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什麼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也叫公里),裡,米,分米,釐米,毫米,微米,納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釐米=1000毫米=1000000微米=1000000000納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納米

1公里=2裡

1公里=500米

傳統的長度單位有尺,寸,分,釐。

1尺=10寸=100分=1000釐

1寸=10分

分=10釐

另外, 在英國和美國還使用有英里、碼、英尺、英寸。

在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國際單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是國際計量大會(CGPM)採納和推薦的一種一貫單位制。

在國際單位制中,將單位分成三類:基本單位、導出單位和輔助單位。

7個嚴格定義的基本單位是:長度(米)、質量(千克)、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物質的量(摩爾)和發光強度(坎德拉)。

基本單位在量綱上彼此獨立。

導出單位很多,都是由基本單位組合起來而構成的。

輔助單位目前只有兩個,純系幾何單位。

當然,輔助單位也可以再構成導出單位[1] 。

各種物理量通過描述自然規律的方程及其定義而彼此相互聯繫。

為了方便,選取一組相互獨立的物理量,作為基本量,其他量則根據基本量和有關方程來表示,稱為導出量。[1]

1948年第9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決議,責成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研究並制定一整套計量單位規則”,力圖建立一種科學實用的計量單位制。

1954年第10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決定採用長度、質量、時間、電流、熱力學溫度和發光強度6個量作為實用計量單位制的基本量。

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按決議,把這種實用計量單位制定名為國際單位制,以SI作為國際單位制通用的縮寫符號;

制定用於構成倍數和分數單位的詞頭(稱為SI詞頭)、SI導出單位和SI輔助單位的規則以及其他規定,形成一整套計量單位規則。

1971年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決定在前面6個量的基礎上,增加“物質的量”作為國際單位制的第7個基本量,並通過了以它們的相應單位作為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2]

計量的長度單位有哪幾個?

我國的主要計量長度單位有:mm,cm,m,km。而國際上主要使用的長度單位見圖片附件

長度單位有那些?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標準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

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有兆米(Mm)、千米(k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他們同米的換算關係如下:

1Mm=1×10^6m 1km=1×10^3m 1dm=1×10^(-1)m 1cm=1×10^(-2)m 1mm=1×10^(-3)m

1μm=1×10^(-6)m

1nm=1×10^(-9)m

我國傳統的長度單位還有尺、寸、丈等.它們和米之間的換算關係為:

1米=3(尺)=30(寸)=0.3(丈)

在天文學中常用“光年”來做長度單位,它是真空狀態下光1年所走過的距離,也因此被稱為光年.

1光年=9.04653×10^12km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常用長度單位有:千米(公里)

,米,分米,釐米。

1千米= 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米= 100 釐米

1 分米=10 釐米

1 釐米= 10 毫米

古代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古代長度單位

1 裡 = 15 引 = 150 丈

1 引 = 10 丈

1 丈 = 2 步 = 10

1 步 = 5

歷代不一,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釐

1 釐 = 10 毫

1 毫 = 10 絲

1 絲 = 10 忽

換算:

2 裡 = 1 公里(古代的「裡」和「市裡」長度不同)

3 丈 = 10 米

3 尺 = 1 米

3 寸 = 10 釐米

古代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怎麼來的?

古代的長度單位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長度單位的由來

本來我國採用市制計量單位,如長度單位用丈、尺、寸,重量單位用斤、兩、錢,面積單位用畝等,這些單位在1990年已廢除。現在法定計量單位和國際上通用的計量單位是一致的,便於國際交流。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制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準.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準.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準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後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準缺點很多,由於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終於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於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裡,每裡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於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採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並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準尺,

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準確;另外,國際米

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準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

相關問題答案
常用長度單位有哪些?
英國長度單位有哪些?
長度單位有哪些?
水硬度單位有哪些?
長春業主單位有哪些?
長沙的建設單位有哪些?
國家機關單位有哪些?
我國省單位有哪些?
食物能量單位有哪些?
陝西監理單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