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何跳江?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屈原為什麼要跳江

你如果讀懂了離騷就能體會出屈原當時的心情了,也就明白他為什麼要跳江了。一,屈原作為楚國皇族的後裔,既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又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才能。你就比你對你的老闆忠心耿耿卻得不到他的信任,反而得到的是他的猜忌。二,屈原看到楚國不斷的衰落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充滿他內心的不但是悲傷,更多的卻是憂憤。就好象你看到你愛的人要離你而去你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更重要的是你比她更愛她!這下你明白了嗎?

屈原為什麼跳江河自殺?

楚國的都城被秦國佔領,屈原為自己祖國的覆滅感到傷心欲絕,希望徹底破滅,而投江自逝。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他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國再次攻楚,佔領郢都。消息傳來,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徹底破滅,於是作詩篇《懷沙》,再次抒發忠貞愛國的情懷和“受命不遷”的崇高志節,傾訴了鬱積於心頭的苦悶,然後投汩羅江而死。終年62歲。

屈原為什麼會去跳江

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端午節是紀念中國古代賢人屈原的節日。在兩千多年前,他為了力諫君主不得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說鄉民怕屈原的遺體被魚啄食,就在水上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並且把粽子投進江中,引開魚蝦。自此以後,賽龍舟和吃粽子就成為了端午節的習俗。說回屈原。換做現在,道不同不相為謀,君主不接受勸告,國家是他一個人的,讓他自食惡果好了,何必自殺?他是戰國時期的人,戰國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一個知識分子也許昨天是宋國人,今天就為齊國的國君效勞,齊國混不下去了,明天再去秦國也簡單得很。別看這些國家整天打來打去,其實國境開放,基本是免簽證。既然這樣,屈原為甚麼要投水自盡呢?

首先,他是楚國的貴族。先秦採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它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它諸侯只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

屈原著名的詩歌《離騷》,開篇就驕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說,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系是一樣的。他誕生在貴族之家,父親伯庸抱著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為表裡。

雖然是楚國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國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離開,他卻在感情上無法拋棄楚國,當祖國亡於秦人之手,他選擇了以身相殉。

第二個原因,是楚國人對於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後來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項羽,也在烏江邊自刎了。項羽當時也並非全無退路。史書上說: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有作者在本欄目說過:項羽的兵敗自刎,其實也是楚人風氣使然。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儀。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載,楚國莫敖屈瑕曾率兵討伐羅國,因驕傲輕敵而敗北,結果他自縊於荒谷,而隨從他的群帥們則將自己囚禁於冶父以聽從楚王的刑罰。屈瑕曾多次為楚國立功,結果一次兵敗就不能不自縊以謝國人。再如《左傳》莊公十九年載,楚文王與巴人作戰不利,回國時,掌管都城城門的鬻拳卻不讓文王入城。文王不得已,整頓人馬去討伐黃國,仗是打勝了,可惜回來的路上病死了。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殺相殉。可見在楚國,即使君主喪師辱國也是不可以原諒的。又如戰國時代的楚懷王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君主。他曾被秦昭王騙到秦國,要他割地稱臣。懷王至死不從,最後病亡於秦。據司馬遷《楚世家》說,楚懷王死後,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國而同情楚懷王。

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為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才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屈原為什麼要跳江自殺?

君王親小人遠賢臣,朝野奸佞當道,夫子救民無路,報國無門,故以死謝天下。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髒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裡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裡,去染得一身髒。"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裡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週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

屈原為什麼投江

1、政治上的失敗,屈原是個大政治家、詩人,並且他在楚國還是皇族,所以,在當時的楚國他還是比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議事,並且還掌管著接待“外賓”的權利,可以說,當時楚王還是比較依重屈原的,不過,屈原這個人呢,辦事兒不知道迂迴,遇到什麼看不慣的事情和有錯誤的朝臣,往往正面與其衝突,這樣一來,結怨甚深,屈原還是個替老百姓著想的開明官吏,這也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與其意見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結果,他的權利漸漸被楚王削弱了,就是這樣,屈原也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寫詩嘲諷當時的時政,這更增加了當權者對他的不滿。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懷王)可以說是個大胡塗蛋,好壞不分,是非不辯,當時秦國有個相國叫張儀,去楚國離間楚齊之間的關係,答應以六城相酬謝,大約有六百里土呀,這是很大的地盤了,楚王便答應下來,並滿派人到齊國當面脣罵齊君,就這樣,楚齊失合,當楚王派人接收這六百里土地時,秦國翻臉了,只給了楚國六裡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齊國說合,另一方面,發全國之兵與秦國交戰,結果大敗而歸,但楚王還是不算完,非報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國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國給奪了去,這時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國講和,並且願意割讓土地給秦國,目的就是要張儀。張儀自願到了楚國,被楚王關進了大獄,本來殺張儀是可以平息楚國的民怨的,可是張儀很聰明,他用重金賄賂楚王的愛妃,在女人的枕邊風下,楚王放歸了張儀,屈原那時正好從齊國趕回,見到楚王便當殿質問楚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楚王這才明白過來,派人去追,已經追不上了。秦國當時的國君駕崩後,新君繼位,請楚王參加大會商量事情,屈原極力反對楚王去參加,因為屈原知道這是秦國的一計,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會被扣下,而這時,楚王的兩個兒子,卻一至贊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贊成,屈原當時甚至都扯著楚王的衣服不讓他走,可是楚王就是聽不進去,他認為,秦是大國,不會背信棄義,而他一到約會地,就被秦給扣了,這位供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楚國。

3、新君繼位,楚王的兩個兒子繼位,一個是新楚王,一個是相國,他們倆是楚國人最恨的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陷自己的父親於絕境,自己卻繼位了,而滿朝的大臣,也一致擁戴這兩個人,唯一一個反對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單勢孤,被新君給流放了,這一流放,就二十幾年,屈原當時雖然被流放,但身體和精神卻一直很好,只不過就是放心不下當時的朝政,可以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4、楚國滅亡,楚國最終被秦國給滅了,知道國亡後的屈原,萬念俱灰,什麼想法也沒有了,他不願做亡國之人,寧死也不辱節,就這樣,最終投江自盡。

5、屈原之死,可以說是當時腐敗朝政的犧牲品,既不逢其時,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這樣慘死於江中。

屈原為何跳江

屈原在楚國變法失敗、被楚王貶下、楚王楚國被秦國欺凌,他性格過於剛強,自沉明志。

屈原跳江可以理解 老舍為何要跳湖

屈原、老舍之死與《芙蓉鎮》裡姜文的活

--也談拒絕死亡

物慾橫流,齊步向錢看。就是文人,也立斬祖宗千年鄙視經商之傳承,劈如掾大筆,做塞入灶堂的薪柴,火煮一罐漂香四溢的阿香婆辣醬,畫龍點睛出一個歷史的進步。

耿林莽先生身為文人,確顯得陳腐了些,愚頑了點:固守著文以載道的小藥罐,以心做薪,以不息的流動的血做火,以生的日月經年的時光,熬製他對生命的文化思索。

我與先生從未晤面,先生也斷不認識我是何人。只是自青春弱冠至這不惑之年,廿年之間,斷續所見先生的文字,讓我感覺先生確如其名一般,透露出北方漢子的粗曠、豁達和耿直、豪放。一派北方男人的錚錚風骨。

如今是一個另類而不另類,不另類卻很另類的現實階段。大姑娘,小媳婦,連著那四,五十的半老徐娘,也要美得把自己的肉體全身,送入千刀萬剮之中,上至面部五官,中下的豐乳肥臀,就是那最羞澀的隱祕之處,也承蒙最現代科技的劍鋒砥礪。媒體的熱衷,絕無版面的惜墨如金,群起而熱擁,灑脫地勾勒新世紀斑斕奪目,亮麗非凡,且廣袤無垠的泛文化風景線。

金錢的浸淫,誰能不拒絕死亡?!這文化的載體,也似如那娼樓,若不賣淫便一樣斷難存活。先生的文字斷斷續續覓現於報章的尺寸之地,也就不足為怪了。

無疑,先生的一套是顯然地不合時宜,處境自然不言而喻地困頓而窘澀。但先生固守他的尺寸之地廿年之久而冥頑不化,確使我時時想起《周易》裡那“獨立不改,周始不殆”的章句。

近日在《時報》的方寸之間,又見先生的一篇新文,題目直作:《拒絕死亡》。文中提到老舍先生的沉湖而死,到是再次引發我多年有關生命存活的思索。

老舍先生的死,無論先生文還是文苑諸賢,均以老舍先生以死做出對不正常時代的抗爭,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錚錚鐵骨的現代再現。在此,我有一些補充的看法,聊借我們主流淪落、但卻依然尚存的尺寸之地,與先生做平生首次的,但依然不能晤面的直接交流。

其時,老舍先生的住區派出所當日留置了先生,當晚歸家,翌日讓再來。次日晨,先生著正裝,衣冠楚楚離家,直奔那清澈潔淨的太平湖水,以其至莊,至尊,至嚴的非凡聖潔,與五濁惡世做出其獨有的揖別,讓我們在同一時代的時空裡,目睹北國奏和汨羅之哀吟,親聞千年曾傳之悲唱。

屈原的死與我們相隔歷史千年,遙若長空天河。而老舍先生與我們當生當世,其悲其哀自非讀史之中方快文字所可傳遞。靈之震顫,痛之切膚,較之於屈原,自有一種更直接的深切。但屈原之死確與老舍先生不同。

一,歷史特定了屈原文人政治家的角色、身份和地位。而老舍先生卻僅僅文學家。政治家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其必以生之政治作為作用社會,離此便一切皆為虛無。而文學家是以其思想,人文情懷,藝術才華構成生之光華。“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追求光明”--這就是蒼天給文學家的恩賜。但當黑夜吞噬政治家的政治作為且無可再繼之時,政治家的功用和生命便已喪失殆盡,他僅存生理意義上的生命本體,而絕無政治家的生命意義 攻

屈原被逐宮門,淪落汨江不僅是其個人受辱、無可作為而自哀,更因自己與權力的離去,秦入楚地、國將消亡、民遭塗炭必成定局,再無為國盡力,拯民水火之後日,無以眼見慘劇現前,更不堪蒙受秦王之辱,也絕不受秦王之寵,方以生之自絕。所以,屈原死之完美,悽美,壯美,是其......

屈原為什麼被逼跳江自盡呢…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但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為什麼跳江?

你如果讀懂了離騷就能體會出屈原當時的心情了,也就明白他為什麼要跳江了。一,屈原作為楚國皇族的後裔,既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又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才能。你就比你對你的老闆忠心耿耿卻得不到他的信任,反而得到的是他的猜忌。二,屈原看到楚國不斷的衰落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充滿他內心的不但是悲傷,更多的卻是憂憤。就好象你看到你愛的人要離你而去你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更重要的是你比她更愛她!這下你明白了嗎?

屈原為什麼不該跳江

屈原不該投江。

1)他投江是在選擇逃避,他是沒有面對現實改變社會的勇氣。

2)他可以投靠廣招人才的秦王, 應忍辱負重,心存復國大計,不計個人得失。

3)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屈原的才能和人品,興復楚國是沒有問題的;就算被當權者排斥,他也可以默默等待時機,等自己被重用,畢竟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如果不幸當權者昏庸又長命,他也可以投靠別的國家來打擊秦國為楚懷王報仇:張良就是為了報復秦國才輔佐劉邦的。總之屈原一日不死,楚國就仍有希望。

4)屈原是一位清廉的官吏,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投江太可惜了

相關問題答案
屈原為何跳江?
屈原為什麼跳江?
素素為何跳誅仙台?
屈原的汩羅江怎麼讀?
富士康員工為何跳樓 ?
屈原投的江叫什麼名字?
華為一鍵還原如何關閉?
如何看待屈原?
屈原是投哪條江自盡的?
屈原的詩以什麼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