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古代怎麼說?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古代 幾點 怎麼說 5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點到1點這段時間.

再附給你一點或許對你有★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早上5.30是古代的時間怎麼說

古代12個時辰和現在的24小時相對,其中每個時辰是兩小時

對比如下:23~~1點 子

1~3 醜

3~5 寅

5~7 卯

7~9 辰

9~11 巳

11~13 午

13~15未

15~17申

17~19 酉

19~21 戌

21~23亥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古代24時的時間怎麼說?

子(午夜23時至1時): 醜(凌晨1時至3時): 寅(凌晨3時至5時): 卯(清晨5時至7時): 巳(上午9時至11時): 午(上午11時至下午13時): 未(下午13時至15時): 申(下午15時至17時): 酉(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 戍(晚上19時至21時): 亥(晚上21時至午夜23時):

下午2點在古代叫什麼時間

未時。參照:子時:午夜23點-凌晨1點(三更)。丑時:凌晨1點-3點(四更)。寅時:3-5點(五更,所謂起五更、爬半夜就是說這時候起床)。卯時:5-7點(點卯,就是說這時候點名)。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一更)。亥時:21-23點(二更)。

下午1點換成古代時間怎麼說?

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躍。

醜:chou (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寅:yin (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mao (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si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wu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釘ei (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xu (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 )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hai (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下午一點稱作未時

古代一分鐘的怎麼說,二十分鐘怎麼說,

沒有十分鐘、二十分鐘只有“一壺茶”“一炷香”“一息”“一瞬間”“一刻鐘”等表示時間的模糊用語

一壺酒的時間是一個時辰,兩小時。

一餐飯的時間是半個時辰,就是一小時。古人講究細嚼慢嚥,忌諱狼吞虎嚥。現代人一餐飯是半個小時。)

一炷香的時間是兩刻鐘,三十分鐘。

一盞茶的時間是一刻鐘,也就是十五分鐘。

一息就是一個呼吸,兩三秒的時間。

一瞬間就是一秒左右

我們現在的出生日期在古代是怎麼說的?

古代講究生辰八字,哪八字呢?先說四柱,四柱指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這四個時間。四柱的每一柱又對應一組干支,比如今年2009年,干支就是己丑年。假設某人公曆1990年3月12日中午2點出生,其中3月12日換算到陰曆就是二月十六,1990年是陰曆庚午年,二月干支表示為己卯月,十六日干支為丙子日,2點為己丑時,那麼合起來生辰八字就是“庚午己卯丙子己丑”了。當然,一般說生日不用生辰八字的,比如你說的3月12日,直接就按萬年曆換算成當年的陰曆就行,至於時辰,古代一天十二個時辰,其中中午11點到1點為午時 ,半夜11點到凌晨1點為子時,其他的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就好,現在的2個小時等於古代的一個時辰。更加具體的,你就看百度百科吧: baike.baidu.com/view/158.htm

古代人怎麼說幾分鐘?

古代人怎麼說幾分鐘?

就說一炷香。半炷香 或者一盞茶的功夫。

喝一碗茶的時間,或者說一刻,半刻

資料

曾經的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週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嚐,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夏天要15分鐘,冬天10分鐘都用不了。

至於一柱香是多久並沒有定論,在古文中也是和“一盞茶”、“一頓飯”一樣,是一個時間的大概長度,不用太過在意,大概也就十來二十分鐘差不了。

所以其實一炷香的時間是不精確的、模糊的。在古代如果想精確一點,那就自己燒一炷香了,慢慢等吧。呵呵

一炷香=5分鐘;一盞茶=10分鐘。

曾經的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週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戶,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編輯詞條一刻

以前我國沒有今天這樣的鐘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40秒,舍零歸整,人們便把一刻鐘定為15分鐘,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相關問題答案
時間在古代怎麼說?
跑在古代怎麼說?
游泳在古代怎麼說?
結婚在古代怎麼說?
矯情在古代怎麼說?
吃飯在古代怎麼說?
崇拜在古代怎麼說?
早安在古代怎麼說?
怎麼辦在古代怎麼說?
吃在古代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