冊,並且不懼五行

曾國藩三戒是什麼意思?

房闥為宮闈之意,為居家的意思。戒房闥不敬是指家庭不要吵架,親人之間不要分裂定相互不尊重。即指家庭要和睦,夫妻舉案齊眉,兄弟情同手足,互敬互愛。

佛教三戒是什麼意思

三戒是三種類型的戒律,即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與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君子有三戒什麼意思

解釋:戒:戒規。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 出處:《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佛教中說的三戒什麼意思是肉酒色

佛教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消除貪嗔痴三毒為根本目的。這就是所謂的三戒。

比如五戒中的不準殺生。

就是要剋制以滿足自己口欲而殺害血肉生靈的貪慾。

喝酒屬於遮戒。酒後亂性暴漏動物的原始本性自虐或虐他就是一種嗔恨不滿愚痴的表現。

佛教強調的是適可而止。五戒中戒色是專指戒除淫亂。

受持五戒,是作為一個不是出家的佛教徒最基本的宗教規定。

孔子三戒是什麼意思

色是男女色慾,鬥是與人爭鬥,得便是貪得。一個人的身體必須血與氣來養護。血氣虧虛,必生疾病。虧虛過度,即有生命危險。色慾爭鬥貪得三者,最易損耗血氣,故須戒之。尤其在少年時期,血氣尚未穩定,如起色慾,必致百病叢生,壽命短促。禮記曲禮說,男子三十曰壯,始有妻室。這就有戒之在色的含義。到了壯年,血氣方剛,正是與辦事業的時候,應將體力用於正途,故須戒鬥。凡事盛極必衰,壯年之後,便趨於老。人到老年,血氣既衰,不能多事操勞,應該放下貪圖,故須戒得,戒色 戒鬥 戒得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三戒是什麼意思?
三戒是什麼意思?
三皈五戒是什麼意思?
新三板是什麼意思?
工地三巡是什麼意思?
防火三清是什麼意思?
羊與狗三刑是什麼意思?
斬獲三甲是什麼意思?
第三宮是什麼意思?
毀了三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