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培養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淺談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

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成不好,終身受其累。

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說:

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

。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性。

現在的孩子比以前任何時候的孩子都顯得重要。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未來,我們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綜觀現在的孩子,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

習慣都比較差。就其原因有很多很多,但絕大多數都是太溺愛了,不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為人父母有誰不喜歡,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但過於偏愛就變成了害,那將會害他們一生。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家庭教育就尤其重要。孩子就像一棵幼苗,從小就要培養好。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最近,我在同事家玩,她的孩子要吃水果,向媽媽叫道:

媽媽,我要吃蘋果

。她媽媽趕緊拿來遞給了她,其實那水果就在她身邊。看到這一切,我有太多的感觸,現在像他們這樣的孩子太多太多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身子女,他們可謂是每一個家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他們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相應地生活習慣就比較差:依賴性強,脾氣暴躁,心理承受力差,而且特別自私,缺乏自信心,挫敗感較強。鑑於此,我們家長首先要重視教育子女學會勞動,

引導子女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讓他們擦擦桌子,掃掃地。並且支持子女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勞動習慣。子女從小學會勞動,熱愛勞動

,將終身受益。椐調查表明勞動

是家庭教育中被忽視的角落,據統計,基本不做家務勞動的初中生佔45%

,高中生佔52%

。我們知道,安排子女從小參加家務活動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和基礎課,因為他們在勞動中會學會自信,自強,能培養他們獨立的生活能力。當然,有一個能夠自食其力的後代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有一個勤勞的民族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其次,要規範他們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第二,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培養孩子生活習慣時,還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不但希望孩子生活得好,還希望孩子學習得好,將來成為有用之才。現在有些孩子學習習慣不好,邊做邊玩,做作業拖拖沓沓,半個小時能做完卻用了一個小時,效果不好。針對這一情況,教育孩子的方針是要求孩子限時限量完成作業,完成中尋求質量的保證。其餘時間由其自己安排,讓他從小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另外,有些不熱愛學習,缺少求知慾,甚至有逃學、厭學的現象,這些跟家長有很大關係,家長從小就應注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對待孩子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問題,家長要耐心細緻地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帶她們去查閱有關資料,增強他們的求知慾,讓她們懂得知識是無窮的。使他們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同時,我們也得到了充實。因此,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小就要培養。父母要以身作則來教育和引導孩子。激勵她們熱愛學習。我們在注重孩子學習的結果的同時,還應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每天都應不少於兩個小時的時間來陪孩子一起學習和玩耍,不能忽略孩子的智力發展。以我們自身的行為來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求知慾。

第三、樹立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作為父母,所以我們要設身處地,為孩子們樹立榜樣,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我們要做好每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讓孩子做到的,我們卻做不到。例如:要求孩子把學習用品擺放整齊,我們就要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要求孩子衣著整潔,我們就要穿著得體大方;要求孩子講文明、懂禮貌,我們就要談吐文雅、舉止大方;要求孩子誠實守信,我們就要信守諾言;要求......

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我就如何與孩子溝通說以下幾點: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六、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後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如何與孩子溝通: 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應該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樂趣。這樣才能為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 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著“聲光電”誕生併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為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裡,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啟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著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彆著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為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轉帖: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

一位哲人說的好:“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滿信心去面對困難,努力完成自己願望的動力。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呢?

一、尊重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切實地體會到自己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並給予積極關注和表揚、切忌包辦代替,更不可打擊、諷刺。這樣既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品質,又培養了自信心。

二、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標。父母的責任在於懷一顆期待的新,幫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階段的適合自己的目標。父母期望過高,目標定的太高,超過了孩子能達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產生失敗感,喪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標定的太低,孩子完成得輕而易舉,就會變得輕率和驕傲。

三、善於發現並時常肯定孩子的優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活動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並經常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是孩子充滿自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上,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四、讓孩子迎接困難。對困難的成功跨越,都是對自己的一次肯定,都會增加一份自信。應多鼓勵孩子學習勇敢行事,不斷戰勝,如洗衣服、倒垃圾、下棋、打球等。當孩子戰勝了困難,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時,自信心就會提高,我們應該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嘗試,這將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良好起步。

五、以身作則,樹立典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難想象缺乏自信的家長如何能培養出自信心十足的子女。父母能夠充滿希望地看待未來,充滿自信,孩子就會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養,做好孩子的典範。

一個人只要有成功的決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狀態,把全部的集中到追求目標上。只要堅信自己成功的人,才會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拼搏,盡力向成功的頂峰攀援時,多給孩子些鼓勵和支持吧。

讓孩子學會自信

自信是一個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但它並非與生俱來,必須由家長對孩子從小加以正確引導,使孩子逐漸學會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現今,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事無鉅細,物質上應有盡有,精神上百依百順,事事不必自己操勞和付出努力,孩子很容易養成一種凡事均要依靠家長的心態,認為自己離開家長就一事無成,對任何事情也不想費力去做。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依賴性極強、缺乏自信的人。要使孩子學會自信,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鼓勵孩子進行嘗試並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具有好奇心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家長可以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引導他們去嘗試或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讓他們在嘗試或探索中瞭解事物的性質,增強自身的能力,從而增加自信。例如,孩子在三四歲時喜歡玩水,就讓他們自己洗小手絹、給娃娃玩具洗澡、洗刷各種塑料玩具等等,做這些事既滿足孩子游水的興趣,又給他們帶來歡樂,而且事情成功之後也會使孩子相信自己的動手能力,為建立自信打下基礎。

二、及時肯定和讚揚孩子的良好行為

人的自信需要外界的認同和讚賞。某一行為倘若得到外界的肯定,人的自信也會由此大增。孩子正處於自信形成的過程中,更離不開成人的肯定和讚揚。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男孩乘公共汽車,上車坐了一段路程後,一位年邁的老婆婆上車了,母親起身讓座,並對男孩說:“來,小大人,站一會,看看能不能堅持住。”小男孩高高興興地站在座椅旁,並認真地扶著座椅不讓自己摔倒。這樣,孩子由......

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

一個人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和影響。而學前兒童不能離開成人單獨接觸社會,所以與學前兒童關係密切的是家長。因此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尤為重要。於是有些家長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進行教育投資,結果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導致孩子厭學、學習獨立性差、自覺性差、任性、自私等。  這究竟為什麼?有人說是教育方法不當,其實方法無非是一招一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表面的問題,而且“家無定法”,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觀念,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我們能不更新觀念嗎?小小年紀,整天要求他讀、寫、算等,按照父母的意願安排的滿滿當當,他們的童年就這樣被無情地剝奪了,這是拿犧牲孩子的今天來換取明天,這代價實在太大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連今天都不曾擁有的孩子,會擁有美好的明天嗎?  專家呼籲,最重要的並不是讓孩子學更多的東西,而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兒童的生活,兒童的世界。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最新的研究也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諸智商的高低,80%則取決於情商。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種潛在的智慧能量的話,那麼情商則是喚醒這種潛在智能的笛聲。  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孩子的情商:  一、教育孩子學會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個人無法持之以恆地做完一件事情,主要就是無法抗拒來自外界的誘惑和來自內心的猶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戰勝這些障礙,那麼精力就會分散,導致事情的失敗。  如果要堅持到底,完成一件事情,就必須克服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困難或干擾。克服內部的干擾就是所謂的剋制自己,包括情緒情感和行為習慣等。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次“糖果實驗”。既觀察孩子能否剋制自己吃糖的慾望而忍耐一個小時,以便獲得更多的糖,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夠做到。當初能抵抗誘惑的孩子,青少年時期社會適應能力強,較自信,人際關係較好,能積極迎接挑戰等。而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則較多表現為與人相處困難、自卑,在壓力方面容易退縮、嫉妒等。這一實驗結果,說明了自我調節、控制情緒的根本意義。  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其生理髮展密切相關,幼兒的神經纖維還未發育完善,神經興奮強於抑制,所以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控制。而且,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地“快速服務”,儘可能及時滿足他們。日久天長,寶貝們在十分舒適的環境中習慣了,意志、情感方面像“缺鈣”似的脆弱,自控能力隨之下降。  首先可以從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入手,比如按時起床、吃飯,不偏食、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第二,鼓勵孩子多參加小朋友的遊戲,在遊戲中孩子不得不學會遵守規則,服從集體,在這個過程中,他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第三點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放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今天控制一點,如果得到了肯定和鼓勵,那麼明天會控制更多,所以正面的強化會產生巨大的效果;第四點,家長要以身作則,不放縱孩子,也要約束自己,如果家長能夠自我控制,取消不良的行為,那麼孩子也會以你為榜樣很好地控制自己。  二、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能夠準確敏感地觀察別人,有效地理解別人和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一個交往能力強的人,能夠較好地處理紛繁複雜的關係,自如地控制各種場面。這種能力也正是衡量一個人社會性的指標,也是幫助個人更好實現社會生存的基本。所以教育部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目標中明確提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內容要與要求中第一條又提出: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

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能夠促進幼兒獨立性、自信心的增強,併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幼兒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們非常注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幼兒能否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們對完成此項任務的困難和可能性進行了分析。 一、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原因分析1、過度愛護,許多應該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長習慣包辦代替,親歷親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心肝寶貝”,在家許多大人圍著他轉,哄他們開心,認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許多小朋友吃飯要喂,有些爺爺奶奶為了哄好孩子一餐飯,要跟著走好多路,或邊餵飯邊讓孩子看電視;幫他們解小便,穿脫衣服,大人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卻不知處處包辦代替,孩子的獨立願望會漸漸消失,養成依賴心理,從而導致發展遲緩。2、認為孩子小、能力差,以後學習也不晚。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孩子的這些請求:“我來洗,我來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還小,不會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而然地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現在孩子小,不必急於讓他們自己動手,而且越小越難教,孩子大了,學得也快。因此這樣教養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動手的事,幾乎全由大人包辦,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發展,與其它小朋友都有明顯的差距。3、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或吃得髒由於小朋友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還不夠。讓孩子自己吃飯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長嫌髒,認為還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結果手沒洗乾淨,還弄溼了衣服、地板,家長後悔沒幫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結果衣服穿反了,還要重穿,耽誤了上班時間……所以許多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節省時間,減少避免麻煩。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二、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1、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置身到一個新的天地,擴大了生活圈,新的環境,好玩的玩具,強烈地吸引著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喜歡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但不會洗手,不會吃飯,不會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2、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促進了幼兒的大小肌肉群和動作協調性的發展。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將促進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發展,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如吃飯,幼兒不僅學會手餵飯的動作技能,還發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及手眼協調性。所以孩子每學一項動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動作協調性也將得到相應的發展。3、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成獨立自信,不依賴成人的性格。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學會獨立用勺吃飯,拿杯子喝水,會洗手,會穿脫簡單的衣褲等,然而剛開始時孩子不會穿衣服,袖子伸不進,鈕釦扣不好,在家裡都由成人幫助。上幼兒園該自己學著穿了,鈕釦洞對不齊,硬是對上一遍,二遍,直到對齊,褲子拉不上,硬是哎喲,哎喲用力拉,直到穿上為止。在孩子學習自理能力技能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這種堅強、獨立、自信,正是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的良好個性品質。三、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1、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幼兒園實施幼......

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內容很多,這裡選擇一篇有關習慣的,很有借鑑意義,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月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

每一位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怎樣培養孩子的的問題卻時時困繞著家長。記得查·艾霍爾說過,“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上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我們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選時,有這麼一個插曲,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了。他覺得:“這麼貴重的一個艙,怎麼能穿著鞋進去呢?”就加加林的這一個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這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實際上就是從好的習慣開始。

有位教育家曾經對於一個人的習慣問題做過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一個人養成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看來養成好的習慣對個人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習慣好壞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各位家長朋友,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就必須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持之以恆。那麼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生活有規律,習慣早養成 孩子首先要養成的習慣就是生活要有規律的習慣,並且要從小養成,莫等養成壞習慣之後再糾正。 1、按時作息,定時吃飯 要培養孩子按時入睡按時起床的習慣。每天晚上要按時讓孩子入睡,如果孩子晚上睡得早,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第二天早晨是容易被喚醒的。家長不要因為看電視或忙於其他事情,使孩子不按時睡覺,這很難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早上也不要睡懶覺或在被窩裡與孩子逗玩,讓孩子在床上吃早點等,這些無形之中會養成孩子賴床的壞習慣。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可與孩子一起制定作息制度,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家長每天要定時讓孩子吃飯,儘量少給孩子吃零食。養成定時吃飯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十分有益。同時要引導孩子不挑食,均衡營養,少喝飲料,不吃垃圾食品。2、講好衛生,勤於鍛鍊 衛生習慣不好,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家長要重點培養孩子常洗手,早晚刷牙,不咬手指等講衛生習慣,因為有許多孩子上五年級了還有在課堂上咬手指的習慣。家長可用顯微鏡、實物圖片等形象的方法進行教育。家長在每天督促孩子講好個人衛生的同時還在注意對孩子進行講好公共衛生的教育,讓孩子養成不隨手扔垃圾的習慣。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生命需要運動。青少年更需要運動,否則小胖子、小林黛玉就會出現。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制定鍛鍊計劃,並與孩子一起執行,讓孩子養成鍛鍊身體的好習慣。。做家長的要儘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時間裡的一致性。長期做下來,孩子自己也能學會獨立按一貫的生活規律來制定合適的作息時間表。一旦孩子習慣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那麼時間觀念就已內化成他自己的一種寶貴素質,自我意識的控制力與意志力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生活須自立,勤勞又節儉 孩子將來要立足於社會,就要自立,這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習慣。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應該有意識從小鍛鍊孩子的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我看到過這樣一位媽媽,他給自己的小孩子擦鞋時只擦其中的一隻,這樣就迫使孩子為了兩隻鞋子一樣的整潔而自己去擦另一隻鞋子。這位媽媽就這樣無聲地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要孩子做家務的目的,......

作為父母如何才能教育好子女?

用感情打動孩子 人的習慣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場所。家庭中的各種習慣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行為規範,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家長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端正教育觀念。 幼兒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過渡期。偉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言之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的重視。很多家長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學習上生活上對子女關懷備至,將良好行為的培養卻置之一邊不顧,對孩子聽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只要讓他多學點東西,其它方面無所謂。家長的這些錯誤觀念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間接折射到孩子的心靈中,變成孩子的觀念。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抓學習的同時,也別忘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1、在實踐中鍛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形成來自實踐,習慣的養成更有賴於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幼兒良好行為形成的關鍵。由於觀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對四五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仍採用嬰兒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給學齡兒童穿衣,洗臉,餵飯,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這種包辦代替行為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多種鍛鍊權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賴心理越加頑固。長此下去,將會造成兒童的懶怠,驕橫甚至無能。良好行為習慣又談何實現。 2、培養應該持之以恆。還有一些家長雖然思想上比較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但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培養、教導孩子,這與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試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際、同伴、集體中,學會獨立飲食、睡眠、盥洗、人際交往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獲得“該如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並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練習強化,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導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講明道理。講道理是提高認識的一種方法。幼兒時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做錯事是難免的,生硬的教訓、批評可能會令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鬧僵。這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細緻地跟他講道理,通過簡潔的語言使孩子發現自己的錯誤,同時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準”“不許”,要多從正面引導,對他的不良行為避免批評引導,而應該直接告訴他:你應該……比如家長在發現孩子搶別人玩具時,應該告訴他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別人借,或者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他明白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爭搶吵鬧是不對的道理。作為孩子自身來講,道理聽多了,良好的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適當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讚,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家長對孩子要以積極鼓勵表揚為主,消極批評只會使孩子灰心喪氣。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三歲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勵表揚。例如:媽媽看見孩子摔跤了,不要急著把他扶起來,可以馬上說:“寶寶真勇敢,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也不哭。......

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健康成長

五年級五班宋港渝同學家長:宋紅星

一、做表率、樹榜樣

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和生活習慣,同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學識素養,做一個行為高尚,生活情趣豐富,有孝心、責任心、事業心的人。培養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多關注孩子、親近孩子

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愛,很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的在關注他們的成長。有的父母一年難得和孩子見上幾面,大多是給孩子買這樣那樣的東西,儘可能的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卻往往不知道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缺少與理論聯繫實際向朋友般親密的交流和溝通。父母應該關注和重視孩子的心理、生理髮展變化,多與孩子相處,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平等的與孩子們交往,方可贏得孩子的信任、尊重和敬佩。

三、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清靜,通風、光線好、學習用具齊備的小環境,孩子在學習時不宜經常去打攪他們,儘量讓他們獨立思考,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少在家中接待。還有,就是要創造一個和睦、祥和、穩定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髮展,多在意孩子的心裡感受。

四、信任孩子,讓孩子充滿活力

孩子一落地就在不停的學習和吸收新事物,孩子身上的優缺點、習慣的好壞往往得益於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不要認為孩子太小而事事不放心讓孩子去獨立的處理問題,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多給他們鍛鍊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多參加各種各樣的群體娛樂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和經歷。

五、多一些讚美、少一點批評、努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閃光點。家長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多欣賞、多讚美、多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我堅信:必要的讚美使孩子日益進步,過多的批評抱怨只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落後。

六、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要有耐心,對孩子要寬容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不要對孩子採取撥苗助長、吹糠見米,急於求成的辦法,要有耐心,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犯錯誤,家長應該認真分析,寬容對待,不要小錯大罵,大錯木棒侍候,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判逆心理,甚至與你對著幹。

七、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和感情交流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養的,他的一切就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實施,叫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不允許有自己的主張,居高臨下,讓孩子畏懼和躲避,有心裡話寧願道與外人與不願與自己的父母交流。國家法律規定,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父母對孩子的扶養、教育那是應盡之責,是不容推卸的責任。孩子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的保證,也需要有精神、情感的昇華,更需要有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如果家長不注意與孩子平等相處,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尷尬。

八、孩子要有自己的個性和自由成長的空間

望子成龍是大多數家長的心願,常常把孩子管得很嚴,不允許有自己的相法和人生道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設計按部就班,卻往往事與願違,收入效甚微。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個性和追求,家長應勢利導,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讓他敢想敢為,對不正確的地方進行修正,而不是什麼都一包到底。請相信自己的孩子吧!讓孩子擁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屬於他們的一片藍天!

父母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一、培養衛生習慣的原則

1.根據孩子各年齡段的神經、精神發育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

2.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和教育必須一致,以免引起孩子心理紊亂。

3.對孩子的嘗試不論成功與失敗應正確對待。嘗試成功了,要給予表揚、鼓勵,並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嘗試失敗了,不要批評指責,不要埋怨,應幫助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鼓勵再次嘗試。

4.對孩子出現的抗拒性心理,應正面引導,不要強迫命令。

5.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應從小開始,它需要經過成人長時間的培養與教育才能養成,一定要反覆,要持之以恆,不要急於求成。

二、培養衛生習慣的方法

孩子年幼,培養的方法應做到形象具體,反覆訓練,使其形成條件反射來達到養成習慣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示範法:孩子喜歡模仿,模仿性很強,父母的好習慣是培養孩子良好衛生習慣的直接示範,是具體形象的示範。因此,父母應是培養孩子衛生習慣的榜樣。

2.結合法: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看圖片、畫畫、講故事、教兒歌和遊戲等進行滲透性的教育,以便達到培養的目的。

3.反覆練習法:大腦條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反覆練習,良好衛生習慣的形成也需要有反覆練習的機會。為了提高反覆練習的興趣,可採取帶有競賽性的遊戲,在遊戲中練習、鞏固。

4.定位法:將孩子常用的物品、玩具擺放在規定的地方,並嚴格要求按規定的位置擺放,使孩子對常用物品的位置形成固定的印象。這樣就能養成孩子不隨便使用別人物品的習慣。

5.督促檢查法:孩子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制力都較差,需要不斷地督促、提醒和檢查,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良好衛生習慣得到不斷強化,逐步形成自覺行動。

三、具體的衛生習慣的培養

1.飲食:為了使孩子得到豐富的營養,除了注意膳食的調配及飲食衛生外,良好的飲食習慣也非常重要。具體的飲食習慣培養:從2歲開始,逐步培養孩子正確使用餐具和獨立進食的能力。進餐前避免過度興奮或疲勞,不吃零食,進餐環境安靜、舒適、固定地點、座位和進餐時間;進餐過程中要使孩子情緒愉快,專心進食,細嚼慢嚥,不剩飯菜。不用手抓飯菜,提醒他們一口飯一口菜。進食完畢後,3歲以上孩子要求飯後用溫開水漱口。進餐後休息片刻或散步片刻再睡覺。

對挑食和偏食的孩子,要經常向他們宣傳各種食品的營養價值及對生長髮育的好處,並將不愛吃的食品精心製作成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菜餚,讓其色、香、味、形均美,增加孩子食慾。一般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在烹調製作上可做成餛飩、小包子、菜肉稀飯(南方常食)、乾飯等混合食品,適合孩子的胃口;製作好的成品要小巧、好看,適合孩子的心理。

2.睡眠:足夠的睡眠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之一。因為,睡眠過程中能量消耗最少,有利於消除疲勞;睡眠時內分泌系統釋放的生長激素比平時增加三倍,有利孩子生長髮育。

良好的睡眠習慣是保證孩子足夠睡眠的前提。而良好的睡眠習慣的養成,首先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安靜宜人的睡眠環境,臥室的溫度適宜,空氣新鮮,被褥合適。睡前保持平靜,避免過度興奮,父母態度要和藹,動作要輕柔,最好讓孩子自動入睡,保證質量。孩子睡後要保持安靜,避免把孩子驚醒。

孩子每天要睡足幾個小時?這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決定,年齡越小,睡眠的時間越長。3歲,12小時;5歲,11—11.5小時;7歲以上,9—10小時。午睡佔1.5—2.5小時。

3.換洗: 孩子從2歲開始,應培養睡前及早晨漱口刷牙的習慣,睡前不要吃零食,注意口腔衛生。孩子換洗用具要專用,毛巾要消毒。2歲後逐漸學習......

家長必讀:父母要怎麼培養孩子自信

自信心培養中很重要的一塊是能力感的培養,另外一塊是感受到被接納被愛。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主要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鼓勵和支持孩子自己能夠克服一些困難、嘗試一些新的挑戰(難度係數僅比孩子當前能力稍高一點點,以後可以逐步增加難度),同時在孩子遇到挫折、做錯事時首先需要家長表達出對孩子的接納與愛,讓他知道不管怎麼樣,父母都是愛他的。這樣一點點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當然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也需要建立自信心。建議家長可以上網搜天子學的“親子情商培訓師”來學習,同時也可以給孩子學習情商,這樣從兩方面著手,可以更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等情商能力。

相關問題答案
父母怎樣培養孩子?
怎樣培養孩子珍愛生命?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
怎樣培養孩子數學興趣?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睡覺?
怎樣培養孩子性格開朗?
怎樣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怎樣培養孩子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