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古代三公指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古代“三公”指什麼?

應該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所創的三公九卿制度吧,三公就是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琺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託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於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周朝三公是指哪三公?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三公指的是什麼?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一、三公的基本介紹

三公為古官名,其說法各異。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春秋公羊傳》:“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兩相印證,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稱呼,輔佐天子。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禮記》:“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又《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說“丞相主民、太尉主軍、御史大夫主法”(德才兼備者居之)。

據杜佑的《通典》記載:

“夏、商以前,雲天子無爵,三公無官。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

漢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

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魏、晉、宋、齊、樑、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後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大唐因之。”

在夏朝和商朝以前並沒有三公這個職稱的。

周朝時候,“三公”是指:太師、太傅以及太保。

秦朝、西漢時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西漢末至東漢初期演變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司徒、司空。

後來,魏、晉、宋、齊、樑、陳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為“三公”。

到了後周,又改回原來周朝的稱呼:仍以太師、太傅以及太保為“三公”。

隋朝再次稱“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

唐朝時候就延續隋朝制度,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動。

二、歷代三公

1.商朝: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史記【殷本紀第三】“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

2.周朝:

周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爭,各有變易。

3.秦朝:

通說為: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3)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丞相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銀印青綬(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從其印綬和稱為“上卿”來看,御史大夫不是公,而屬卿一級,因此秦代並未有三公之稱呼。

4.西漢:

初承秦制,中央的最高官職仍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見漢初和秦一樣,也並沒有並列的三公,不過一般還是沿襲舊號,把最高官吏稱為三公。

另說:設置三公。漢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馬,以取代太尉之職。後元二年(前87年)春,漢世宗孝武帝劉徹駕崩,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命大臣,共同執掌朝政。從此,霍光掌握了漢朝政府的最高權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劇下滑。“漢哀帝元壽二年,置太傅,位在......

我國古代三公指的是哪三公?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祕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我國古代的三公是什麼?

三公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經今文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慚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古代朝廷上“位列三公”指的是哪三公啊?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以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從武帝時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稱為三公。漢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漢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漢末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新莽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東漢初仍設三公官,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開府置官屬。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漢光武帝雖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檯。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樑冀等,都拜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上。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範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古代三公是什麼官職

“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官職的合稱,其說法各異。不同朝代所指官職也不同。

周代己有此詞,指太師、太傅、太保。《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漢初,循秦朝例,後改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

西漢末至東漢初期演變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魏、晉、宋、齊、樑、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因之;

後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北宋,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罷太尉、司徒、司空。

元代,王公爵位氾濫,太尉等頭銜也氾濫。因此,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稱為“上公”、“三師”的另外三個更高的榮譽頭銜——太師、太傅、太保。

明清以來,皆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是為榮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所用。

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顯赫的最尊顯的三個官職,分別是

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職位,西漢時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後來以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從武帝時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稱為三公。漢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成帝時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漢末雖是三公鼎立 , 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新莽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東漢初仍設三公官,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 。

農村三公一民主的三公指的是什麼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一、三公的基本介紹   三公為古官名,其說法各異。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春秋公羊傳》:“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兩相印證,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稱呼,輔佐天子。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禮記》:“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又《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說“丞相主民、太尉主軍、御史大夫主法”(德才兼備者居之)。   據杜佑的《通典》記載:   “夏、商以前,雲天子無爵,三公無官。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   漢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   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魏、晉、宋、齊、樑、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後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大唐因之。”   在夏朝和商朝以前並沒有三公這個職稱的。   周朝時候,“三公”是指:太師、太傅以及太保。   秦朝、西漢時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西漢末至東漢初期演變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司徒、司空。   後來,魏、晉、宋、齊、樑、陳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為“三公”。   到了後周,又改回原來周朝的稱呼:仍以太師、太傅以及太保為“三公”。   隋朝再次稱“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   唐朝時候就延續隋朝制度,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動。   二、歷代三公   一.商朝: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史記【殷本紀第三】“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   二.周朝:   周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爭,各有變易。   三.秦朝:   通說為:   (一)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二)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三)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丞相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銀印青綬(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從其印綬和稱為“上卿”來看,御史大夫不是公,而屬卿一級,因此秦代並未有三公之稱呼。   四.西漢:   初承秦制,中央的最高官職仍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見漢初和秦一樣,也並沒有並列的三公,不過一般還是沿襲舊號,把最高官吏稱為三公。   另說:設置三公。漢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馬,以取代太尉之職。後元二年(前吧漆年)春,漢世宗孝武帝劉徹駕崩,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命大臣,共同執掌朝政。從此,霍光掌握了漢朝政府的最高權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中國劇下滑。“漢哀帝元壽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 平帝元始元年......

相關問題答案
周代古代三公指什麼?
古代三軍指什麼?
古代一二三名叫什麼?
三界指什麼?
三公是什麼意思?
三曹指什麼?
皈依三寶指什麼?
三防指什麼?
國學三寶指什麼意思?
三教指什麼?