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下面是聽嬋釋禪先生給“道德”下的定義和相關道德理論,可供參考。

聽嬋釋禪先生給“道德”下的定義。所謂“道德”:就是人類、國家和民族,以及國家和民族統領下的政府、政黨、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人民等共同“倡導、認可、約定而形成”的,並需要“自覺或是強制性”發揚光大、遵循遵守的可以使其相對應人群獲得“和諧穩定共存共處”效果和權益的具有最基本“公共性和普適性”意義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聽嬋釋禪先生認為:道德是一種常規性文化或是文化現象。“道德”的全稱應該叫做:“公共道德”。 “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的全稱應該叫:政治公共道德、經濟公共道德、社會公共道德。是全體“公”眾,“共”同倡導、認可、約定的在人類生存、生活和社會發展等過程中所形成的共識,並在其相應人群裡“普”遍“適”用的“思想理念”集合的常規性、普適性文化或是文化現象。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他認為:道德是法律之母,是法律得以形成的基礎、基石和源泉。所有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等都是“道德”所演化、演變、派生出來的“子孫後代”。馬列毛學、公有制和私有制學、科技學、經濟學、資本學、管理學、儒學、道學、法學、佛學等各門各派的“學說、學理、學技”等,都是這種“道德”的思想理念的基礎、基石和源泉。

聽嬋釋禪先生認為: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等(簡稱:法度),是程序性、規範性、操作性很強並需要強制力執行的“規範性”道德。 所以,也有人把法律法規等叫做“硬道德”。“以德治國”,說的就是以“道德”治理國家,簡稱叫“德治”。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等“不能管轄、管理”的所有骸方面面,都要由“公共道德”來全方位進行收底和管轄、管理。 “公共道德”是人類可以維繫和諧穩定共存共處的最基礎、最基本的底線。人類社會一旦無所顧及地衝破這個維繫各層級組織體內部人們共同倡導、認可和約定並達成和諧穩定共存共處“共識”的道德底線,那麼不僅這些“公共道德”將會導致徹底地淪喪,而且依據已經淪喪的“道德之母”所制定出來的所有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等的“規範性道德”也必將充滿邪惡。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標準、原則和規範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道德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道德包含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客觀方面,指一定的社會關係對社會成員的客觀要求,包括道德關係、道德理想、道德標準、道德原則和規範等等。它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等等。道德的主觀方面,包括道德行為或道德活動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等。這方面的內容構成了道德原則和規範,它要求轉化為個人道德的實踐,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提高個人對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規範的認識,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習慣和道德風格。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傳統道德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係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的通俗含義就是老百姓,一國公民應當自覺遵守的社會紀律,社會生活規則。

道德不是法律,不由國家做出規定。是有一國一地絕大多數人所提倡,贊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制度。

道德同時是對法律的補充。法律規定人的生命財產受法律保護。不受他人侵犯剝奪。道德則補充規定人們必須尊老愛幼。

人不能沒有道德,人更不能不遵紀守法。觸犯道德要受到譴責,觸犯法律就要受到懲處。

道德調節人們的社會關係。法律調節人們的法律關係。

社會的人不能借沒有觸犯法律而不遵守道德約束。每一個社會的人都必須遵守法律的同時,還必須接受道德的約束。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

特徵是

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baike.baidu.com/view/10153.htm

相關問題答案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老子道的含義是什麼?
巧緣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梓萌名字的含義是什麼?
彩的含義是什麼?
譽字的含義是什麼?
麻辣燙的含義是什麼?
飛蛾撲火的含義是什麼?
婍字的含義是什麼?
詩陽名字的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