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有哪些意義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對我國邁向更高級發展階段的明確宣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對於我們進一步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提出"經濟新常態"是什麼意思

央視《新聞聯播》近日對於“新常態新徵程”的系列報道,使得“新常態”這一經濟新名詞為廣大公眾耳熟能詳。那麼什麼是經濟“新常態”,它意味著什麼,對於廣大投資者未來的投資決策又有何影響呢?本報記者為您做一個梳理。

[“新常態”背景研判]

“三期疊加”下的中國經濟

要想弄清楚中國經濟“新常態”,就要先說“三期疊加”這個名詞。

“三期疊加”最早來自於新華社一篇關於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於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文章,這篇文章中提及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做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

所謂“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我國經濟已處於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所謂“結構調整陣痛期”,就是說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中國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於消化期。

基於上述判斷,文章進一步提出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就是既不衝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上限”就是防止通貨膨脹,“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

[“新常態”主要特徵]

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

基於三期疊加的判斷,在5月11日,新華社稿件《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中第一次出現了“新常態”的描述。報道說,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將這一“新常態”概念結合此前的“三期疊加”,概括為“習近平常態”,即:一是增長速度的新常態,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 二是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即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三是宏觀政策的新常態,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從總量寬鬆、粗放刺激轉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

隨後,《人民日報》 的一系列文章對“新常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人民日報》題為《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 評論員文章,更將“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視作新常態下的主要特徵,認為中國經濟必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

在同一篇文章中,“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引起了經濟學界的廣泛重視,華泰證券首席分析師徐彪更認為:新常態=進入7.5%增速通道。在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核心就在於圍繞7.5%進行“區間調控”。

[“新常態”決策思路]

就業要比GDP增長更優先考慮

為什麼7.5%還要加上“區間調控”,這就必須說到“新常態”下的另一個核心問題:中央領導人在決策時,最關心的是什麼?

李克強今年6月曾對此有一個解答,他指出:中國今年確定了GDP增長7.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CPI漲幅3.5%左右等主要目標,只要有利於支撐比較充分的就業,經濟增長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

顯然,在李克強看來,就業的優先級要比GDP的輕微下降更高。

而這一調控思路,近期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中國金融》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新常態與宏觀調控模式》的文章,更是做了調控政策選擇上的進一步闡釋。

馬駿說,如果政府宏觀調控目標是保GDP,那麼最有效的手段(即同樣的財政刺激資金帶來的GDP增長)是投資於“鐵公基”,因為其投資的乘數效應遠大於1。相比法嘗瘁妒誆德搭泉......

習近平提出經濟新常態是什麼意思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於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重大意義:

①有利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更大空間整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 更大範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支撐帶。

②有利於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 展經濟發展空間。 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③有利於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型 經濟水平,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開放新局面。

④有利於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 綠色生態的新路。

習近平提出經濟新常態是什麼意思

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如何理解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

“新常態”一詞並非中國的首創,它最先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裡安提出。在宏觀經濟領域,“新常態”被國際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後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2014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週期中的中國經濟。在我們看來,中國領導人坦然借用這個術語,可以視為他們關注國際形勢變化以及心態開放的信號—只要有用的,拿過來就好了。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它意味著怎樣的政策內涵?不弄清這些問題,就不容易把握未來中國經濟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顯然,習近平提出“新常態”的語境是針對中國經濟的,是為了說明中國經濟問題,反映了中央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官方對於“新常態”概念並無權威解釋,正因為如此,國內通過組織學習和討論這一概念,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統一思想的過程。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可能包括如下含義:一是不追求過高的GDP速度。習近平在尚未上任時就提出不以GDP論英雄,顯示其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數據的傾向並不認同,甚至可能預見到了單獨追求經濟增長數據而忽視其帶來的社會代價及不可持續性。二是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經濟體制改革是一種修正。新時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經濟體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態的同時,也強調需要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顯示出決策層對經濟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說明經濟增速在目前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關注點。整體來看,中央領導強調中國經濟“新常態”,似乎暗示只要經濟運行能不出大的風險,能夠平穩運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態”代表了一種全面改革的系統思維,以及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的從容心態。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新常態”思路下,中國今後的經濟政策會如何設計?在我們看來,未來的經濟政策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經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短期內會維持一個增長區間。這個區間大約是GDP增速7%~8%,具體目標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認為,中國將構築5%~6%的新增長平臺,以替代現在勉強維持的7%~8%的舊增長平臺。這個方向是不錯的,不過這種替換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我們預期,未來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以每10年為一個階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緩。面對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下的短期經濟政策將會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以“微刺激”代替“強刺激”,不踩大油門。

二是必須推動市場化改革。“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曾有市場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態”的市場情景—“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這一系列變化的發生,必須有市場化改革作為保障,要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放開市場準入、打破壟斷等最基本的市場化改革。

三是必須警惕局部風險系統化、擴大化。“新常態”實際上是對過去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負債的中國經濟的一種糾正。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實業萎縮......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及意義

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九大特徵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

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

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中國經濟常態化的含義

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經濟新常態含義。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指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新常態是什麼意思?習近平提出的中國經濟新常態具體內容指什麼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相關問題答案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含義?
新常態的近義詞?
經濟資源稀缺性的含義?
經濟法中消費者的含義?
中國經濟發展快的原因?
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
我想問一下中國的五個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排名情況是怎樣的? ?
深圳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新常態的重要意義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