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裡急後重吃什麼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4月15日

腹痛有時左右腹隱痛,大便或放屁後緩解減輕,大便每天1到2次有時裡急後重,吃藥感覺沒什麼見效有點緩解

你可能是有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膽囊炎,消化不良,可能會出現腹痛腹脹排便異常,有時出現裡急後重,需要儘早積極的治療,如果是慢性胃炎,一般常用蘭索拉唑膠囊,多潘立酮片,如果是有消化不良,一般常用保和丸治療,平時不要吃難消化的食物。

什麼檢查柏油樣便伴腹痛,裡急後重,該做什麼檢查

便血(hematochezia):血從肛門而出,或隨大便挾雜而下,或下純血。一般認為消化道出血量在50毫升以上即可出現黑便。由於血紅蛋白中的鐵在腸管內與硫化物相結合而生成硫化鐵,故大便呈柏油樣黑色。嘔血者多有黑便。  便血的原因較多,幾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見原因有:①上消化道出血(見嘔血)。②小腸出血,如腸結核、侷限性腸炎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小腸腫瘤、腸套疊等。③結腸出血,如痢疾、潰瘍性結腸炎、侷限性腸炎、結腸癌等。④直腸出血,如直腸癌、直腸損害、痔、肛裂等。⑤其他疾病,如各種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熱、傷寒與副傷寒、鉤蟲病、維生素缺乏症等。  便血的顏色取決於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速度。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腸出血多為暗紅色或黑便,由於表面覆有一薄層粘液,故常帶有光澤。但若出血速度較快、出血量多、腸蠕動增快時,血便可呈暗紅色或鮮紅色。結腸與直腸出血時,由於血液停留於腸內時間較短,往往排出鮮紅色或較鮮紅色血便。右半結腸出血,血液常與糞便相混合,可排“果醬樣”血便。直腸、乙狀結腸出血,血液常附著於糞便表面。急性大量便血,患者可出現急性失血性貧血與急性周圍循環功能不全的表現。便血的診斷除依據病史、體檢資料外,消化系內鏡檢查是首選措施。 必要時還可作X線鋇劑造影、核素、血管造影等檢查,以幫助診斷。  《靈樞·百病始生》稱謂:“後血”;《傷寒論》稱“圊血”;《金匱要略》稱:“下血”,並依下血與排便之先後,提出“遠血”和“近血”的名稱。張景嶽指出:“血在便後來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腎。......血在便前來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後世醫家又以下血色之清濁,立腸風,髒毒之名。《證治要訣》雲:“血清色鮮紅者為腸風,濁而黯者為髒毒。”《醫學入門》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遠者,稱“血箭”。  本症應與下痢膿血相鑑別。下痢膿血者,多呈膿血雜下,並有明顯的腹痛,裡急後重等表現,而本症表現則為大便時血自下,而無膿樣物,且無明顯的腹痛及裡急後重等症狀。  證名。大便下血,出《素問·陰陽別論》:由溼熱、積滯、結毒侵襲腸胃,或風、熱客於下焦,血脈損傷所致。《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洩物並下,……故曰便血。”《金匱要略》以先便後血為遠血,先血後便為近血。近血有腸風、髒毒之分。後世從病因分類,分為溼熱便血、積熱便血、熱毒下血、溼毒下血、酒積便血、中寒便血、腸澼下血、蠱注下血等,詳見各條。便血經久不愈者,多由髒氣虧損,或久病肝失所藏,脾虛不能攝血,腎虛不能固下所致,治宜扶正,或祛邪與扶正兼顧。痢疾亦見便血,詳見痢疾條。本證見於消化性潰瘍、急性傳染病、血液病及結腸、直腸、肛門疾患等。  【常見證候】  胃腸實熱:大便下血,兼見脣乾口燥,口渴喜冷飲,齒齦腫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瘡,大便祕結,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症。  溼熱交蒸:先血後便,下血鮮紅,大便不爽,肢困脘脹,納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脾胃虛寒:先便後血,或血便混雜,或下純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脘腹隱痛,納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質淡,苔白潤,脈細弱。  肝陰虛:大便下血,症兼頭暈目眩,兩顴紅赤,五心煩熱,夜寐不安,骨蒸盜汗,夢中失精,腰痠肢倦,形體消瘦,舌質紅絳,脈細數。  痔瘡便血:便血鮮紅,肛門疼痛難忍,或腫脹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紅苔黃,脈弦數。  自療注意事項  (1)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大便以稀糊狀為佳。 ......

裡急後重,腸氣,一天大便四次但不腹瀉,請問這是什麼病?吃什麼藥好?

慢性腹瀉(功能性腹瀉) 病因症狀 腹瀉是指腸管蠕動增快而引起排便次數增多(在正常情況下,成人每天解1-2 次成形的褐黃色大便),糞便稀薄,或有膿血、粘液相雜者。如果僅是排便次數增 多,糞便仍然成形者,稱為假性腹瀉。起病急,病程在2個月以內者稱為急性腹瀉, 多由急性腸道傳染病、細菌性食物中毒、腸道變態反應、飲食不當等所致;起病緩慢,常有反覆發作,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為慢性腹瀉,常由慢性腹瀉可在多種疾病中出現。這裡指的是腸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包括結腸過敏、 情緒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症狀表現有腹痛脹氣,排氣排便後疼痛或消失,稀 便與硬便交替出現。中醫將伴有腹部覺冷,四肢不熱,不耐寒冷刺激以及天亮時即 腹痛而瀉的稱作脾腎虛寒腹瀉;將伴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脹並有下垂感,四肢沉重無力的稱作脾胃氣虛腹瀉;將精神鬱怒即痛瀉,瀉後疼痛減輕的稱作肝旺克脾腹瀉。慢性腹瀉病程遷延,反覆發作,可達數月、數年不愈。 自療注意事項 (1)尋找引起腹瀉的原因,盡力避免之。 (2)情緒安定,有利於腸胃功能的調整。 (3)飲食宜易消化、少渣宰,並忌食生冷食物。 (4)忌吃生大蒜。大蒜的辛辣會刺激腸壁,加劇腹瀉。 (5)紅棗、淮山藥、栗子、扁豆、糯米、蓮子肉有健脾厚腸止瀉作用,不妨多吃 點。蘋果能止瀉,煮熟後也可多吃。 (6)減少房事,使脾腎精氣得以滋養。 自治療法 1.成藥自療法 (1)脾腎雙補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溫水吞服。用於脾腎虛寒者。 (2)補脾益腸丸,每次6克,每日3次,溫水吞服。用於脾氣虛者。 (3)逍遙丸,每次9克,每日3次,溼水吞服。用於肝旺克脾者。 2.驗方自療法 (1)厚朴、五味子、石榴皮、烏梅、黃芪各10克,雞內金5克。每日一帖,分 2次煎服。 (2)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實10克、甘草6克、法半夏15克、陳皮1 2克、茯苓3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於大便祕結與洩瀉交替出現、夾帶 粘液多者。 (3)赤石脂、禹餘糧、浮小麥、大棗各30克,甘草10克。每日1帖,分2次 煎服。用於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即瀉者。 3.飲食自療法 (1)等量飯鍋巴、炒蓮子肉研成粉,拌入適量白糖。每次食50克左右,每日3 次。 (2)豬腰子2只、骨碎補30克,煮食,喝湯食腰。用於腎虧虛寒者。 (3)大蒜、糖適量。生大蒜煨熟去皮,和糖服食。本方對長年洩瀉放臭氣者效果 顯著。 (4)大蒜2頭。將大蒜放火上烤,烤至表皮變黑時取下,放入適量的水煮,食其 汁液即可。大蒜有殺菌功能,具有強化胃腸消化機能的作用,本方對便臭強烈的洩 瀉療效較好。 4.外治自療法 (1)腹部按摩。用手掌魚際從腹部外圍左下方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慢慢推揉至右 下腹,約6分鐘。再在臍周、臍下揉摩6分鐘,最好產生熱感。每日數次。 (2)轉腰腹。雙手叉腰,兩腳分開同肩寬,兩膝微屈,臀部作前左後右的逆時針 轉動(俗稱扭屁股),每日多次。 (3)按揉穴位。重力按揉天樞穴,足三裡穴。每穴5分鐘左右。 天樞穴:在肚臍兩邊2寸處。呈三裡穴:在外膝眼下4橫指,脛骨外一橫指處。 以上3種按摩手法如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4)獨頭蒜1個,生薑3片搗爛敷於臍上,膠布固定,每晚調換。 (5)等量補骨脂、吳萸、肉豆莞、附子、五靈脂、五味子、白芍、烏藥、炒蒲黃 、罌慄殼,研粉裝肚兜內,護住腹部,每2周更換。 食療法: 腹瀉是一種症狀。中醫認為......

相關問題答案
腹痛裡急後重吃什麼藥?
裡急後重吃什麼藥?
人工流產後都吃什麼藥?
寶寶上火嚴重吃什麼藥?
頭痛頭暈眼花吃什麼藥?
月子裡咳嗽能吃什麼藥?
腹脹腸鳴屁多吃什麼藥?
感冒嚴重吃什麼藥?
耳朵裡翁翁響吃什麼藥?
口氣重吃什麼藥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